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銀寶 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畜牧工作站 028300
近幾年奈曼旗養殖小區建設發展較快,但是養殖小區建設過程中以及經營管理方面存在著一些問題,直接影響其經濟效益的發揮和可持續發展。下面筆者談談對養殖小區粗淺的認識,供同行參考。
建設養殖小區,首要目的就是為了增加農牧民收入。通過建設養殖小區,實現調整農牧業生產結構,抵御市場風險,穩定市場行情,生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畜產品的目的。小區建設要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國家和自治區發展畜牧業的有關政策要求,加強畜牧業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和扶持發展規模化養殖,推進畜牧業產業化經營,提高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發展優質、高效、生態和安全的畜牧業。
根據當地畜種資源、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和農牧民人均收入等實際情況,制定養殖小區、規模養殖場和養殖大戶等的建設標準。即入住養殖小區的農牧民戶均年純收入要達到5 萬元以上,而現在每戶一般是3~5 口人,所以人均年純收入要達到1 萬元以上,使更多的農牧民加入到調整產業結構、產品轉化增值、盡早步入小康生活的行列。
(1)養殖規模要和基礎設施建設規模相匹配。基礎設施建設是考慮多種因素而完成的。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養殖規模。如果不是滿負荷運行,那么浪費基礎設施,回收成本時間推遲,經濟效益低下。因此,無論如何要盡量保證滿負荷運行。如果由于其他條件限制而不能滿負荷運行,那么一開始就不能設計過大的基礎設施。反過來,如果沒有一定規模的基礎設施,養殖小區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例如,一個設計養殖規模為200 只基礎母羊的基礎設施,大約要投入資金7~8 萬元,如果滿負荷運行,將在2~2.5年內收回成本。如果這個規模的基礎設施僅僅飼養100 只基礎母羊,則需要6年甚至更多的時間才能收回成本。
(2)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并重。搞養殖小區,目的是為了超常規提高養殖經濟效益,但只考慮經濟效益而忽略生態效益是萬萬不可取的,在這方面我們有慘痛的教訓。反過來講,只考慮生態效益而忽略經濟效益的做法也是欠妥的。如果養殖小區的生態建設與果樹栽培、牧草種植等相結合,也就兩全其美了。這樣,生態建設也就伴隨著經濟效益發展了。按奈曼旗現有養殖小區建設規模,如果綠化帶都栽培果樹,3年以后即可結果收成,每戶每年僅綠化帶部分即可收獲1 萬元以上的經濟效益。果樹葉子還可以收集起來作為養殖業飼草來源。果樹下邊種植優質牧草還可以解決一部分飼草,而且足不出戶,方便管理,一舉多得。
(3)加強組織領導與重視科學技術。要加強組織領導,發揮科技人員的作用是小區發展的關鍵。目前,奈曼旗的科技人員遠遠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引進高新技術是小區發展的動力。養殖業方面的高新技術應該在養殖小區優先推廣應用,因為入住小區的養殖戶一般都是素質較高的農牧民。
(1)對技術力量的重視程度不夠。一些地方寧可相信“外來和尚會念經”,不相信當地技術人員,不遵循因地制宜原則,完全照抄照搬外地的東西,致使有些小區建設走了很多彎路,進展緩慢。
(2)小區建設摻雜一些其他的人為因素,形成了小區建設的障礙。小區建設是一項嚴肅的富民工程,不能因為是飼養動物就對此輕視或蔑視,不追求質量。我們建設養殖小區遵循的是“既要投入,也要節省;既要美觀,也要實用;既要經濟效益,也要生態效益。”要讓養殖小區、養殖專業村和養殖場真正成為我旗經濟建設的一個新亮點。
通過集約化、工廠化養殖,不但能提高生產效率,向社會提供大量的商品畜,而且還可通過深加工生產出大量豐富的各類優質、安全的畜產品成品,對穩定市場行情,滿足社會對畜產品的需求,源源不斷地創造可觀的經濟效益,意義非常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