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泓
產科患者經過產科手術后,患者腹壁因為切口出現的感染情況是醫院臨床上一種比較常見的感染[1]。腹壁切口出現感染不僅會對患者的身體造成影響,影響預后治療,也會增加護理人員的工作量,引發醫患糾紛[2]。為了了解產科患者術后腹壁切口出現感染的原因以及相關的護理措施,本文選取深圳市婦幼保健院收治的36例經過產科手術后腹壁切口出現感染的患者進行研究觀察,詳細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深圳市婦幼保健院在2010年1月-2013年8月間收治的36例經過產科手術后腹壁切口出現感染的患者,年齡為20~38歲,平均年齡為(27.6±3.7)歲。其中急診剖宮產的患者有13例,產程延長的患者有9例,胎膜早破的患者有8例,妊娠合并貧血及糖尿病的患者有6例。患者均符合衛生部印發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3]中外科切口感染診斷條件,感染情況為:在手術后第3天開始患者傷口出現了滲出液,滲出物為紅色的粘液、淡紅色的脂肪液或是膿液等,并伴有異味;其中3~7d出現感染的患者有21例,8~14d出現感染的患者有10例,≥15d出現感染的患者有5例。
1.2 方法 對本次研究中的36例切口感染患者針對不同的切口、感染狀況,采取不同的換藥與處理的方式。詳細治療方法如下。(1)對伴有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進行嚴格的控制,使其血糖控制在平穩狀態;(2)對腹壁切口裂開情況比較淺的患者,可采用局部換藥的方式,選擇抗生素藥物進行治療,患者的傷口在換藥后基本上能夠自然的愈合;(3)對腹壁切口出現感染,并且還伴有體溫升高的患者,可經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后,選用敏感抗生素進行治療;(4)對腹壁切口出現感染,并且在不斷的出現膿液的情況,進行徹底清創后,使用過氧化氫及生理鹽水、稀碘伏進行反復沖洗,將壞死組織全部清除干凈并把分泌物拭凈后再置入引流條進行引流,并且視切口情況進行加強換藥,并觀察切口部位的肉芽組織生長情況,等待切口部位的紅腫消退,滲液減少及患者體溫恢復正常且切口有健康肉芽生長后,對切口以蝶形膠布拉合,繼續靜脈滴注抗生素及切口換藥,直到患者切口瘢痕愈合。每日對患者的切口愈合狀況進行記錄,一般在20d內患者均可以全部恢復。
本組36例產科術后腹壁切口感染患者經過相應的治療后,全部痊愈出院。僅1例患者出現不良反應,平均住院時間為(9.8±8.3)d,在通過有效的治療與干預后,切口愈合狀況良好,且康復出院。
產科患者在術后腹壁切口發生感染,主要有以下幾點因素:肥胖、妊娠合并癥、細菌污染切口程度與患者自身的抵抗力。肥胖的患者因為脂肪層比較后,會影響手術操作,促使手術時間延長,提高感染幾率。在本次臨床治療中,產程延長的患者有9例,胎膜早破的患者有8例,妊娠合并貧血及糖尿病的患者有6例,這些妊娠綜合癥都是在切口感染中的高危因素。在對切口細菌污染細菌培養中,有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大腸埃希菌、銅綠假單胞菌、克雷伯菌屬以及大腸桿菌。患者的抵抗力較差,將會直接影響到患者術后的預后治療情況[3]。
在實行手術的過程中,必須堅持無菌操作,依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切口的方向,減張縫合;在關腹時,必須注意麻醉,操作動作輕柔,防止腹壁組織出現撕裂癥狀。對于縫合材料的選擇應該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對患者進行徹底的止血,且逐層對切口進行縫合,對切口進行有效地保護,避免感染的發生[4]。
產科患者在術后腹壁切口發生感染,除了需要及時的進行治療,還需要進行相應的預防。(1)在手術前的2h內使用麻醉劑或是抗生素,通過該種方式,就能夠幫助患者在手術中的藥物濃度達到最大的濃度程度,從而縮短手術與住院的時間[4];(2)手術在切開腹壁的時候,不要過度的強調分離各層的肌肉組織,放置滲液與積血對腹壁切口造成感染影響;(3)針對在皮下層出現的出血點,盡量的使用電凝或是鉗夾的方式進行止血,不要用結扎的方式進行止血;如果條件不夠,一定需要用結扎的方式進行止血,最后使用0號細線進行結扎[5]。
產科患者腹壁切口之所以會在手術后發生感染,主要是因為細菌對腹壁切口所導致的組織出現了急性炎癥、壞死或是化膿的情況,這是產科手術后切口并發癥中一種比較常見的感染。因此應加強對產科術后患者的巡視觀察,爭取可早期發現感染情況,針對如針眼發紅的早期感染患者進行及早處理,可在局部消毒之后,用含量的95%的酒精進行覆蓋;針對有化膿性分泌物的患者,需要將縫線全部拆除后,采用局部換藥或是敏感抗生素治療的方式。針對腹壁切口已經出現了膿腫的患者,應當做好將創口擴大的準備,并將膿液全部的放凈之后,將傷口中的異物全部清除,并在傷口處填塞慶大霉素紗條,從而防止傷口的表層出現愈合[6]。產科對腹壁切口發生感染的患者及時進行了針對性的治療處理,使患者均得了快速的痊愈,僅1例患者出現不良反應,取得了令醫患均滿意的治療效果。綜上所述,針對產科患者在手術后出現的腹壁切口發生感染的情況,對其采用針對性的治療方式以及相應的預防措施,能夠有效的提高治療效果以及治愈率,是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推廣的。
[1]普惠珍.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感染27例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0,5(5):51-52.
[2]王名燕.剖宮產腹部切口延遲愈合的臨床分析[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2,11(12):29-30.
[3]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J].中華醫學雜志,2001,81(5):318.
[4]彭翔云,陽桂瓊.剖宮產術后切口感染的臨床分析[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10,12(4):104-105.
[5]郭衛東,林青梅,董凱霞.預防試產剖宮產切口感染的抗生素合理應用[J].當代醫學,2013,19(14):35-36.
[6]李昆玲.剖宮產術后腹部切口感染15例[J].臨床醫學,2010,30(6):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