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旻
低鉀血癥是指血清鉀濃度低于3.5mmol/L,主要是由于機體電解質代謝紊亂而引發。如不及時診斷,極易并發多種并發癥,對患者的健康產生不利影響[1-2]。心電圖是目前臨床上應用較廣泛的診斷疾病的方法,為探討心電圖在低鉀血癥中的診斷價值,選擇2012年11月-2013年3月收治的109例低血鉀癥患者為研究對象,給予心電圖檢查,同時進行生化血清鉀濃度定量檢測,并比較兩項結果,以評價心電圖的診斷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1月-2013年3月收治的109例低血鉀癥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78例,女31例,年齡21~78歲,平均年齡為(68.72±10.53)歲;發病時間10~84h,平均為(50.39±7.81)h;所有患者血清鉀濃度均低于3.5mmol/L,且無器質性心臟病。臨床主要表現為乏力、淡漠、四肢無力、心音低鈍等癥狀。其中,慢性腎衰1例,急性低血鉀20例,低鉀型同期性麻痹27例,其他原因所致低血鉀 61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給予補鉀前均應用北京福田FX—7402型十二導聯心電圖機進行檢查。檢查后,由專人負責測量P-R間期、Q-T間期,并詳細詢問患者病史及以前心電圖檢查結果。同時定量檢測患者生化血清鉀濃度,并將兩種檢測結果對比分析。所有患者均在缺鉀癥狀消失、血清鉀濃度恢復至正常后復查心電圖。
1.3 診斷標準 心電圖診斷標準參照黃宛等編寫的《臨床心電圖學》[3]第6版為診斷依據。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0.1分析軟件進行數據統計,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低鉀血癥心電圖與生化測值比較 低鉀血癥心電圖總異常率為85.32%。血清鉀濃度≥3.0mmol/L時心電圖異常率為45.45%;血清鉀濃度在2.5~3.0mmol/L時為77.14%;2.0~2.4mmol/L時為93.94%;<2.0mmol/L時為100%。見表1。
2.2 兩種診斷方法陽性率比較分析 109例低血鉀患者心電圖陽性人數為104例,陽性率為95.41%,生化血清鉀測定陽性人數為78例,陽性率為71.56%,兩者陽性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鉀離子是維持人體心臟正常功能的主要因素,當K+濃度下降時,細胞膜對K+的通透性降低,促使動作電位時間延長,當浦肯野纖維延長超過心室肌時,低血鉀易引起Q-T延長、U波明顯增加[4]。T波反映心室肌的3相復極化,3相復極的主要離子電流是K+外流,低血鉀癥造成細胞膜對K+的通透性減少,該過程延緩則T波下降、平坦。血清鉀濃度小于3.5mmol/L對浦肯野氏纖維的影響大于心室肌,使浦肯野氏纖維的復極化過程得以突顯,出現U波增高、T-U融合,QRS波振幅及時限增加、P波振幅及時限增加、P-R間期、Q-T間期、心律失常的心電圖征象[5]。同時,K+濃度過低時,會增加起搏細胞舒張期除極速,使心室肌細胞轉變成起搏細胞,導致各種異位心律的出現。
本研究結果顯示,血清鉀濃度≥3.0mmol/L時,未出現心律失常,而當血清鉀濃度<2.0mmol/L時,有7例患者出現心律失常,說明心律失常出現時血鉀濃度已降到一定的程度。因而,需要及時給予患者補鉀。同時,研究結果還顯示,隨血清鉀濃度的降低,心電圖異常率明顯增加。說明心電圖的異常率可及時反映機體內缺鉀情況。雖然生化測定血清鉀濃度極為重要,但生化血清鉀的測定受設備、時間的影響較大,且測定方法復雜;同時,生化檢查不能如實地反映細胞內缺鉀的改變,因而,在定量判斷低血鉀癥上存在一定的差異[6]。而心電圖能夠及時準確地反映低血鉀癥患者的心電生理異?,F象,且操作方法簡便、無創傷性、患者依從性好。因而,特征性的心電圖改變對診斷低血鉀癥具有重要的價值。
[1]王曉東.心電圖診斷低血鉀與生化測定血鉀對比研究[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3,15(5):250.
[2]趙桂云,薛紅,李艷鳳,等.低鉀血癥22例臨床病因分析[J].當代醫學,2010,16(9):105.
[3]黃宛.臨床心電圖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180.
[4]李燕,吳志敏,黃濤,等.低鉀血癥患者病因及心電圖分析[J].中外醫療,2012(16):185.
[5]李波.靜脈輸注氯化鉀治療心衰伴低鉀血癥患兒的安全性及療效影響因素[J].四川醫學,2013,34(3):337-339.
[6]Franke HA,Woods DM,Holl JL. High-alert medications in the 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J].Pediatric critical care medicine:a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and the World Federation of Pediatric Intensive and Critical Care.Societies,2009,10(1):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