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春麗
摘 要:筆者對語文作業批改的方法進行了20多年的實踐探索,最終研究出了語文作業批改的“五改法”,即:一是“自改”;二是“互改”;三是“監改”;四是“審改”;五是“修改”。 學生是作業的主人,是批改的主體;教師是作業批改的主導,要凝聚作業批改的正能量,讓作業批改充滿活力和效力!
關鍵詞:語文作業;批改法;探究
教壇,是我迎著晨曦出航的大海,是我踏著星月耕作的土地。在20多年教海搏浪泛舟中,對語文作業批改的探索歷程的感悟,對我的教學改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畢業之后剛開始工作時,我對作業、作文都十分虔誠地批改,百分之百的認真。加之繁重的上課、輔導、備課,常常忙得不亦樂乎。當一個語文教師太累!這種感受我刻骨銘心。
有一天我發現很多的語文教師改作文不到三分之一,改作業都是稀里糊涂打一個大大的鉤或者叉。從此我學懶了,作業、作文能少改就少改,能不改就不改。可是我的學生也變了,由原來的作業全交到后來的少交,甚至不交。我有些害怕了!可是,那一學期正碰上縣教育局“兩項常規”檢查,校領導把我改的作業作為學校的“榮光”送去檢查。可是,檢查組說我改的作文太粗。校長一臉的疑惑和不高興。我感到臉紅。老老實實全批全改的我又回來了。難道教師辛苦批改作業,就是為了迎接學校、家長和社會的檢查嗎?那豈不是教師工作的悲哀嗎?
我有幸到西安、延安聆聽了當代教育家魏書生的學術報告。了解到他所代的課基本不教,作業基本不改,把任務壓給學生,目的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這一點令我耳目一新。我總在想:傳統的作業批改,是教師辛苦的孤改,與學生被動的“一拿二看三扔四不改”,形成鮮明的反差,造成了教師的批改與學生作業反饋上的“兩張皮”,違背了教師批改作業的初衷,教學效果也大打折扣。到底有沒有一箭雙雕、省時高效的做法呢?對,把學生作為批改作業的主體!這樣,大大地節省了時間,壓實了學生的擔子,學生又參與了教學,提高了批改效益。一種莫名的靈感閃過心頭。我的想法與魏書生的教育思想不謀而合,既符合了課改精神,更為關鍵的是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習慣,又提高了教學效益。
我總算找到了“馬克思主義”真理!悄悄地開始了作業批改方面的改革。我的做法是“五改法”:一是“自改”,學生用鉛筆自己改,把自己作業上的漏洞先改正過來。二是“互改”,一般是同桌相互批改,用彩筆改(不能用紅筆和學生作業相同顏色筆,以示區別),并寫上互改者的姓名。三是“監改”,4~6人一組,民主選舉1名組長,職責是檢查學生的自改、互改的情況,并簽上監改者的姓名。四是“審改”,教師在前“三改”的基礎上,用紅筆進行審查。經過前三關學生的批改,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基本得以解決,教師只關注突出的問題重點改一下,隨后再重點輔導。簡單地說,就是“一審二批三評”。五是“修改”,作業發下來后,學生根據自改、互改、監改、審改的情況,把有錯誤的地方認真地改正過來。在下一次作業批改之前,“五改”者都要監督該生修改環節是否完成。師生合作的“五改”,層層把關,關關相扣;色彩鮮明,責任分明;多次修改,記憶加強;知識深化,技能拓展,融匯了師生共同的智慧,實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良性高效作業批改過程。
當然,作業“五改法”的真正落實,教師的范改很關鍵,常常起著導向的作用。在改法實施之初,我的要求很嚴格,答題的規范格式,每一個標點符號、每一個錯別字、每一個病句、每一個答案等諸多方面,甚至對字數的數量等,都有嚴格的要求。我常常讓學生隨意抽出幾本作業,讓學生寫在黑板上,讓部分學生用彩筆現場集體批改。萬事開頭難,剛開始,學生放不開,教師檢查多。但久而久之,我的學生真的改順了,似乎都有一種“怪癖”,見了作業都想改,不改心里就發慌呢!經過小組長、科代表的檢查不合格后,那些改得很差的學生,我就請他們到我的辦公室來,實現面對面的培訓。
“五改法”的發明在實踐中不斷得以完善。在互改的問題上,我采用了更為靈活的改法,批改者不一定是同桌,也可以自選信得過的、水平高的同學給自己面改,這樣,批改者水平越來越高。我把作業“五改法”逐步應用到作文批改、黑板做題批改上,效果顯著。
層層地批改,層層地把關,層層地督查,學生創造性完善,豈能不勝人一籌?“五改”的主人和主體是學生,他們是作業的創造者和雕刻者,精益求精,天地一新,豈不高效!
教海坎坷求索,歲月創新如歌。教學實踐讓我懂得,語文教學的智慧是:學生能做的而且能夠做得更好的,就應該放手讓學生去做。學生是作業批改的主體,教師只是作業批改的主導。教師要激勵學生自主完善、群體合作、共同參與、取長補短,凝聚作業批改的正能量,讓作業批改充滿活力和效力!
(作者單位:陜西省宜君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