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月 呂 莉
(保定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普通高校聲樂教學改革探析
劉佳月 呂 莉
(保定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本文以關于教育部長袁貴仁的《我的中國教育夢》這篇報道為契機,分別在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終身學習、人人成才四個方面談了一下筆者對普通高校聲樂教學改革的一點建設性意見。
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終身學習;人人成才
普通高校音樂院系聲樂教學改革勢在必行,一方面傳統的聲樂教學模式的確為中國的聲樂教育,尤其是普通高校音樂院系的聲樂教育打下了堅實而輝煌的基礎,而另一方面,傳統的聲樂教學模式也著實表現出類如教材單一、缺乏個性、閉門造車等頗為嚴重的詬病,如何深化高校教學改革,探索、發現、建立更為合理、更為科學,更能適應新時代發展需求的聲樂教學模式是每一個高校聲樂教育工作者責無旁貸的歷史使命和迫切的現實需求。
《中國教育報》2013年3月8日刊上,刊登的一篇關于教育部長袁貴仁在政協教育界別聯組討論會上的名叫《我的中國教育夢》的報道,像一把鑰匙打開了我關于普通高校聲樂教學改革的思緒閘門。文中清晰的描繪:當孟安明委員問道,現在國家有中國夢,那中國的教育夢是什么?袁貴仁略作思考,然后動情地勾畫了一幅自己心中理想的中國教育夢——“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終身學習、人人成才。”
袁貴仁部長的“中國教育夢”似一盞明燈一下子就點醒了迷盲中的筆者。筆者思如泉涌一氣呵成完成此文,希望能對普通高校音樂院系聲樂教學改革提供一點開拓的思路;也想借著兩會的春風,為中國普通高校聲樂教學改革盡一點綿薄之力。
“有教無類——不分宗教、不分民族、不分性別、不分地域、不分老幼、每個人都能平等接受教育。”有教無類強調教育的公平和公正,然而在當今中國普通高校聲樂教育模式中,實現教育的公平、公正的卻很難做到。
當下普通高校音樂院系聲樂主修的學生主要分為音樂學(本科)和音樂教育(專科)兩個專業培養方向。從學歷層面講,對于這兩個培養方向的學生必然要要有所區別,也正如大部分普通高校對這兩個專業類別的學生無論在課時和課程安排,還是在具體各項要求上都存在著不小的客觀差別。但是若從聲樂主修課角度來說,所謂“有教無類”則應該可以理解為聲樂教學應該在尊重專業方向的基礎上,盡量減少因專業類別的差異而形成的專業教學方面的差別。聲樂教師根據各層次學生學習的能力和技術要求來科學合理的安排學習內容和要求,以滿足學生在聲樂技能方面的學習需求。
其次,聲樂教學的考核,應該綜合考慮學生的演唱能力。長期以來大部分普通高校音樂院系聲樂教學成果考核都以期終、期末的聲樂考試為標準。學生在考場上演唱一首聲樂作品就可以定本學期聲樂學習成績,而且及格率接近百分之百。這樣的考核制度,根本不能檢驗出學生專業學習的能力和態度,也不能做到對學生的真正公平。所以深化聲樂教學考核模式的改革應該盡可能的做到公平、全面的對學生聲樂綜合演唱水平的考核,從而促進教學成果的改善。筆者認為普通高校聲樂教學可以以教研室為單位,首先制定出科學合理的分級曲目庫來對應學生的年級層次和演唱能力;其次,期末考核成績以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相結合,專業老師按學習態度、能力進展、學習效果等綜合把學生劃分出優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個等級,然后期末考試在對應的等級里打分。這一方面可以對學生的出勤、課下的練習形成一定的督促和制約,同時也對維持良好的教學秩序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
“因材施教——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興趣特長,可以選擇不同的學校,接受不同的教育。學校要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因材施教,是教育的方法,更是教育的責任。
1、聲樂演唱藝術本身就存在著非常強的個性。每個學生不一樣,每個學生的問題也不一樣,所采取的解決辦法必然也就存在著差別。因材施教,筆者認為首先應該在認識學生上入手。我們可以把學生按照聲音特點、學習經歷等進行分類,在課程安排和訓練內容上加以區分,并能及時的做好記錄,這就好像給每個學生做了份備案,既能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和策略,也能更好地把握大學這幾年的學歷路程。
2、普通高校聲樂教育存在著師資匱乏的尷尬環節。做到因材施教,筆者認為其實還是觀念的問題,聲樂演唱形式多種多樣,而我們的聲樂課教學為什么只能是傳統教學模式上的聲樂獨唱式教學呢?一方面,模式單一,重復性勞動太強,浪費資源,也容易引起師生的厭倦感和審美疲勞;另一方面,學生缺乏必要的主動性和創新性,導致學生在課堂上一直處在比較壓抑和緊張的狀態,完全談不上興趣可言。那么我們為什么不可以在形式上加以豐富呢?筆者認為可以采用一對一教學和一對多教學相結合的聲樂教學模式。一首作品可以很多學生一起完成,比如重唱、合唱、表演唱等,每個學生都是這一首作品不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必須很透徹的了解和分析作品才能勝任,這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也有助于學生間的配合能力和學生整體能力的提升。
“終身學習——所有的人都要一輩子學習,哪怕你是博士畢業,哪怕你已經是教授。人要活到老,學到老,不斷地充實和完善自己。當今的教育就是著手完善終身學習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實現中央提出的“學有所教”的目標任務。”終身教育,強調教育的可持續性發展。
一方面,聲樂演唱獨特的技能性和鮮明個性決定聲樂學習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近些年普通高校音樂院系聲樂教學卻出現了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普通高校音樂院系的聲樂學生不可能像專業音樂院校的學生那樣站在更高的角度、高度去思考和選擇自己的專業學習,可以說他們在升入大學的那一天就已經落在了一部分可能是他們競爭對手的后面,這時候,學生就會表現為學習興趣不高,練習不積極,甚至覺得無所作為,厭學、逃課。作為高師聲樂教師這時候是學生的主心骨,一定在觀念上加以引導,做好學生的領路人,聲樂教育的特殊性決定了聲樂學習沒有終點,理想和目標是可以隨著時間和汗水的累積實現的。
另一方面,普通高校音樂院系的性質也決定了,大學階段聲樂主修課程的學習必然是專業學習的初、中級階段,甚至是起步階段。普通高校聲樂教師應該以發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位置和學生的前景,要讓學生樹立終身教育的理念,需找適合自己發展的方向,不斷完善自己的業務水平,為達到更高的聲樂層次而努力奮斗。
“人人成才——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教育要為每一個孩子播種夢想,點燃夢想,最終實現夢想,把自己的夢和中國夢有機的結合起來。”人人成才,強調教育的學有所長,學有所用。
這一點可以說是前面幾點的綜合體現,也是教育的終極目標。在公平、公正的教育環境下,學生個體根據自己的優勢和特長有目標的進行學習,并以一種終身學習的觀念,發展的看待自己的成長歷程,那么必然人人學有所用、學有所成、人人成才。這是袁貴仁部長的“中國教育夢”,更是千千萬萬中華學子的學習夢。普通高校音樂院系聲樂教育改革必然應該緊跟時代步伐,以學生為本,努力營造適合學生個體發展的教育環境。既然學生選擇的聲樂學習,那么作為高校聲樂教育工作者,則應該責無旁貸的珍愛每一顆懷揣著聲樂夢想的火苗,對他們的選擇提供盡可能多的支持與幫助。關心、愛護、鼓勵學生不是放縱學生,要和學生做到心與心的溝通,對待專業,要尊重真理,更要尊重藝術,在尊重學生個體的前提下,一定嚴格治學;對待生活,老師要向朋友,像家長,盡可能的關心、愛護,疏導學生在專業學習和生活上的陰暗、失落情緒,讓學生覺得你更能親近更可信。
袁貴仁部長的中國教育夢,看似言簡意賅,但寓意深刻,甚至可以落實到教育的方方面面,今天筆者僅以普通高校聲樂教育工作者的身份談了一下自己通讀《我的中國教育夢》這篇文章后對高師聲樂教育改革的一些反思,希望能給中國的聲樂教育同仁提供一些思路,共同思考普通高校的聲樂教育改革問題,為中國聲樂教育更上一層樓盡一點綿薄之力。
★保定學院教學改革項目,項目編號:20120202
[1]柯進,張婷,高靚.我的中國教育夢[N].中國教育報,2013年3月8日.
[2]李首明.關于構建科學、合理的聲樂教學模式的探討——高校聲樂教學改革的一些設想[J].中國音樂(季刊)2007年第三期.
G64
A
1005-5312(2014)02-022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