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吟池 楊愛東 陸 娟 楊雨蘭
江蘇東臺市人民醫院介入科,江蘇東臺 224200
外周血管介入治療大咯血的臨床療效探討
楊吟池 楊愛東 陸 娟 楊雨蘭
江蘇東臺市人民醫院介入科,江蘇東臺 224200
目的 探討對大咯血患者采用外周血管介入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 收集該院于2009年1月—2014年1月收治68例大咯血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治療方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外周血管介入治療)與對照組(內科常規治療),各34例,比較兩組的治療效果、不良反應及復發率。結果 觀察組治療的總有效率為 94.12%,與對照組的58.83%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1.76%,顯著低于對照組的41.1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復發率為 5.88%,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9.4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大咯血患者采用外周血管介入治療,止血效果快速、有效,且復發率低,安全性較高,值得推廣。
大咯血;外周血管介入;內科治療
大咯血是一種常見的臨床急癥,是指肺組織或者聲門以下呼吸道出血[1]。大咯血是指患者一次咯血量>100 mL或每日咯血量>600 mL,若不及時給予止血處理,患者極易出現窒息、出血性休克而危及生命安全[2]。外周血管介入治療是近年來應用于大咯血治療的專業操作技術,已逐漸取代外科手術治療成為大咯血治療的首選。為了進一步分析對大咯血患者采用外周血管介入治療的臨床效果,該院對于2009年1月—2014年1月68例大咯血患者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該院于收治68例大咯血患者的臨床資料。將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4例。其中,觀察組男 20例,女14例,年齡28~72歲,平均年齡(50.2±2.7)歲;支氣管擴張14例,肺癌10例,肺結核6例,其他4例。對照組男22例,女12例,年齡26~73歲,平均年齡(49.6±2.8)歲;支氣管擴張12例,肺癌 10例,肺結核8例,其他4例。所有患者的一次咯血量>100 mL或每日咯血量>600 mL。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作對比。
1.2 方法
兩組患者于治療前均行血常規、血生化及凝血功能檢查,并進行血壓、血氧飽和度及心電監測。對照組給予內科常規藥物治療。對于合并高血壓、冠心病、肺心病患者采用酚妥拉明10~20 mg加入到500 mL的5%葡萄糖注射液中靜滴;對于無上述合并癥者采用垂體后葉素注射液2.5~5單位加入到20~30 mL生理鹽水中進行緩慢靜推,并配合酚妥拉明靜滴。同時給予止血藥、抗生素及原發病基礎治療。觀察組給予外周血管介入治療。采用“Seldinger”技術,經股動脈部位將5 FCobra導管穿刺插入。同時在患者的胸5~6椎體水平部位找出患側支氣管動脈主干,并進行造影檢查,以明確病灶支氣管動脈血供狀況,若需要3 F微導管,則需要經5 F Cobra導管,同時采用3 F微導管同軸技術,然后進行支氣管動脈栓塞介入治療。栓塞材料為PVA顆粒與明膠海綿顆粒。治療結束后行二次造影,以明確患側支氣管動脈栓塞情況,并進行對側支氣管動脈、肋間動脈造影,以觀察是否出現其他動脈供血,若有則需及時進行超選擇栓塞治療。
1.3 療效判定
參考《咯血的臨床診療指南》[3]對該研究結果進行判定。①治愈:24 h內出血停止,且3個月無復發;②顯效:咯血次數、數量明顯減少,或僅表現為痰中帶血;③有效:咯血次數有所減少,咯血量較治療前減少>50%;④無效:咯血次數、數量無變化。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方法
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數進行統計,計數資料用χ2檢驗,用百分值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的比較
觀察組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4.12%,與對照組的58.8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臨床療效的對比[n(%)]
2.2 不良反應率及復發率的比較
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1.76%,顯著低于對照組的41.1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3個月,觀察組的復發率為5.88%(2/34),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9.41%(10/34),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良反應的對比[n(%)]
大咯血主要是由于支氣管及周圍組織因炎癥、腫瘤等因素導致支氣管壁受損、管腔與細血管擴張變形,且存在肺血管及支氣管動脈終末支異吻合等病理改變,從而引發病變血管破裂出血[4]。大咯血患者每日的咯血超過60 mL,若無及時有效的止血處理,在短時間內科危及患者生命安全[5]。內科保守治療的止血效果比較慢,且治療效果不佳,且復發率較高。另外,對于生命體征不穩定的患者,由于無法明確患者的肺功能儲備,急診行外科手術治療的死亡率比較高,且在術中容易引發大出血、窒息、呼吸衰竭以及支氣管胸膜瘺等并發癥[6]。
近年來,隨著外周血管介入治療在大咯血臨床中的廣泛應用,具有操作簡單、創傷小、效果好、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死亡率低等優點,以逐漸取代傳統外科手術成為大咯血治療的首選[7]。大咯血患者的病灶部位主要是由支氣管動脈供血,也有少量為肺動脈供血,但肺動脈壓力遠遠低于支氣管動脈壓力,因此在栓塞體循環供血動脈及藥物治療后,無需對肺動脈進行手術處理。故大咯血的介入治療主要是進行支氣管動脈栓塞治療。另外,支氣管動脈起源變異率較高,最為常見的是支氣管動脈起源于肋間動脈或者(和)肋間動脈共干,部分可見起源于左右支氣管動脈共干;也有少量存在于脊髓動脈及食管中段供血動脈,導致在支氣管動脈栓塞治療中容易導致并發癥的發生[8]。因此,在支氣管動脈栓塞治療過程中,應盡可能避開脊髓動脈或(和)食管中段供血支,且要在透視電視屏幕下進行,合理掌握速度及推注力度,以防出現栓塞劑返流或誤栓等不良現象,從而有利于提高支氣管動脈栓塞治療的臨床效果及安全性。代慧明[9]報道對122例大咯血患者進行分析,外周血管介入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3.44%,顯著高于常規治療組的80.33%,其認為外周血管介入能快速、有效止血,且安全性較高,是一種理想的治療方法。
在外周血管介入治療中,栓塞材料的選擇對治療效果具有重要的影響。該研究中,栓塞材料主要包括明膠海綿顆粒與PVA顆粒。其中,明膠海綿顆粒作為一種常見的支氣管靶動脈栓塞劑材料,不僅止血效果明顯,且能有效防止支氣管壁缺血壞死。但明膠海綿作為一種蛋白海綿,能夠被組織所吸收,從而容易導致咯血復發,故需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栓塞材料。而PVA顆粒作為一種長期性栓塞劑,能永久性栓塞,且能有效避免或減少免咯血病灶供血動脈的再通與防止側支循環的建立,能有效預防大咯血的復發。王奕[10]認為,在外周血管介入治療中,明膠海綿顆粒可用于栓塞支氣管動脈主干,能快速、有效止血,且能有效降低咯血復發率。
該研究中,觀察組治療的總有效率為 94.12%,與代慧明[9]報道的93.44%(57/61)相符,顯著高于對照組的58.8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外周血管介入治療大咯血,能有效減少患者咯血的次數及數量,止血效果明顯。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與復發率分別為11.76%、5.88%,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的41.18%、29.4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相對于傳統內科治療,外周血管介入治療能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安全性更高,且能有效減少或避免咯血復發。
綜上所述,對大咯血患者采用外周血管介入治療,能有效減少患者咯血的次數及數量,止血效果明顯,且能有效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并降低咯血復發率低,安全可靠,值得推廣。
[1]王國安,吳宏成,吳仕波,等.支氣管動脈栓塞介入治療支氣管擴張大咯血205例療效分析[J].中國呼吸與危重監護雜志,2013,12(1):85-88.
[2]黎顯瑞,張九進,黃萬昌.支氣管動脈栓塞對支氣管擴張大咯血的臨床療效探討[J].臨床薈萃,2013,28(4):422-423.
[3]劉帆,劉新獻,李亮,等.經支氣管動脈介入治療兒童咯血的臨床療效研究[J].介入放射學雜志,2012,21(11):945-948.
[4]葛坤元,蔣曉東,程寶亮.支氣管動脈栓塞術治療大咯血的療效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4,12(23):28-29.
[5]程賢銘.淺析介入血管內栓塞治療大咯血的臨床應用[J].中國地方病防治雜志,2014,21(1):153.
[6]金鑫,施海彬,劉圣,等.采用不同栓塞材料的支氣管動脈栓塞術治療大咯血的療效分析[J].中國介入影像與治療學,2012,9(3):179-182.
[7]馬山,王莉,王茂強,等.支氣管動脈加非支氣管體動脈栓塞治療大咯血的臨床應用[J].中國臨床研究,2012,25(8):734-736.
[8]劉江澤,黃原義,魏嵬,等.永久性栓塞材料支氣管動脈栓塞治療大咯血的臨床療效[J].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2012,20(10):735-737.
[9]代慧明.外周血管介入治療大咯血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3,1(17):129-130.
[10]王奕,曾志宏.外周血管介入治療大咯血療效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09,11(16半月刊):43-44.
R563.6
A
1674-0742(2014)12(b)-0091-02
2014-09-16)
楊吟池(1967.12-)男,江蘇東臺人,本科,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綜合介入診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