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光勝
胃腸道間質瘤應用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的臨床效果分析
劉光勝
目的 探討胃腸道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應用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療效果。方法選取江西省九江縣人民醫院收治的20例肌層胃腸道間質瘤患者,實施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分析其治療效果。結果 20例肌層GIST患者,12例在胃底,2例胃竇,2例胃體,4例直腸;病變直徑(1.2±0.3)cm;18例得到完整剝離,完整剝離病變成功率90.0%;術后無出血現象,1例穿孔。結論 ESD治療胃腸道間質瘤具有較高安全性、有效性,能夠完整切除病變組織,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胃腸道間質瘤;效果
由于超聲內鏡技術在臨床中得到廣泛應用,胃腸間質瘤在診斷治療水平上得到明顯提高[1]。胃間質瘤存在惡變可能性,因此將病變組織切除屬于首選治療方法[2]。胃腸間質瘤應用內鏡黏膜下剝離術,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江西省九江縣人民醫院在2012年6月~2013年12月期間收治的20例源于肌層的胃腸道間質瘤患者,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齡40~62歲,平均年齡(54.2±1.3)歲。所有患者均術前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患者均應用ESD方法進行治療,治療前均應用安定5mg,予以肌肉注射。源自固有肌層胃腸道間質瘤均予以標記,以針形切開刀或APC在隆起病灶邊緣實施電凝標記,并應用5mL靛腚紫、1mL腎上腺素、100mL生理鹽水相混合配制而成的溶液進行黏膜下注射。采取多點模式,對隆起病灶邊緣所標記點位的外側進行黏膜下注射,切開病變外側緣黏膜,采用針形切開刀將病灶邊緣所標記點位處黏膜切開。以頭端屈曲針形切開刀將黏膜下層完全切開,暴露出固有肌層病變,在病變邊緣實施完整剝離[3]。有的患者實施剝離過程要結束時可予以圈套器將病變根部進行圈套,以便病變得到完整電切處理。將病變完全切除后其創面可以見到小血管,實施APC凝固方法進行治療。若有必要可以金屬止血夾將創面進行縫合。
1.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手術時間,出血量,手術成功率。術后1、2、6個月、1年應用內鏡觀察,注意創面愈合狀態,內鏡超聲查看病變是否出現殘留或復發現象。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應用SPSS17.0統計分析,正態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本文所選取的20例來自固有肌層黏膜下腫瘤患者中,12例在胃底處,2例在胃竇,2例在胃體,4例在直腸處。病變最大直徑為0.5~2.1cm,平均長度為(1.2±0.3)cm。2例患者在胃體應用GIST剝離時存在腫瘤與固有肌層嚴密粘連現象,將病變組織剝離后其創面存在腫瘤殘留情況,容納后予以外科手術擴大切除。2例患者在胃底應用GIST剝離時有出血現象,由此將剝離手術停止,在2個月后重新實施ESD獲得成功。其余16例患者均通過ESD手術一次性剝離成功。本文選取患者應用ESD方法完整剝離病變組織成功率達到90.0%。
ESD手術時間62~145min,平均時間(86.4±2.6)min,在實施ESD過程中創面均存在少量出血現象,出血量為(39.5±2.2)mL,通過止血處理均成功止血。ESD術后無患者有出血癥狀。
患者經手術治療后住院時間(3.5±0.8)d。經2~12個月隨訪,胃人工潰瘍創面一般在1個月,而直腸創面一般在2個月會基本愈合。1例患者經胃底GIST剝離,在胃壁出現1.0cm穿孔現象,經相應治療后痊愈。
GIST大量源自消化道肌層,屬于侵襲性腫瘤,生物學行為并無法簡便的進行預測。一般并無較為特殊臨床癥狀[4],往往應用內鏡檢查或腹部手術檢測時偶然性發現,術前難以進行確診,手術中主要根據腫瘤大小、是否侵犯到周圍臟器,是否進行遠處轉移等情況進行良惡性判定,病理學中主要根據有絲分裂計數及大小確定其良惡性[5]。
ESD手術過程中,出血、穿孔是其較為常見的兩種并發癥。出血通常有術中出血及遲發出血2組情況,術中發生出血現象往往會應用內鏡或水囊壓創面、噴灑去甲腎上腺素、止血夾及藥物等方法進行處理,通常可以達到止血效果[6],以便不會應用外科手術方法進行處理。在手術中為了避免出血情況的發生,需主要進行合理措施進行預防。手術前存在出血傾向時,需及時予以糾正,如有必要則需停止手術治療[7]。對黏膜下層及其周圍均應用注射液,能夠促使病灶與肌層及時分離,對ESD完整性切除病灶具有促進作用,而且不會對固有肌層造成損害,降低穿孔及出血等不良反應發生率[8]。
經本文研究發現,18例患者均通過ESD手術一次性剝離成功,完整剝離成功率達到90.0%,說明其治療效果較為明顯,而且住院時間(3.5±0.8)d。胃人工潰瘍創面一般在1個月基本愈合,而直腸創面一般在2個月會基本愈合,恢復速度較快,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因此胃腸道間質瘤應用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具有較高有效性與安全性,值得臨床應用推廣。
[1] 凌安生,朱芳來,余琳芳.內鏡黏膜下剝離治療消化道腫瘤性病變臨床觀察[J].中國內鏡雜志,2011,17(2):197-199.
[2] 余福兵,何夕昆,郝玲,等.超聲內鏡指導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源于固有肌層的胃黏膜下腫瘤的價值探討[J].中國內鏡雜志,2012,18(11):1125-1129.
[3] 張彩鳳,夏永華,李貞娟.經內鏡胃黏膜下隆起性病變治療方法探討[J].中國內鏡雜志,2012,18(7):701-705.
[4] 孫會會,陳瑩,許樹長,等.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在上消化道相關病變的應用[J].中國內鏡雜志,2012,18(8):799-804.
[5] 丁惠芬,吳麗娟,張華杰,等.內鏡黏膜下剝離切除胃間質瘤的治療價值探討[J].中國內鏡雜志,2011,17(5):449-453.
[6] 郎翠翠,李玉紅,董新茜.超聲內鏡下胃間質瘤特征與病理診斷相關性研究[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11,28(6):305-308.
[7] 寧琳洪,王雷,樊超強,等.源于固有肌層的胃間質瘤行內鏡下切除閉合術的可行性研究[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10,27(10):526-528.
[8] 池煜,王敏,范志寧,等.內鏡下尼龍繩套扎聯合黏膜下剝離術治療胃隆起性病變臨床分析[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10,12(5):57-59.
10.3969/j.issn.1009-4393.2014.31.032
江西 332100 江西省九江縣人民醫院(劉光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