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鋼
由于湖南省現行的教師教學分工和學校自身的體制,導致目前物理教師中真正經歷過大循環的不多。這樣就會出現一種不良現象,即高中物理教師不研究初中物理教材,在遇到初高中知識銜接點時,有些高中教師抱怨初中教師的教學有許多教“錯”的地方,甚至有科學性錯誤,而初中物理教師也不熟悉高中內容,往往只注重初中課本的內容,教學目標只瞄準中考,認為高中的后續物理教學是高中教師的任務。可想而知,這樣的教學帶給學生的是進入高中后的學習困難。出現這樣的情況,初高中教師都有責任。那么初中教師應該如何教學才能有益于學生的高中學習呢?筆者認為應該在一些初高中知識銜接點上適當拓展,為高中教學埋下“伏筆”。
1.關于速度概念的銜接教學
速度的概念在初中和高中教材中是有明顯區別的,在初中教材中速度的大小等于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而在高中教材中用位移與發生這個位移所用時間的比值來表示。因此,初中物理教師頭腦中要有“銜接”這根“弦”,要清醒地認識到高中階段速度是有方向的。筆者建議初中物理教師在速度概念的教學中增加這樣一道練習:
小亮家離學校有900米的直線距離,有一天他去上學花了10 分鐘時間到達學校,發現忘了帶校牌,當即回家去取,同樣花了10 分鐘時間。問:小亮去學校的速度為多少?小亮從家到學校往返的速度又是多少?
顯然,初中學生得到的兩個答案,都是1.5m/s,而到了高中階段兩個答案是不一樣的,如果初中教師在這里適當引導,完全可以避免給高中教學帶來的問題。具體方法如下:
同學們,在初中階段我們分析物體運動時,往往不考慮物體運動方向的改變,這樣大家根據計算得出的最終結果是一樣的。但是,希望同學們記住,到高中我們研究物體的運動時要考慮物體運動方向的改變,小亮從家到學校與從學校到家的運動軌跡是不一樣的,這種區分到高中我們會進一步學習。
2.關于彈力概念的銜接教學
初中對彈力概念的教學,是按照“從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以觀察實驗為基礎,使學生初步了解彈力的知識以及實際應用。而在高中教學中,是采用觀察實驗、抽象思維和數學方法相結合的方式,來揭示彈力的本質。因此,彈力內容在初、高中教學中有很大的兼容空間。
在初中教材中,先讓學生做一些小實驗,感受物體對手有力的作用,再介紹彈性、塑性、彈性限度,然后提出彈力的概念。這是一種表象描述,沒有重點分析它的三要素,這樣學生對彈力的認識就是模糊的,就不能按課標要求用示意圖分析彈力。因此,我們應該在初中物理課標的框架內,突破物理教材的束縛,對教材進行重組和深加工,為學生將來學習高中物理的彈力概念做好知識鋪墊。
3.關于摩擦力方向的銜接教學
在初中教材中,對摩擦力方向的描述是: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當它們相對滑動時,在接觸面上會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種力叫做滑動摩擦力。相應的高中教材的描述是:靜摩擦力的方向總是沿著接觸面,并且跟物體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滑動摩擦力的方向總是沿著接觸面,并且跟物體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初中課程標準中對摩擦力的教學建議是:可提靜摩擦力,也可不提靜摩擦力。可見初中課程標準和教材給我們的實際教學留下了很大的創造空間。
初中物理教師在摩擦力方向的教學中,雖然不應該把重點放在“相對運動趨勢”和“相對運動”的解釋上,但是要為“相對”二字做好準備,為銜接高中階段的學習做好鋪墊,避免初高中知識脫節,讓學生能夠感到初中的知識對高中知識的進一步學習“有用”。為此,筆者建議初中物理教師在摩擦力方向的教學中增設這樣一個問題:
在水平傳送帶上有一個物體,當物體隨傳送帶一起勻速運動時,物體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如何?當物體隨傳送帶一起加速運動時,物體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又如何?
顯然,學生用“平衡”的知識能順利解決第一問,而第二問體現了初高中知識的銜接教學,必定有部分學生理解不了。教師在此不必作過度的解釋,但可以這樣提問:難道在這里物體所受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運動方向相反嗎?給學生一個懸念。同時告訴他們如果遇到上面所提到的第二個問題,物體隨傳送帶一起加速運動時,兩個物體之間存在相對滑動的趨勢或相對滑動的話,對摩擦力方向的描述要進一步加深,關于這個問題,同學們到高中后還要繼續學習。
初中教學與高中銜接,既不是無限地拓寬知識范圍,增加教學難度,也不是把高中的學習要求挪到初中來,而是在課標要求下,整合教材資源,有意識地進行初高中的知識點、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物理思維等方面的銜接。這就需要廣大初中物理教師用心琢磨、細心觀察、虛心學習、耐心等待、恒心追求,讓學生的智慧與心齊飛。
(作者單位:湖南省安化縣教師學習與資源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