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永華
(安順職業技術學院醫藥系 貴州安順 561000)
胰腺癌診斷中高場磁共振灌注成像的應用分析
潘永華
(安順職業技術學院醫藥系 貴州安順 561000)
目的:分析胰腺癌診斷中高場磁共振灌注成像技術的診斷效果,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方法:選取2011年4月-2013年10月于貴安醫院及部分外院接受胰腺癌診斷治療的患者共45例,分別進行常規磁共振掃描、增強磁共振掃描以及高場磁共振灌注成像掃描,記錄患者腫瘤區與正常區之間的時間-信號曲線,分析其信號增強率、峰值、斜率以及達到峰值時間。結果:患有胰腺癌的患者,時間-信號曲線呈緩慢上升趨勢,腫瘤區內的信號增強率、峰值以及斜率明顯小于正常區,達峰時間明顯高于正常區,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此外,腫瘤周圍區域的時間-信號曲線早期呈快速上升趨勢,峰值與斜率明顯低于正常區,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磁共振灌注成像技術能夠直觀的反應出胰腺癌腫瘤區域的組織情況,是影像檢查的重要補充手段,因此與其他技術相互配合后,能夠更加準確的診斷腫瘤區域的發展情況,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
胰腺癌;高場磁共振;時間-信號曲線
胰腺癌是常見的胰腺腫瘤,屬于消化道疾病,病因較為復雜,多與飲酒、吸煙、不健康飲食、環境污染等因素有關,臨床大多表現為患者出現嘔吐、惡心等消化道癥狀,或出現黃疸、腹痛等癥狀。總體而言,胰腺癌發病原因復雜,診斷困難,具有治愈率低、致死率高的特點[1]。近年來,我院在胰腺癌診斷過程中,采用了高場磁共振灌注成像技術加以輔助診斷,進一步了解患者體內組織與血液的改變情況,取得了顯著的效果,現做如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4月-2013年10月于貴安醫院及部分外院接受胰腺癌診斷治療的患者共45例,其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8例,年齡38-69歲,平均年齡48.5±2.1歲。初步檢查后,18例患者出現腹部疼痛,15例患者出現黃疸癥狀,8例患者出現典型的嘔吐、惡心等消化道癥狀,4例患者出現腰部及背部疼痛,所有患者住院前體重出現不同程度的減輕。在患者與家屬知情的情況下,分別對患者進行常規磁共振掃描、增強磁共振掃描以及高場磁共振灌注成像掃描。
1.2 方法
在進行磁共振檢查前8-10小時,告知患者禁食,從而盡可能排出體內鐵元素物質,保證磁共振不受到雜質的干擾,患者采取仰臥姿勢接受檢查,配合醫師進行屏氣與呼吸。進行常規掃描時,掃描范圍為膈肌至腎臟,并進行上腹部平掃;進行高場灌注成像掃描時,首先靜脈注射釓噴酸葡胺對比劑,流率為4ml/s,注射結束后再注射30ml生理鹽水,采取梯度回波序列的方式對患者病變區域進行掃描,掃描間隔為2S,共生成400幅影像圖,在灌注成像期間,指導患者采取胸式呼吸,從而盡可能減少體內呼吸偽影[2];灌注成像結束后,指導患者屏氣,進行增強磁共振掃描。
1.3 圖像參數處理
將掃描所得圖像導入mean curve處理軟件,選取患者體內的腫瘤區、腫瘤周邊區以及正常區,生成時間-信號曲線,并計算出其信號增強率、峰值、斜率以及達到峰值時間等參數。
1.4 統計學分析
將所得數據導入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對數據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及百分數表示,若P<0.05,則表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患有胰腺癌的患者,時間-信號曲線呈緩慢上升趨勢,腫瘤區內的信號增強率、峰值以及斜率明顯小于正常區,達峰時間明顯高于正常區,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外,腫瘤周圍區域的時間-信號曲線早期呈快速上升趨勢,峰值與斜率明顯低于正常區,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到達峰值后,曲線走向略有差異,到達峰值時間以及信號增強率無顯著性差異(P>0.05)。
3.1 高場磁共振灌注成像的原理及應用價值分析在本次研究中,采取注射對比劑的方式進行灌注成像,是當前臨床研究中最常見的方法,對比劑注射后,患者體內局部磁場會發生變化,磁敏感性提高,根據監測儀器能夠得到動態圖象,并計算出相應的時間-信號曲線,由于對比劑主要存在于血管中,不易發生擴散,因此灌注圖像能夠較為準確的反映出患者體內血管的分布[3]。正常的胰腺組織,血管完整且分布均勻,血流較為豐富,而發生病變的胰腺組織,結締成份與纖維成份較多,因此可以通過高場磁共振灌注成像,判斷胰腺組織是否出現病變,以及相關的病變情況。
3.2 高場磁共振灌注成像技術的優勢與臨床意義探討本次研究中的45例患者,時間-信號曲線呈緩慢上升趨勢,腫瘤區內的信號增強率、峰值以及斜率明顯小于正常區,達峰時間明顯高于正常區,這可能是由于腫瘤區內組織發生纖維化病變,導致血流阻力增加,血流速度降低,造成血管發生硬化。此外,腫瘤周圍區域的時間-信號曲線早期呈快速上升趨勢,峰值與斜率明顯低于正常區,這主要是由于胰腺癌導致周圍區域的生長狀況發生變化,相關研究也證明這一觀點[4]。研究表明,高場磁共振灌注成像技術具有功能多、輻射創傷小,分辨程度高,顯像清晰的特點,因此能夠直觀的顯示出腫瘤區域的形態,并可以反映出腫瘤區域的血液流動狀況,了解患者體內血流動力是否產生變化,從而提高診斷的準確率。
總之,磁共振灌注成像技術能夠直觀的反應出胰腺癌腫瘤區域的組織情況,是影像檢查的重要補充手段,因此與其他技術相互配合后,能夠更加準確的診斷腫瘤區域的發展情況,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
[1]劉劍.CT與MRI增強掃描在原發性胰腺癌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0,18:1138.
[2]馬霄虹,趙心明,歐陽漢,等.3.0TMR動態增強掃描對正常胰腺及胰腺癌的定量分析.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10,26:10.
[3]王中秋,黎介壽,盧光明,等.胰腺癌的CT增強和瘤體微血管密度及病理分級的相關性研究.中華醫學雜志,2011,83:1882.
[4]張晶,田建明,郝強,等.磁共振灌注成像在胰腺癌中的應用初探.中國醫學計算機成像雜志,2008,14:569.
R735.9
A
1009-6019(2014)07-0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