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增
(嘉應學院醫學院 廣東梅州 514000)
中醫藥治療骨髓炎進展
周曉增
(嘉應學院醫學院 廣東梅州 514000)
骨髓炎是骨科的常見病之一,中醫稱之為"附骨癰、附骨疽"急性骨髓炎預后較好,但若遷延為慢性骨髓炎則病情纏綿難愈。中醫治療該病有著悠久的歷史,且取得良好的效果,現在將近年來對該病的治療情況作一簡要總結。
骨髓炎、中醫藥、治療、綜述
骨髓炎是骨科常見病之一,是骨的急慢性化膿性疾病,多發于長骨骨干,早在隋代《諸病源候論.附骨癰候》就有記載,稱之為"附骨癰"、"附骨疽"。
該病的發病原因多由于外感六淫,客于腠理,注于筋骨關節,氣血瘀滯,蘊熱成毒,腐爛筋骨;或是筋骨損傷,邪毒乘虛而入,邪瘀相結,蘊熱化膿,腐筋蝕骨;或病后體虛,余毒殘留,兼之濕熱內感,邪毒竄泛筋骨,以致氣血壅滯,經絡閉阻不通;或是內熱熾盛,火毒深竄入骨,壅滯不行,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蘊膿腐骨;或腎中精氣不足,陰寒之邪深襲,凝滯內郁;或寒濕之邪因人之虛,深襲伏結,郁久化熱,濕熱之邪凝滯經脈氣血,化腐成膿而得。急性骨髓炎特點是發病急,癥狀重,變化快,如果診斷不及時,處理不恰當,則往往造成骨質的壞死而向慢性轉化,而至病情纏綿。慢性化膿性骨髓炎多因急性骨髓炎治療不當或不及時,病情發展的結果,或者是低毒性細菌感染,在發病時即表現為慢性骨髓炎。正氣虛弱為發病之本,邪毒入骨,阻滯經絡為病變之因,所以治療時應扶正祛邪并用,內治外治結合。
《醫宗金鑒》云:"癰疽原是火毒生,經絡阻隔氣血凝","疽由筋骨陰分發"。慢性附骨疽則多由病后體虛,余毒殘留,兼之濕熱內感,邪毒竄泛筋骨,以致氣血壅滯,經絡閉阻不通;或是內熱熾盛,火毒深竄入骨,壅滯不行,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蘊膿腐骨;或腎中精氣不足,陰寒之邪深襲,凝滯內郁;或寒濕之邪因人之虛,深襲伏結,郁久化熱,濕熱之邪凝滯經脈氣血,化腐成膿而得。急性骨髓炎到慢性骨髓炎的病變過程長,在陰陽消長的過程中,表現為虛實夾雜、寒熱進退、變化較多。本病以"消、托、補"三法為基本治則,根據病癥變化常選擇多法合用。其發病機制為感受邪毒,壅遏筋骨,壅郁化膿,火毒始終是本病的主要矛盾。故在治療中應以清熱解毒,去腐生肌為主。
中醫治療該病有著悠久的歷史,且取得良好的效果,現在將近年來對該病的治療情況作如下總結:
1 急性骨骨髓炎的治療
予以大劑量清熱解毒、瀉下攻邪之中藥內服,日1劑。基本方組成:金銀花20 g,蒲公英20 g,魚腥草30 g,黃芪50g,陳皮15 g,木香12 g,大黃40-60 g(后下),芒硝30 g(沖服),山楂15 g,神曲12 g。偏于寒者加羌、獨活、川芎;因跌仆閃挫而致者可同時配服七厘散;熱甚神昏者吞服安宮牛黃丸或紫雪丹;成膿期腫甚加穿山甲、皂角刺;體弱者加黨參、熟地、當歸;潰后可適當加用八珍湯以培補止氣。外貼骨炎拔毒膏以清熱解毒,潰膿止痛。骨炎拔毒膏由我院自制。制法:將乳香、沒藥、穿LlJ甲、寒水石、牛膝、赤芍等按一定比例粉碎,混勻,過100目篩,與自降丹一起用醋調成糊狀,用毛刷均勻涂于由桐油、麻油和鉛丹制成的膏藥上,日1次。同時,患肢制動,注意休息,加強營養等。用該法治療急性骨髓炎29例,治愈18例,顯效9例,有效1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6.5%。
2.慢性骨髓炎的治療
2.1 三期辯證治療
I期(熱毒熾盛型)用骨炎丸1號(含銀花、連翹、赤芍、玄參、黃柏各10 g.乳香、沒藥各6 g);并用骨炎散T號(含大黃、黃柏、南星各1 5O g.花粉1O0 g,地鱉蟲50 g。每次用5O~200 g,麻油調)。
Ⅱ期(氣兩虛型)用Ⅱ號丸(含人參5 g,熟地、當歸各1 2 g,炙穿山甲、皂刺各8 g);并用Ⅱ號散(含煅石膏1 5 g,朱砂5 g.白芷IO g.冰片3 g)。
Ⅲ期(精虧腎虛型)用Ⅲ號丸(含骨碎補、黃芪各15 g.川I斷、當歸、木香各1O g,砂仁5 g.自術、茯苓各8 g);并用Ⅲ號散(含白及9 g,象皮3 g.兒茶、三七各6 g)。丸劑均6 g/日.3次口服;散劑均敷瘡口.紗布包扎.分別3、1、1日1次;1個月為1療程.用1~3個療程。據金永明[2]等人報道:用該法治療慢性骨髓炎63例,結果治愈57例,有效4例.總有效率96.83。隨訪3年.復發2例。
2.2 撥云錠治療慢性骨髓炎竇道
撥云錠本是眼科外用中成藥,由爐甘石(煅)、冰片、麝香、乳香(制)、沒藥(制)、龍膽浸膏、硼砂(煅)、明礬(煅)、芒硝、玄明粉l0位中藥制成。體外抗菌作用試驗結果表明,該藥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甲型鏈球菌、乙型鏈球菌有較強的抗菌活力,低濃度(1/160)呈現較強的抑菌作用,高濃度(1/40)呈現殺菌作用。據楊松華[3]等人報道:用撥云錠治療了慢性化膿性骨髓炎手術后難愈性竇道39例,其中38例治愈。治療時注意事項換藥時竇道內只能用生理鹽水沖洗或擦拭,絕對不能使用任何外用消毒劑,以免腐蝕新生的肉芽組織。
2.3 膏劑型
用五枝膏(榆樹枝、柳樹枝、槐樹枝、桃樹枝、桑樹枝、乳香、沒藥、樟丹、香油)治療慢性化膿性骨髓炎,取得了較好療效。。李旭[9]對對11例抗菌素治療無效者用中藥膏(胡蘿卜、金銀花、連翹、板藍根、生地黃、當歸、川芎、丹參、自芷、自艾、錦文軍。水煎濃縮成膏)填充創口并涂于周圍,配合內服中藥,治愈97%以上。
2.4 散、膏劑合用
用新生肌散(輕粉10 g,冰片3 g,血竭30 g,爐甘石30 g,五倍子30 g。將藥物烘干碾末)與消核膏(大戟、芫花、甘遂、甘草各30 g,全蝎50 g,蜈蚣10條,香油500 g,鉛丹250 g)配合手術摘除死骨與竇道清除,治療慢性化膿性骨髓炎342例,總有效率97.4%。
2.5 中藥煎液灌洗或浸泡
用復方甘靈散(由土茯苓,野菊花、黃柏、甘草、敗醬草、白芷、金銀花、丹參等12味中藥組成)浸泡治療慢性骨髓炎300例,總有效率達98.6%。在手術病灶清除術后,用黃柏丹參煎劑(黃柏、丹參、硼酸)局部灌洗治療該病50例,經隨訪優良率達80%。
2.6 熏藥
采用全國著名老中醫王玉章教授所制還陽熏藥卷(人參、肉桂、白斂等)外熏,結合八珍丸內服,治療辨證屬膿毒蝕骨型慢性骨髓炎16例,總有效率為87.5%。
急性化膿性骨髓炎如早期診斷,早期積極有效治療,大多能痊愈而不轉變為慢性骨髓炎。中藥治療上強調以攻邪為先,在去邪的同時要顧護正氣,使邪去而正不傷。方中金銀花、蒲公英、魚腥草、大黃、芒硝具有清熱解毒,瀉下攻邪之作用;黃芪、陳皮、木香、山楂、神曲等藥具有補氣健脾、行氣和胃促消化之作用。若火毒深竄于骨,壅遏不行則蘊膿腐骨,發展為慢性骨髓炎,其余毒潛伏,易反復發作,治宜驅邪外出,補益正氣。中醫應采用分期、辯證方法治療。中藥早期以清熱解毒為法,如五味消毒飲加減;中后期患者體質消耗,正氣己虛,可用八珍湯加減.并重用黃芪補益氣血,辯證使用活血,補腎等藥物,再配合中藥外洗,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達到舒筋活絡、消腫止痛之目的。但慢性骨髓炎死骨及病灶必須徹底清除,否則,瘺孔難以愈合或再復發。故治療時應配合手術清除病灶和使用敏感抗生素,中西醫結合,各取所長,才能達到滿意的治療效果。
[1]《四川中醫》,2004年第22卷第l2期,《三期法辨證治療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劉威,汪國榮
[2]《中國醫學文摘》,金永明
[3]《中醫正骨》,2005年7月第l7卷第7期,《撥云錠治療慢性骨髓炎竇道實驗觀察報告》,楊松華、林淑茹、戴海燕
[4]《山東中醫雜志》,2002年12月第21卷第12期,《新生肌散、消核膏治療慢性化膿性骨髓炎342例》,徐林茂,辛麗珍
[5]《醫學理論與實踐》,2003年第l6卷第11期,《健骨解毒丸治療慢性骨髓炎9例》,任偉
[6]《新疆中醫藥》,2003年第21卷第6期,《慢性化膿性骨髓炎治療概況》,田家亮鄧軒賡徐王兵蔡斌
[7]《山東中醫雜志》,2003年8月第22卷第8期,《外傷性化膿性骨髓炎治療進展》,李軍,張倚,徐展望
[8]《黑龍江醫學》,第28卷2004年第11期,《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骨髓炎1 8例臨床體會》,白杰英,鄒世忠,李微微
[9]李旭.1l例骨髓炎抗生素無效中藥治療報告[J].中華醫學叢刊雜志,2002,2(10):68.
Osteomyelitis is one of the common diseases in the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Chinese medicine called"bone abscess,suppurative osteomyelitis"acute osteomyelitis prognosis is good,but if the delay for chronic osteomyelitis,illness lingering.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has a long history,and has achieved good effect,will now be in recent years for the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situation to make a brief summary
Osteomyeliti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reat、summary
R274.9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