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敏 金璐娟 黑龍江職業學院 150111
在教學實踐中,應注重教學方法的改革與探索,其中項目教學法的提出和應用可作為解決某些矛盾的有效方法。
項目教學法很好地實現了教師與學生的角色轉換,一方面將學生從傳統的被動接受者的角色轉變成實際操作解決問題的主動者,真正體現出學生的主體性特征;另一方面使教師從傳統的傳道、授業和解惑的全方位中心主體角色轉變成引導、咨詢和解惑的服務型中心角色。這種方法有利于實現教育的真正目的,使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為了使實驗更具科學性及接近客觀事實,我們選擇上學年平均成績較為接近的11 級作為此次實驗的實驗對象,其中一班作為實驗組,二班作為對照組。從2012年3月~2012年7月,兩個班的教材、教學時數和教學進度一致。除對照組按照傳統教學方法施教和實驗組按項目教學的實驗方法教學外,其余條件保持一致。
兩班均采用工學結合課程改革教材《豬病防治》,課程基于知識結構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共設計了12 個項目,下設若干個任務。為了增加可比性,第一個項目內容在兩班中均采用傳統教學法教學,其他項目采用項目化教學。實施課堂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設計與教學目標要求,將“知識”、“理解”、“分析”、“應用”和“綜合”五個層次有機結合起來。
課前教師將學生分組,發放課業工作單及資料單,學生依據課業工作單明確任務、制定計劃、做出決定和實施計劃。組長分配任務,有的組員去圖書館查閱資料,有的上網查閱相關問題,有的按教材學習,有的到標本室識別、觀察。最后匯總,同學間互相學習、互相討論甚至互相辯論。在課堂上教師首先檢查學生課前的學習情況,然后依據檢查情況教師總結課內主要內容,學生再練習、觀察和識別,最后進行考核評價。
采用問卷調查和考試形式進行教學效果評估。
試驗結束后,對參與試驗的11 級牧醫專業一、二班的87 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本次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87 份,回收87 份,問卷的回收率為100%,均為有效問卷。
調查結果顯示,89.7%的學生喜歡這種教學模式,47.1%的學生非常喜歡。在項目化教學中,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只起到引導作用,學生的思維活動始終處于活躍狀態,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獲取知識,從而促進了學生學習興趣的持續發展,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以《豬病防治》課程學期末測試成績作為評估標準,考試均在內容結束后進行,兩班的考卷相同,由同一教師批卷評分。
兩班在采用不同教學方法后的測試成績存在顯著性差異,從學生成績分布情況來看,經過項目化教學,學生更積極投入到自己學習中,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突出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說明在《豬病防治》課程教學中,項目教學法比傳統教學法具有更大的優勢。
“項目化教學模式”經過1年多的教學實踐,證明適合實踐性較強的《豬病防治》課程,是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實踐操作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有效途徑和方式。
學生對“項目化”教學模式普遍持較高的興趣和積極的態度,該教學模式根本性地轉變了學生的學習觀念和學習方式,學生開始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可以利用各種各樣的網絡通訊工具進行通訊和交流。項目教學中,討論環節是教學的核心,以經典病例為中心,教師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師生互動、學生互動,展開分析、提問和討論,多種不同觀點的碰撞和交流,培養了學習者獨立思考、求異思維、創新能力和團結合作的精神,更加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項目化” 教學模式加強了學生自主和協作學習的能力,學生在互相學習中能夠不斷地學習別人,反省自己的缺點,就有助于進一步揚長避短,發揮自己的潛能,使學生在共同完成學習任務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與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