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毅力
(峨眉山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四川峨眉山 614200)
利用中醫輔助治療乙型肝炎的臨床分析
葉毅力
(峨眉山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四川峨眉山 614200)
慢性乙型肝炎(CHB)以對癥、抗病毒、抗纖維化、抗炎保肝治療為主,中國《慢性肝炎防治指南》(2010版)明確指出,最大限度的消除或長期抑制HBV,使肝纖維化程度及肝細胞炎癥壞死程度減輕,對疾病進展加以延緩和阻止,預防和減少肝臟失代償期、肝癌、肝硬化及其它并發癥的發生,延長患者生命和改善生活質量為CHB治療的總體目標。目前臨床仍以核苷(酸)類和干擾素類抗病毒藥物為主,應答率有限,預后不佳。中藥可抗肝纖維化、提高機體免疫力、抗炎和保肝,故已成為臨床研究的熱點。
中醫;輔助治療;乙型肝炎;臨床分析
乙型肝炎在我國傳染性疾病類型中,占有較高病發比例,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所致,簡稱乙肝,全球約有20億人曾被HBV感染。臨床以肝功能異常、乏力、肝大、食欲減退、厭油、惡心、嘔吐等為主要表現,患者中部分有黃疸和發熱體征,若控制不佳,少數可遷轉為慢性,誘導肝硬化甚至肝癌發生,部分病情迅猛者,可致重型肝炎,顯著增加了死亡風險[1]。采取有效方案積極救治是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期的關鍵。中醫為祖國醫學瑰麗的寶藏,中藥在本病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引起關注,本文就乙肝采用中醫輔助治療展開探討,現綜述如下。
研究顯示,抗病毒藥物與中藥聯用,可使HBV治療應答率提高。中醫認為本病多由機體侵入濕熱之邪,于脾胃、肝膽蘊積所致,調和肝脾為主要治療要點。《傷寒論》中小柴胡主治與CHB癥狀相似,故已廣泛在相關疾病中應用。乙型肝炎在中醫理論中的發病機制,目前多傾向于"毒邪"和"伏氣"致病觀點。"毒邪"為人體內長期有邪氣蓄積而不走,引發嚴重危害,當從"毒"論治;"伏氣"理論為邪氣侵襲人體后,于體內伏藏而不即發,治療以補腎清毒為主,以達到祛邪、提高正氣目的。故乙肝基本治療方案為除濕毒、扶正氣;針對急性乙型肝炎,患者有小便黃赤、脅肋疼痛、黃疸,可取清熱解毒中藥應用。注意劑量及療程的把握,以免引發副反應[2]。
在中醫治未病思想的指導下,對臟腑中疾病的傳變規律進行了解,有助提高臨床效果。HBV感染肝臟細胞,屬濕熱邪毒,行健脾治療,可使脾的運化水濕功能增強,以達到驅邪化濕的目的[3]。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CHB主要以肝郁脾虛證為主,且患者病程短、年齡偏小,CHB病情發展中,肝郁脾虛型可能為早期階段,病毒復制數在濕熱中阻型患者中居較高水平,肝脾功能失調為CHB主要發生和發展機制。采用調護肝脾的方案治療具良好效果。應用肝脾調補方,可使CHB患者癥狀明顯減輕,促進HBV DNA轉陰。研究顯示,"扶正祛邪"具較高使用率及臨床療效,其以補益肝脾腎、活血行氣、清熱利濕為主,使用頻率最高的中藥包括丹參、柴胡、虎杖、茵陳、白芍、郁金、茯苓、白花蛇舌草、白術、大黃、黃芪等。同時因肝腎同源,也需重視補腎的價值。
乙型肝炎采用中藥治療經驗方較多,也研發有多種中藥提取物制劑及中成藥。如茵陳蒿湯、小柴胡湯等。依據乙型肝炎臨床表現,可歸為中醫"肝溫"、"黃疸"的范疇,治療全程中均可應用中藥,依據疾病階段的不同,發揮相應的治療作用。如急性乙型肝炎,可依據癥狀和體征辨證用藥,通過驅邪外出、膚助正氣,達到促使血清HBeAg和HBsAg轉陰的目的,使血清總膽紅素和ALT降低。而針對HBV攜帶者及CHB患者,中藥可減緩疾病進展,延長患者生命[4]。具體表現在:(1)HBV攜帶者治療特點:患者癥狀多不明顯,處于無證可辨的狀態,但HBV攜帶與肝癌、肝硬化的發生有密切相關性,早期干預,可使長期預后得以改善。依據中醫治未病思想,采用調理肝脾的方法,使患者對HBV的免疫應答和免疫功能提高,通過扶正祛濕方案的運用,可能達到乙型肝炎治愈的目的。但受臨床經驗不同的影響,在祛濕、扶正的治法上,報道不一,包括重肝脾、重肝腎、強調補氣等。依據脾主運化水濕的特性和肝脾傳變規律,需首選健脾治療,藥為蒼術、茯苓、白術等為主,也可加用白芍,以滋陰柔肝,共同達到治療疾病目的。(2)CHB治療:HBV感染日久,以向CHB發展,大量研究已證明中藥聯合抗病毒藥物應用,可使患者抗HBV應答率提高,且可減輕抗病毒藥所致的胃腸不適,減少病毒變異率。CHB可引發肝硬化,肝硬化以血瘀、氣滯為病機特點,采用活血化瘀類藥物應用效果顯著,病情甚至可逆轉。但為預防軟堅散結及活血化瘀損傷正氣,可與扶正氣中藥聯用[5]。肝癌由肝硬化發展而來的惡性腫瘤,預后最差,但隨著B超體檢和甲胎蛋白(AFP)的普及,早期診斷有利改善遠期效果。中藥在肝癌治療中的作用也引起重視,可明顯延長生存期,提高生存治療,隨著藥理學研究的深入,治療肝癌中成藥不斷研發,如金龍膠囊等,多通過軟堅散結、提高患者免疫力達到治療目的。中藥抗腫瘤效果已被藥理學研究證實。
隨著臨床診療水平的提高及研究的深入,乙型肝炎中醫輔助治療的價值需引起重視,應對中醫辨證論治優勢充分發揮,增強中醫治未病思想的指導力度,在乙型肝炎治療全程中應用中藥,以達到延長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存質量的目的。
[1]劉羽.慢性乙型肝炎中醫證候分布特點及相關因素的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中醫藥大學,2009.
[2]Liu Y,Liu P,Dai R,et al.Analysis of plasma proteome from cases of the differen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J].J Pharm Biomed Anal,2012,59:173-178.
[3]廖振賢.中醫治未病思想治療無癥狀乙肝病毒攜帶者的臨床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2006.
[4]韓曉波,張宇,陳晶.淺談乙型肝炎的中醫藥臨床治療[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3,13(11):319.
[5]徐學琴,王平,閆國立,等.中藥聯合干擾素對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乙肝表面抗原及乙肝病毒e抗原影響的系統評價[J].中國全科醫學,2012,15(4):462-464.
R259
A
1009-6019(2014)07-00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