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佳佳
[摘 要]
中國夢在新一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倡言下成為海內外輿論關注的熱點話題。具體到教育界,少年夢、教育夢是中國夢在高等院校風生水起的主要契合面。為了充分發揮思政工作者在這場教育實踐活動中的積極作用,有必要厘清現存有關中國夢的三個思想誤區。在此基礎上,本文梳理高校思政工作者在宣揚中國夢工作方面應當注意的事項,并就如何明了中國夢的啟示,開創思政工作新格局進行了前沿思考。
[關鍵詞]
中國夢;少年夢;教育夢;思政工作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928X(2014)03-0056-03
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后不久,在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集體參觀國家博物館的基本陳列《復興之路》展覽時,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首次公開提出要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在時隔3個多月后召開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習近平再次提出了中國夢,并就如何實現中國夢,怎樣凝聚中國力量,展開更加深入而務實的闡述。尤其是在出訪美國同奧巴馬總統的會談中,習近平闡述中國夢不僅造福中國人民,而且造福世界各國人民,中國夢是與美國夢和世界各國人民的美好夢想相通的,指明了中國夢的世界意義。新一屆黨和國家領導人在不同重要場合,高密度、多維度地闡發中國夢,彰顯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托舉出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愿景。這是黨和國家在新時期的重要部署和重大決策,是對數十年來中國人民不懈奮斗的一次重要理論升華。正因為此,中國夢的提出,撥動著億萬民眾的心弦,得到全國上下、宇內海外的熱烈響應。教育界特別是高校教育肩負著為國家現代化建設提供人才和人力資源保障的重任,理應成為實現中國夢的強大助推器。中國夢的提出,同時為思政工作注入了強大的思想正能量,積極啟示我們如何在新的歷史時期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一、少年夢、教育夢,中國夢落地高校教育的主要契合面
圍繞中國夢主題,新一輪的教育實踐活動正在中國教育界如火如荼地展開,相關思政論文層出不窮。綜覽這場處于進行時的思想激蕩,中國夢所以在教育界風生水起,主要緣于兩大契合面:一為少年夢,一為教育夢。事實上,這兩大夢想也是思政工作者在高校開展中國夢宣傳教育工作的重要切入點。
青年學生,是高校教育對象,也是思政工作的主要受眾。關于“青年”,近代中國另有一稱謂由于梁啟超的那篇名文而更為響亮,那便是“少年”。面對老大自居、積貧積弱,在世界近代國族競爭中江河難挽地走向沒落的大清帝國,梁啟超撰文《少年中國說》,大力倡導少年自強自立,擔負起振興中華的重任:“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梁文頗有預見性,那確實是一個以青年為主導的激進時代。此后,陳獨秀創辦《新青年》(原名《青年雜志》),發動了新文化運動;五四愛國運動,青年學子沖在了抗爭的最前面。五四新文化運動促成了有識之士的思想左轉,中國共產黨的創建順理成章,青年知識分子又是走在前列。中共一大代表平均年齡只有27歲。正是這些熱血沸騰的青年,懷著救國興華的崇高理想與遠大抱負,做出一番開天辟地的大事業。
身處21世紀前葉的中國,和平發展的時代主題與革命前輩面臨的救亡圖存已迥然有異,但是社會發展仍需要激發青年一代的創思靈感、創業熱情與創造能力。青年,正是做夢的年齡。沒有夢的青年,不過是沒有靈魂的年輕軀殼。隨著高科技迅猛發展特別是互聯網技術的躍進,新世紀早已跨入了“后喻時代”,在相當領域需要年輕人來擔當主角,需要年輕人來進行文化反哺。青年學子年富力強,他們的健康成長更是關系到國家發展的未來。正如2013年五四青年節,習近平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參加“實現中國夢、青春勇擔當”主題團日活動,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所指出的那樣,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實現我們的發展目標就有源源不斷的強大力量。中國夢是歷史的、現實的,也是未來的;是國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是我們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終將在廣大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青年最富有朝氣,最富有夢想,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廣大青年要堅定理想信念,練就過硬本領,用于創新創造,矢志艱苦奮斗,錘煉高尚品格,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在為人民利益的不懈奮斗中書寫人生華章。”[1]高校理應為少年夢鋪設理想的溫床。
從歷史上看,教育夢一直是中華強國夢的有機組成。如果說民主革命時期,由于戰亂頻仍、民不聊生,教育救國的理想不能真正實現的話,那么,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新時期就為教育興國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條件。教育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先導引領功能,對于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都發揮了強大的支撐作用。正如教育部副部長杜玉波在高教系統中國夢教育活動座談會上所言,“教育夢”是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現兩個百年目標和中國夢,教育是先導和基石。[2]
在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征程中,高校的第一使命便是培育人才,理所應當地成為培養有靈魂、厚基礎、強能力、寬領域、有創新的復合型高學歷人才的孵化地,成為實現“教育夢”的參與者、實踐者,凝聚起推動教育進步的強大正能量。教育興,國家興。中國夢有利于激發廣大青年學子的歷史責任感,有利于每個青年的大學夢與中國夢的水乳交融,更多的青年在高校學有所成,最終必將加速中國夢圓夢中華。
二、高校思政工作者宣揚中國夢時亟需厘清的三個思想誤區
中國夢在高校的宣教實踐,思政工作者是重任在肩。即便是“教育夢”在高校的實現,也絕不僅限于單純的知識教授,其間必然包含著理想信念、道德品質、政治素養等多方面的塑造與錘煉,思政工作大有作為。經過前階段中國夢宣傳教育活動在高校的開展,思政工作者亟待解決以下三個思想誤區:
一是以中國夢文化的負面內容來否定中國夢的理論價值。夢文化在中國可謂是源遠流長,以甲骨卜辭、諸子百家、史漢典籍為發端,在中國哲學基礎與神秘信仰亞文化的支撐下,夢文化在封建社會時期一線發展,具有理論薄弱而想象力豐富的特點,亦幻亦真,相關文學創作層出不窮、落落大觀。[3]然而,從莊周夢蝶、唐傳奇的南柯一夢,到蘇軾的“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直至古代長篇小說的巔峰之作《紅樓夢》,儒釋道三教合一、相互激蕩,中國夢文學明顯呈現出人生幻夢的消沉傾向。“黃粱美夢”、“醉生夢死”、“如夢方醒”、“癡人說夢”、“夢魂顛倒”、“夢幻泡影”等成語,都清晰地表明夢在傳統文化中的負面情感色彩已具標簽性質。
但是,這不足以否定中國夢的當代意義。須知現代社會與古代社會存在著類似鴻溝大跨越般的文化質變,早在20世紀初,中國夢文化就在亡國滅種危機的刺激下,積極吸納西方政治文明因子,實現了夢文化的一次新變。由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開創的未來小說,展開對中國近代化發展未來的全新一輪的夢想。在蔡元培的《新年夢》、吳趼人的《新石頭記》、陸士諤的《新中國》等作品中,夢境成為新社會的暢想地。1932年,《東方雜志》又發起了“于一九三三年新年大做一回好夢”活動。盡管在此“征夢”活動中,不乏有人罵題,比如,陶孟和認為:“夢想是人類最危險的東西。”張若谷持論:“在這個受難的時期,在這樣不景氣的社會環境里,我們那里還有做甜蜜而舒適之夢的權利?”但大多數應征者還是以“夢”為名表述了對未來的美好憧憬。此后,夢文化在中國趨于低落,直到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這才重新抬升。根據全國報刊索引數據庫的檢索統計,21世紀10年發表的“夢”文章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前50年總合的近5倍。新世紀真正是中國人“夢”飛揚的時代,這足以構成中華民族廣為接受中國夢的民意基礎。
二是不恰當地將中國夢與“美國夢”進行淺表比照。中國夢提出不久,便有專家學者強作解人,認為迄今為止,敢以國家來“做夢”的只有中國和美國這種大國。有基于此,有關文章對中國夢與“美國夢”強作分別,其主要論點實源自于集體與個體的區別。[4]這其實只是反映了論者對美國文化的一知半解,對于中國歷史與現實也缺乏理論把握力。如此觀點顯失偏頗,相關論者后又撰文論述中國夢與“美國夢”的相通點。[5]迅速自我修正,正因為前說經不起推敲。
事實上,任何國家都擁有屬于自己國族的夢想。若是嚴格地著眼于以“夢”為表達,中國早在20世紀初就實現了中國夢的首輪表達,那是在不同于美國夢情境下產生的民族共同體想象。美國夢最早是美國歷史學家亞當斯在1930年代初期提出來的,其世界影響自然在后。《東方雜志》1933年征夢活動,再度表明中國民眾擁有中國夢的表達自由權。在歷史上,中國夢與美國夢并行不悖,各自表述,現今也應如此。
三是過分強調中國夢的集體內容而輕忽個體的前途命運。緣于對中國夢與美國夢的不恰當比較,也是因為對于中國夢的片面理解,社會上頗有人認為中國夢強調的是民族復興的集體內容。實際上,《東方雜志》1933年那次征夢活動明確提出兩大問題,一是有關未來中國,其二關于個人生活的夢想。中國夢的歷史表達并不排斥個體,在個性日益得到尊重的當代,個體的前途命運更應得到重視。唯有如此,才能長葆中國夢源源不絕的精神源動力。習近平在2013年五四活動中的講話說得好:中國夢是國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
三、中國夢指引我們努力開拓高校思政工作的新格局
總綰上述,思政工作者在高校開展中國夢宣傳教育活動,務必充分關注大學生的“少年夢”特性,以及教育成才的“教育夢”內涵。面對有關中國夢的種種錯誤言論,思政工作者首先要做到的是自強政治文化素質,厘清中國夢的歷史與現實,各自發揮學術特長進行創造性闡發,進而促成中國夢的系統理論建設。
同時,需要強調指出的是,宣揚中國夢不僅是當前高校思政工作的有力抓手,而且它還積極地指引我們去努力開拓思政工作的新格局。其對思政工作的創新至少有三點啟示:
一是思想政治話語的創新。以夢想傳達心愿,在中國歷史上雖然至少有過兩輪的集體表達,但是在新中國沒能延續下去。究其根源,中國共產黨是有意規避烏托邦的嫌疑,更注重將遠大理想付諸實踐,“夢”話語在官方一度受到強大的壓制,從而使之具有相當的民間屬性。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順應民心,張揚中國夢,是思想政治話語的又一次接地氣,是對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的思政工作優良傳統的回歸。中國夢分明是一個鮮明的信號,指引我們開創理想信念教育的新的話語體系。與中國夢相匹配,應該有一系列群眾話語登堂入室。只有這樣,科學的思想理論才能為群眾所接受,而群眾一旦掌握理論,便會爆發出強大的物質力量。
二是國家與個體共榮機制的創新。毋庸諱言,以往的思政工作更多地強調了國家、集體的利益,對個體前途命運有所忽略。步入新的歷史時期,當代大學生的國家意識明顯有所淡化,而個體的自我實現需求意識明顯增強。這種失衡現象,對于國家社會與個體發展其實都是一短板。既有的思政工作對此并不完全奏效。中國夢的提出,創造了國家與個體共榮的新機制,思政工作者藉以增進了自我認同,增加了教育過程中的主動性和自信心,教育對象則在理想信念問題上走向了知行合一。
三是組織動員模式的創新。中國夢一經提出,倡行天下。這既有黨政部門自上而下的傳達布置,另一根源也在于廣大群眾自下而上的積極呼應。傳統思政自上而下的傳達方式,教育對象處于教育環節的終端,信息和效力自然逐層遞減。在中國夢的宣傳教育中,網絡新媒體包括微博等自媒體積極加入到中國夢話題中去,從而使這場宣傳教育活動賦予了草根發動的特性。中國夢主要是依靠其話語方式和價值追求貼近民眾,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自下而上的組織動員模式的創新。[6]高校思政工作理應從中汲取豐富的政治智慧,促成思政工作的創造性發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中國夢是我們的,更是你們青年一代的——習近平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N].天津日報,2013-05-05(2).
[2]杜玉波.“教育夢”是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J].中國高校科技,2013(04):80.
[3]傅正谷.中國夢文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7-8.
[4]石毓智.專家解讀中國夢區別于美國夢的七大特征[EB/OL]人民網. 2013-05-27,http://fujian.people.com.cn/n/2013/0527/c181466-18742632.html
[5]石毓智.中國夢與美國夢的七大“相通點”[EB/OL]. 石毓智新浪博客. 2013-06-09,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af05000101p11g.html?tj=1.
[6]董曉蕾,王季麗.中國夢開創理想信念教育新篇章[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07):22-23.
作者單位:上海大學美術學院
責任編輯:姚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