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錫圭 岳寶軍
(湘鋼醫院 湖南湘潭 411101)
PDCA循環在抗菌藥物專項整治工作中的應用體會
易錫圭 岳寶軍
(湘鋼醫院 湖南湘潭 411101)
抗菌藥物是目前醫療機構臨床科室使用最為廣泛,也是最重要的藥物之一,其對控制、預防和治療各種感染性疾病和圍手術期感染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抗菌藥物發揮巨大治療作用的同時,也出現了抗菌藥物的不合理應用而導致的不良后果。近年來,抗菌藥物因無指征治療用藥或預防用藥不合理,品種、劑量選擇錯誤,給藥途徑、給藥次數和療程不合理等情況較為突出。既導致藥物資源的極大浪費,又助長了醫療費用的不合理上漲。更為嚴重的是,由于抗菌藥物濫用,使細菌產生耐藥性的時間大為縮短,目前幾乎所有抗菌藥物均存在耐藥現象,而新型抗菌藥物的投入使用則跟不上這一速度。在這種嚴峻的形式下衛生部作出了抗菌藥物專項整治工作方案,爭取用三年時間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現狀。PDCA循環是由美國質量管理專家戴明(W.E.Deming)于20世紀50年代提出來的,故又稱"戴明環"。PDCA是在管理活動中,為提高管理質量和管理效益,所進行的計劃(P)、實施(D)、檢查(C)和處理(A)等工作的循環過程。湘鋼醫院院醫務部利用這種管理工具開展三年的抗菌藥物專項整治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1 臨床資料
筆者所在醫院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保健于一體的二級甲等綜合醫院,編制床位500張,實際開放床位350張。2010年出院病人6600個,抗菌藥物使用金額4951737.47元,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率76.4%,DDD 78.30,送檢率0,Ⅰ類切口手術預防使用抗菌藥物比例100%;門診普通處方217547張,抗菌藥物處方比率33.28%,急診處方60660張,抗菌藥物處方比率42.81%。
1.2 方法
1.2.1 制定《醫院抗菌藥物專項整治工作方案》自2011年開始每年根據衛生部的抗菌藥物專項整治工作方案的內容,結合筆者所在醫院的實際情況制定了符合本院的工作方案。工作方案的主要內容是成立抗菌藥物專項整治工作小組、按規定遴選35種抗菌藥物、分解抗菌藥物指標到各個臨床科室、完善相關制度、制定考核辦法以及簽定責任狀等。
1.2.2 整治工作方案的實施按照醫院抗菌藥物專項整治工作步驟,首先在醫院領導的主持下召開了啟動大會;其次邀請了湘雅醫院的臨床藥學教授解讀衛生部抗菌藥物專項整治工作方案內容和傳授臨床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相關知識;再次要求各臨床科室進行自查,主要是查本科室不規范不合理使用抗菌藥物情況并匯總到醫務部。通過考試授予醫師抗菌藥物處方權藥和藥劑師抗菌藥物調配權。
1.2.3 對整治工作方案的檢查平時會同院感科、臨床藥學人員定期或不定期下到臨床科室重點檢查抗菌藥物使用情況,發現問題立即指出并要求改正。每月對各個臨床科室的抗菌藥物使用情況和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根據醫院核定的關鍵指標進行仲裁考核,且必須要具體考核到科室、科主任以及個人。對連續三個月不能達標的科室由醫務部牽頭會同院感科、臨床藥學對該科室集中查找問題,制定解決問題的辦法,并限定時間整改到位。如果沒有特殊情況和理由且確實存在不合理使用抗菌藥物情況則由院領導召集科主任進行誡勉談話;醫生則由醫務部處以降級使用抗菌藥物甚至取消抗菌藥物處方權等。院感科每月對全院的細菌耐藥情況進行通報,每季度對全院的細菌耐藥情況和趨勢進行分析和預警。
1.2.4 整治工作方案的修訂每半年對抗菌藥物專項整治工作方案進行一次修訂。主要是對各個臨床科室及門診抗菌藥物關鍵指標進行修訂(Ⅰ類切口手術預防使用抗菌藥物指標不修訂)和根據全院細菌耐藥情況對遴選的抗菌藥物品種進行修訂。2012年筆者所在醫院已經把抗菌藥物整治工作常態化、制度化。
自2011年以來通過以上措施,筆者所在醫院抗菌藥物專項整治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各項關鍵指標全面達標,院感發生率控制在可控范圍之內,Ⅰ類切口手術切口感染小于0.5%,細菌耐藥情況明顯改善。在湘潭市衛生局歷次隨機抽查和專項督查活動中均受到好評,具體情況見表1。
抗菌藥物專項整治工作是衛生部針對我國各級醫療機構不合理不規范使用抗菌藥物所產生的不良后果而采取的一項重大舉措。由于各級醫療機構的各個專科收治的病人千差萬別,因而按照衛生部規定的抗菌藥物相關指標分解到各個專業也無法形成統一標準,因此每個醫院只能根據本院的實際情況和參照上年度抗菌藥物使用情況來進行指標分解。指標分解得是否合理、是否科學,就只能運用PDCA循環。在這個循環過程當中不斷地去根據實際情況修訂和糾正偏差,使得我們的抗菌藥物專項整治工作方案更趨合理科學。針對個別科室的DDD值或住院病人抗菌藥物使用率居高不下,也完全可以采取PDCA小循環進行查找問題、制定方案、執行、檢查效果再修訂再處理,或者充分利用信息平臺對抗菌藥物使用者權限、抗菌藥物的劑量和使用時間等進行限定,最終達到我們所需要的目的。
R826.2+3
A
1009-6019(2014)07-0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