方強
沈陽市胸科醫院呼吸科,遼寧沈陽 110044
低強度運動訓練在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應用價值
方強
沈陽市胸科醫院呼吸科,遼寧沈陽 110044
目的 研究低強度運動訓練在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該文對2012年11月1日—2013年11月1日結束的208例老年患者采取雙盲法分為兩組,并且對照兩組患者經運動訓練后和未經運動訓練后的肺功能及6 min步行距離測量的變化。結論 經低強度運動訓練的患者肺功能明顯得到改善。康復組 FEV1.0為(2.20+ 0.41),而對照組為(1.70+0.35)。康復組FEV1%為 (69.25+6.42),對照組為(52.00+5.32)(P<0.05),6 min步行測試,康復組為(348.12+118.51),對照組為(245.23+108.52)。結論 低強度運動訓練是可以被大多數患者接受的一種輔助治療方法,對于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生活質量,增強肺功能均有治療意義,在臨床工作中值得推廣。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低強度運動訓練;肺功能測試及6 min步行測試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我國北方地區是一種常見病和高發病,它的致死率排在全國所有疾病中的第四位。罹患該種疾病的患者多伴有活動后的胸悶氣短癥狀,且有大部分患者因經濟原因導致不能持續用藥,所以患有此疾病的患者大都喪失勞動能力,更有少部分患者生活不能自理[1]。而現在醫學界治療此類疾病仍大部分停留在藥物試用階段。通過藥物的應用確實可以控制急性發作期患者的癥狀。但是大部分醫生往往忽視了運動訓練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重要性。因為該疾病多發于老年,所以大運動量的運動訓練對于這些患者來說是并不適合的,而便于在家中進行練習的運動訓練,因它的便于操作,以及老年人樂于接受,所以正越來越受到臨床醫生的重視。該研究即對2012年11月1日—2013年11月1日結束的208例老年患者隨機分成低強度運動訓練組及對照組,比較他們接受訓練后的肺功能變化及6 min步行測試(6 MWT)來分析低強度運動訓練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應有的價值。
1.1一般資料
選取于該院就診的的確診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共208例,其中男115例,女93例,年齡55~83歲,平均年齡(68.1± 5.7)歲。所有患者經過系統治療后現均處于慢阻肺的穩定期,或期間有再次發病的患者需經再次治療病情平穩者。符合GOLD指南的COPD診斷標準,同時無其他臟器疾病、無心功能不全病變;患者病程3~35年,平均病程(19±1.3)年,每年急性發作1~5次/年。將208例患者按雙盲法分為運動訓練組和對照組,每組104例。2組患者在體重(運動訓練組:(65±0.3)Kg,對照組:(63± 0.2)Kg)、平均年齡(運動訓練組:(67.3±5.6)歲,對照組:(68.9± 5.8)歲、性別(運動訓練組:男53人,女51人,對照組:男62人,女42人)等方面隨機平均化分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2組患者日常均接受于家中的吸入制劑等的正常治療,使用選擇性的β2-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或膽堿能受體抑制劑吸入舒張支氣管治療、及選用鎮咳藥物對癥治療等。
低強度運動訓練組患者在此基礎上進行低強度運動訓練干預,包括:①避免外界刺激性氣體的刺激。對于有吸煙習慣的患者,應進行督導下的戒煙行動。減少秋冬季節外出活動,如必須外出時做好防寒保暖措施,戴好口罩(盡量選取棉織物口罩),在冬季時盡量在有統一采暖設施的地方居住。在春季時盡量避免花粉或蒿草等的強致敏源刺激。②所有患者均要求盡量依據自身情況制定訓練計劃。包括慢走、節奏舒緩的體操、游泳等有益的運動鍛煉。冬季鍛煉時盡量選擇中午左右,氣溫升高時進行。③簡單的健美操運動訓練。此訓練主要為采取坐姿的包括拉伸、手臂部肌肉訓練及腿部肌肉訓練經訓練一段時間后可視情況適量增加配重。此訓練是要求患者在出院后一個月內每周至少于院內3 d進行由護士帶領指導下的健美操訓練。而對照組無相關訓練。
1.3觀察指標
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三個月后觀察并測量2組患者的肺功能值、6 min步行距離測量(6 MWT),進行統計并比較。
1.4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8.0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變化
2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半年的FEVl和FEVl%的比較情況見表1,結果顯示,2組患者治療后FEVl測量值、FEVl%均優于治療前(P<0.05),且康復治療組患者治療后肺功能FEVl測量值及FEVl%顯著高于對照組(P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變化情況比較()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變化情況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FEV1/L FEV1%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康復治療組(n=104)對照組(n=104) 1.63±0.32 1.65±+0.30 2.20±+0.41 1.70±0.35 47.20±5.01 48.20±4.95 69.25±+6.42 52.00±5.32 2.2 2組患者治療前后體重指數及6 MWD 2組患者治療后體質量指數及6 min內步行距離情況見表 2,結果顯示,優于治療前(P<0.05),且康復治療組患者治療后體質指數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6 min步行距離也顯著大于對照組(P<0.05)。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體質指數及6 min步行距離變化情況比較()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體質指數及6 min步行距離變化情況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體重指數(Kg/㎡)6MWT/m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康復治療組(n=104)對照組(n=104)18.20±2.98 18.30±3.05 23.40±+2.30 18.52±2.51 231.0±+101.50 234.51±107.52 348.12±118.51 245.23±+108.52 通過研究后發現,運動訓練對于COPD患者的肺功能恢復是有一定作用的[2],該次研究經低強度運動訓練的患者,肺功能明顯得到改善。康復組FEV1.0為(2.20+0.41)而對照組為(1.70+0.35)。康復組FEV1%為(69.25+6.42),對照組為(52.00+ 5.32)(P<0.05)。6 min步行測試,康復組為(348.12+118.51),對照組為(245.23+108.52)。可見康復組的肺功能及運動耐量均明顯較對照組得到了明顯恢復,并且恢復的程度較其他研究恢復程度要更好一些。究其原因是該次研究采用了以坐姿為主的低強度的運動訓練。一般來說,普遍認為高強度的運動通常比低強度的運動在肺康復中更有效率[3-5]。然而,Puhan et al.[6]的隨機對照試驗報告認為沒有充足的證據支持高強度運動對于慢阻肺患者更加有幫助。而一種改進的低強度的對于遠端肌肉的運動耐力訓練更加得到重視,因為這種訓練非常利于在家中進行訓練[7]。此外,發現在進行50%的最大運動耐量連續的訓練與每30 s逐步增加運動耐量至運動耐量的100%的訓練對于慢阻肺患者的健康生活質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這一發現表明,患者運動耐量是受運動強度和在同一時間加倍進行鍛煉兩種因素同時影響的[8]。最后 ACCP指南考慮低強度的運動和高強度的運動在臨床上保證慢阻肺患者的健康生活質量同樣都是有效的[9]。因此,低強度的運動越來越得到臨床醫生與患者們的認可,因為它可以在得到系統的教導后自己在家中即可進行練習,不會加重患者的經濟負擔,并且這種運動訓練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患者早期鍛煉時沒有必要立即提高運動的強度,避免出現高強度運動訓練后患者出現喘息加重,然后立即應用藥物緩解,從而使胸廓的順應性降低,肺功能下降,之后再鍛煉再下降從而形成一種惡性循環[10]。該次研究表明低強度的運動鍛煉可以顯著提高患者的呼吸功能,手臂和腿部肌肉的力量也能夠得到鍛煉,進而改善患者的呼吸困難癥狀并且因為四肢肌肉力量得到恢復,患者也更加愿意嘗試進行一些戶外運動及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從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也打破了慢阻肺患者單純依賴藥物治療的怪圈。 綜上所述,進行低強度的有氧運動訓練,對于國內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是十分有意義的,如果患者能夠持續的進行這種運動訓練,就可以顯著地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提高患者FVC、FEV1的指標,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低強度的有氧運動訓練是非常值得在臨床上推廣的。 [1]Brooks D,Krip B,Mangovski-Alzamora S,et al.The effect of postrehabilitation programmes among individual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Eur Respir J,2002,20(1):20-9. [2]于碧罄,盧冬梅,丁雪梅,等.運動并呼吸訓練在慢陽肺康復治療的作用[J].中國康復,2010,25(3):214-215. [3]Wasserman K,Whipp BJ,Koyl SN,et al.Anaerobic threshold and respiratory gas exchange during exercise[J].J Appl Physiol,1973,35(2):236. [4]Casaburi R,Wasserman K.Exercise training in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J]. N Engl J Med,1986,314:1509. [5]Casaburi R,Kukafka D,Cooper CB,et al.Improvement in exercise tolerance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tiotropium and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in patients with COPD[J].Chest,2013,127(3):809-17. [6]Puhan MA,Schünemann HJ,Frey M,et al.How should COPD patients exercise modalities and intensities to treat skele[J].tal muscle dysfunction,Thorax,2012,60(5):367-75. [7]Clark CJ,Cochrane L,Mackay E.Low intensity peripheral muscle conditioning improves exercise tolerance and breathlessness in COPD[J].Eur Respir J,2011,(12):2590-6. [8]Vogiatzis I,Nanas S,Roussos C.Interval training as an alternative modality to continuous exercise in patients with COPD[J].Eur Respir,J2012,20(1):12-91. [9]Normandin EA,McCusker C,Connors M,et al.An evaluation of two approach to exercise conditioning in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J].Chest, 2002,121(4):1085-91. [10]Matsumoto K,Kurosawa H,Sano Y,et al.Chest physiotherapy changed ventilatory mechanics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COPD[J].Chest,2011,128 (SUPPL):252S. 《科技資訊》期刊投稿要求及說明 稿件要求: 1、稿件應具有科學性、先進性和實用性,論點明確、論據可靠、數據準確、邏輯嚴謹、文字通順。 2、計量單位以國家法定計量單位為準;統計學符號按國家標準《統計學名詞及符號》的規定書寫。 3、所有文章標題字數在20字以內。 4、參考文獻應引自正式出版物,在稿件的正文中依其出現的先后順序用阿拉伯數字加方括號在段末上角標出。 5、參考文獻按引用的先后順序列于文末。 6、正確使用標點符號,表格設計要合理,推薦使用三線表。 7、圖片要清晰,注明圖號。 投稿說明: 1、稿件須以電子文檔形式發送。如為打印稿,請附軟盤,軟盤采用Word格式。請勿一稿多投。來稿一律不退,請作者自留底稿。 2、本刊已加入《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等網絡媒體,本刊發表的文章將在網絡媒體上全文發布。 3、本刊編輯部對來稿有修改權,不愿改動者請事先說明。自收稿之日起1個月內未收到用稿通知,作者可自行處理。 4、來稿請注明作者姓名、單位、通訊地址、郵編、聯系電話及電子信箱。 5、如有一稿多投、剽竊或抄襲行為者,一切后果由作者本人負責。 R563.9 A 1674-0742(2014)12(b)-0084-03 方強(1978-),男,遼寧沈陽人,學士,主治醫師,主要從事呼吸內科診療工作。

3 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