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雯
四川省醫學科學院·四川省人民醫院 四川成都 610072
腹腔鏡下雙側腹股溝淋巴結清掃術手術配合體會
費雯
四川省醫學科學院·四川省人民醫院 四川成都 610072
目的:探討陰莖癌患者在腹腔鏡下行雙側腹股溝淋巴結清掃術的手術護理方法。方法:回顧總結5例陰莖癌患者實行腹腔鏡下雙側腹股溝淋巴結清掃術的手術護理方法和要點。結果:5例患者手術均順利完成。手術時間平均為106min(90~130min)。術中出血平均為60ml(50~80ml)。術后患者未發生腹股溝區皮瓣壞死和切口感染。結論:陰莖癌患者實行腹腔鏡下雙側腹股溝淋巴結清掃能有效避免開放手術后常見的腹股溝區皮膚壞死、切口長期愈合不良的問題,是微創治療陰莖癌的一種有效方法。術中優秀的護理配合,對手術的成敗起著重要作用。
陰莖癌;腹腔鏡;腹股溝淋巴結;手術護理配合
陰莖癌(carcinoma of penis)為常見的男性生殖系統的惡性腫瘤之一。陰莖全或部分切除及雙側腹股溝淋巴結清掃時主要的手術治療方法。據研究表明與開放手術比較,陰莖癌腹腔鏡下雙側腹股溝淋巴結清掃具有出血少、術后恢復快、住院時間短、并發癥少等優點,是一項安全有效的手術[1]。我院于2013年5月~2014年4月對5例陰莖癌患者實行腹腔鏡下雙側腹股溝淋巴結清掃手術,已取得滿意的配合方式及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患者5例,年齡46~72歲。均已在我院接受了一期手術治療陰莖癌。其原發病灶均證實為陰莖癌鱗狀細胞癌,B超檢查顯示雙側腹股溝淋巴結均無腫大。經陰莖全或部分切除后,行二次手術即腹腔鏡下雙側腹股溝淋巴結清掃術。
1.2 手術方法患者全身靜脈復合麻醉后采取平臥位,術側大腿屈曲外旋。常規消毒鋪巾。取術側大腿股三角下方2cm處做小切口,手指沿Scarper筋膜層分離,置入12mm Trocar,注氣壓力為14mmHg。引入30°腹腔鏡,在監視下于其兩側各穿刺放置12mm和5mm Trocar。用超聲刀及分離鉗清掃Scarper筋膜深方至筋膜表面的淋巴脂肪組織,上界至股三角頂端。用Hemolock鉗夾并切斷大隱靜脈,Hemolock夾閉離斷小血管及淋巴管。打開股動靜脈鞘,清掃卵圓窩內的淋巴脂肪組織,于大隱靜脈匯入股靜脈處用Hemolock鉗夾后切斷大隱靜脈。取出清掃的淋巴脂肪組織送病檢。留置多孔引流管接負壓吸引器,清點紗布器械無誤后,縫合切口。同法清掃另一側腹股溝淋巴結[2]。
2.1 術前護理
2.1.1 術前訪視:巡回護士術前一天去病房訪視患者,了解病人一般情況,做好患者心理護理。向患者講解術前注意事項,介紹手術的優點,堅定患者手術治療的信心。
2.1.2 用物準備:攝像系統及附監視器、氣腹系統、吸引器、常規腹腔鏡器械、超聲刀、Hemolock夾、一次性Trocar。
2.2 手術配合
2.2.1 巡回護士的配合
2.2.1.1 患者入室核對患者信息無誤后,在患者上肢建立靜脈通道。協助麻醉師實施全身靜脈復合麻醉、導尿。
2.2.1.2 協助醫生進行體位擺放。患者采取平臥位,雙手妥善固定在身體兩側。雙側下肢屈曲外展(80~90°),約束帶固定,注意保護受壓部位,如外側腳踝必要時加墊軟墊;保持患者衣物床單平整。注意保暖。
2.2.1.3 儀器合理擺放。因手術者站在患者的術側下肢兩側進行操作,因此將腹腔鏡攝像系統及附監視器分別放在患者的兩側靠上的位置,方便主刀醫生及助手操作。
2.2.1.4 術中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重點關注患者的呼氣末CO2的變化及有無廣泛皮下氣腫的形成。
2.2.2 洗手護士的配合
2.2.2.1 洗手護士應認真準備手術用物。提前15min洗手,將腹腔鏡器械組裝完成,并與巡回護士一起核對臺上物品及器械。
2.2.2.2 常規消毒、鋪巾。協助醫生連接腹腔鏡設備,預先做好超聲刀、電刀的測試。手術開始后,密切關注手術進程,及時清除超聲刀和電刀上的血跡及殘余組織,以免影響其靈敏度。術中備一張碘伏紗布用于清潔擦拭腹腔鏡鏡頭,以免鏡頭模糊,保證手術野清晰。
2.3 術后處理
2.3.1 患者護理手術結束后,傷口用彈力繃帶加壓包扎。搬運患者時避免推拉患者,查看患者皮膚完整性。送患者入麻醉恢復室復蘇。
2.3.2 器械處理手術結束后,腹腔鏡器械嚴格按照清洗流程進行處理。尤其注意應將可拆卸的部件完全拆洗,各種管腔用高壓水槍徹底沖洗干凈。清洗干凈的腹腔鏡器械高壓滅菌,鏡子與超聲刀等用等離子滅菌后備用。
隨著腹腔鏡手術的進步,要求手術室護士不僅要熟悉手術步驟,還要熟練掌握各種儀器設備和器械的使用、保養及維護方法,能夠準確無誤的連接和調節儀器,密切配合醫生,保證手術順利進行。
[1]祁小龍,章越龍,劉鋒,張琦等.陰莖癌腹腔鏡下和開放式腹股溝淋巴結清掃術的對比講究.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13,34(07):522-525.
[2]楊飛亞,姚林,李學松,周利群.腹腔鏡雙側腹股溝淋巴結清掃術一例并文獻復習.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3,7(6):2696-2697.
R657.8
B
1009-6019(2014)10-02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