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梅
頭位性難產的臨床診治研究
劉新梅
目的 探討頭位性難產的原因、臨床診斷及治療措施,總結經驗以提高自身診治水平。方法 回顧性分析2009年10月~2013年10月河南省信陽市新縣人民醫院婦產科收治的82例頭位性難產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 82例頭位性難產患者中剖宮產51例,產鉗助產13例,用手旋轉胎頭后經陰道分娩18例;7例產后出血者均經對癥處理后之血,無1例產婦死亡;死嬰3例,1例死于先天性發育不良,2例因手術助產而死于顱內出血。結論 明確頭位性難產的原因、及早診斷、積極處理能夠降低母嬰死亡率,改善預后。
頭位性難產;臨床診斷;治療
頭位性難產指非枕前位胎頭因于盆腔內回轉障礙而出現持續性枕橫位或枕后位,或者因胎頭俯屈不佳而不同程度仰伸,出現額先露、面先露、頂先露等;此種情況下由于胎頭的最大徑線和骨產道諸徑線不能適應而發生難產[1]。目前,因圍產期保健成熟開展,胎位性難產發生率呈現下降趨勢,但頭位性難產發生率出現持續性上升趨勢,其中以胎方位異常為主要因素[2]。現將河南省信陽市新縣人民醫院婦產科有關頭位性難產的相關臨床情況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9年10月~2013年10月本科收治的
82例頭位性難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年齡20~38歲,平均年齡(28.5±4.7)歲;孕周36+5~42+2周,平均孕周(38.6±1.5)周;初產婦71例,經產婦11例;其中持續性枕橫位45例,持續性枕后位24例,胎頭高直位6例,前不均傾位4例,額位2例,顏面位1例。
1.2 治療方法[3]確診是異常露頭且具有下列情況者應施行剖宮產:胎頭位置異常嚴重,充分試產胎頭仍不能較好銜接,手配合下胎頭不能成功旋轉,積極處理后仍宮縮乏力,胎兒出現宮內窘迫。枕橫位或枕后位者可于產程中變化體位以糾正胎位,產婦取胎兒的脊柱側、同側臥位,經旋轉胎背而促使胎頭旋轉,增強宮縮、人工破膜,宮口開8~9cm后胎位仍是枕后位、枕橫位時可用手來旋轉胎頭,以明顯促進產程,爭取陰道分娩。分娩過程應該密切觀察各個環節,第一產程給予足夠的水、營養及休息,4h內仍未分娩者可適當鎮靜,保證充分休息、體力足夠。
82例頭位性難產患者中剖宮產51例,產鉗助產13例,用手旋轉胎頭后經陰道分娩18例;7例因宮縮乏力而致產后出血、量約500~1200mL,產鉗助產2例發生會陰切口撕裂而致出血、量約100~300mL,均經對癥處理后之血,無1例產婦死亡。死嬰3例,1例死于先天性發育不良,2例因手術助產而死于顱內出血。
3.1 原因 常見以下三種因素[4]:(1)胎兒性難產:胎頭位置異常是最常見的原因,其次為胎兒異常發育如胎兒畸形或巨大兒,臨床上常常因胎兒過大而致分娩受阻,甚至出現肩難產。(2)產道性難產:包括骨盆狹窄及畸形骨盆,另外,還有軟產道異常如橫膈或陰道縱隔發育異常等。(3)產力性難產:即異常宮縮,主要是宮縮乏力,包括原發性與繼發性因素,前者多發生于潛伏期以及活躍期早期(宮口開大5cm以前),后者則多發于活躍期晚期(宮口開大5cm以后),常常繼發于胎兒分娩受阻如抬頭位置異常、頭盆不稱等。頭位性難產是產道、產力及胎頭定位三者異常而致,相互影響,應動態觀察。
3.2 臨床表現[5-6]產婦常常精神狀態不正常如煩躁不安、腸脹氣、體力衰竭、血尿、尿潴留等;宮頸可見水腫;原發性宮縮乏力而出現潛伏期延長;胎頭高浮、位置發生異常;胎膜早破而使胎頭不能銜接,是難產的先兆;因繼發性宮縮乏力、胎頭下降和內旋障礙而使活躍期延長甚至停滯,胎頭下降延緩或者停滯發生于第一產程末或者第二產程中常常是頭位性難產的晚期表現。
3.3 早期診斷 潛伏期胎頭長時間不能進入骨盆,應該警惕頭盆不稱或者宮縮乏力,注意檢查胎頭是否存在跨恥征;進入活躍期后初產婦宮頸口的擴張速度小于1.2cm/h或者經產婦宮頸口的擴張速度小于1.5cm/h,宮頸口停止擴張超過2h,產程未見進展,應該及時進行陰道檢查,了解骨盆、胎頭位置、羊水等情況,評估產程預后,制定處理方案;當宮縮乏力或者過強以及胎兒窘迫時,亦應該考慮頭位異常的可能,及時檢查與處理;以上均是早期診斷的要點。
3.4 處理體會[8]無頭盆不稱、宮縮乏力者可靜脈滴注小劑量催產素,嚴密觀察宮縮情況,適時調整;潛伏期應維持有效的規律宮縮,仔細觀察宮口擴張速度、胎頭下降狀況,試產失敗可考慮施行剖宮產;活躍期時應確定胎頭位置,一旦發生頭盆不稱,可人工破膜以促進胎頭下降,若產程未見進展則考慮施行剖宮產;盡可能減少剖宮產,充分試產失敗而行剖宮產者,子宮的切口應為弧形或鋸齒狀,以減少切口撕裂、避免出血。
綜上所述,在臨床工作中,臨床醫師應熟悉頭位性難產的常見原因,掌握其早期臨床表現,提高自身識別頭位性難產的能力,一旦確診為頭位性難產應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療措施,從而完成順利生產,降低孕產婦、圍產兒死亡率,提高出生人口的質量。
[1] 楊鴻麗.頭位性難產的早期識別及其臨床處理和預防[J].中國醫藥指南,2010,8(20):223.
[2] 吾慧瑛,李景,王惠蘭.頭位難產282例臨床分析[J].當代醫學,2009,15(2):73.
[3] 顧美娟.頭位性難產臨床特點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3,24(3):612.
[4] 周雁.頭位性難產60例臨床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6,5(12):1988.
[5] 于梅章.140例頭位難產患者的臨床分析[J].當代醫學,2012,18(18):78.
[6] 朱燕紅,李惠霞,朱斌.頭位性難產162例臨床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06,10(14):621.
[7] 宋惠萍.頭位難產110例臨床分析[J].當代醫學,2011,17(27):87.
[8] 何碧綠.頭位性難產的處理與分析[J].醫學信息(下旬刊),2011,24(7):91.
10.3969/j.issn.1009-4393.2014.23.028
河南 465550 河南省信陽市新縣人民醫院婦產科(劉新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