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偉業 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 010031
近年來,內蒙古漁業始終堅持以漁業增產、增效、漁民增收為目標,以現代漁業建設為主攻方向,狠抓水產健康養殖、漁業資源養護、漁政管理、漁業生產安全和水產品質量安全,經過幾年的發展,漁業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截至2013年,全區水產品產量14.1 萬噸,同比增長7.2%。漁業產值18.45 萬元,同比增長7.6%。漁民人均收入10204 元。漁業不僅豐富了居民菜籃子,還為農牧業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做出了貢獻。
今后,我區應當認真貫徹落實生態優先、養捕結合、以養為主的發展方針,立足資源優勢,抓好水產健康養殖、漁業資源養護和漁政管理工作,努力確保漁業水域生態安全、漁業生產安全、水產品質量安全、俄蒙邊境水域安全。應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促進現代漁業發展。
(1)推進水產健康養殖。繼續抓好宜漁低洼鹽堿荒地開發和老舊池塘標準化改造、現代漁業園區建設、農業部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創建、全國休閑漁業示范基地創建、“菜籃子” 生產基地建設等工作。加快水產苗種體系建設,提高良種覆蓋率。深化漁業結構調整,大力推進健康養殖,抓好品牌建設,加大無公害、綠色、有機水產品認證力度,鼓勵發展水產品加工、休閑漁業,提高漁業生產經營效益。
(2)保障水產品質量安全。完善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制,強化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進一步開展水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嚴厲查處養殖水產品非法用藥行為,抓好水產苗種檢疫、檢驗,減少病害發生,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做好養殖三項記錄,加大產地水產品抽檢力度。
(3)創新漁業科技。推進特色品種培育、土著魚類馴養繁殖、疫病防控、質量安全、健康養殖、資源養護、水產品加工等方面技術的引進、創新和示范推廣,創建示范基地,加強基層水產技術推廣、疫病防控等體系建設。抓好漁民培訓工作。
(4)加強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加強組織領導和社會宣傳,增加投入,加大增殖放流力度。開展境內重要河流、湖泊、大型水庫的漁業水域環境監測和生態修復工作,保護好水生生物資源。強化保護區建設,完善涉漁工程建設對水生生物資源補償評估工作,督促工程責任單位落實生態補償措施。嚴格控制捕撈強度,實現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
(5)強化漁政管理。加強漁政隊伍和裝備建設,提高執法人員業務素質和執法能力;開展執法督察,規范執法行為,推進文明執法。加大漁業法律法規宣傳力度。開展專項執法,打擊違法違規行為。加快漁政信息化建設,做好漁政管理系統的應用和動態信息更新。
(6)構建平安漁業。落實漁業安全生產責任制,提高安全生產責任意識。扎實開展漁業安全生產宣傳教育、漁業安全生產執法、漁業安全生產治理和漁船檢驗“四項行動”,強化漁業安全生產體制機制、漁業安全生產保障能力和漁業安全生產監管隊伍“三項建設”,開展安全督促檢查,及時排除存在的安全隱患,確保不發生重大漁業安全生產事故。積極推進漁業互助保險工作,增強漁業抗風險能力。
(1)大力推進黃河及西遼河流域宜漁低洼鹽堿荒地開發利用。在各級政府推動下,實施“以漁改堿、再造良田、豐富菜籃子”的富民漁業工程建設。
(2)大力發展休閑漁業基地富民漁業工程建設。從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出發,依托漁業生產過程、漁民文化生活和漁區風情風貌,突出特色,發展集垂釣、觀賞、餐飲、娛樂等多種形式于一體的綜合性休閑漁業,帶動種、養業發展及勞動力就業。
(3)大力發展內蒙古冷水資源特色漁業工程建設。依托東部地區豐富的冷水資源,開展哲羅魚、細鱗魚、高白鮭冷水魚養殖,推進稻田養殖、淡水牧場、中小水面半精養。豐富漁業冬季捕撈旅游節內容。
(4)大力發展內蒙古鹽堿水域特色養殖工程建設。以西部螺旋藻、鹽藻養殖基地為依托,加強種質資源保護,進一步整合資金、技術,擴大生產規模,完善硬件設施,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建設現代示范園區,實現螺旋藻、鹽藻養殖、加工向產業化方向發展,增強企業出口創匯能力。
(5)加大我區境內天然河流、湖泊、水庫和俄蒙邊境水域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力度,不斷增加漁類資源量,改善水域生態環境,維護水生生物多樣性,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
(6)繼續推進呼倫湖綜合治理工程建設。按照中科院《關于減緩內蒙古呼倫湖生態惡化問題的對策建議》中提出的施呼倫湖綜合整治和生態恢復工程和自治區出臺的相關政策,維護呼倫湖及流域生態安全。包括呼倫湖水系連通與恢復工程,漁業資源養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周邊草場保育和沙化治理工程。實施呼倫湖封湖休漁。
(7)烏梁素海綜合治理工程建設。按照《烏梁素海綜合治理規劃》內容,加快生態治理進程,推進烏梁素海生態網圍養殖草魚項目建設,加強濕地保護,實現社會、生態、經濟效益融合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