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玉珊
摘要:穩定生豬產量,保障豬肉質量,增強市場競爭力是生豬產業健康發展的關鍵。本文運用SCP范式,深入剖析了山東省生豬產業的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和市場績效,并提出了發展規模養殖、打造豬肉品牌、提高行業壁壘和加強政府引導等政策建議。
關鍵詞:生豬;產業組織;SCP范式;山東省
中圖分類號:S828:F306.6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4)02-0145-07
山東省是中國傳統意義上的生豬養殖大省、消費大省和外銷大省,2011年全省生豬出欄4 234.24萬頭,豬肉總產量346.9萬噸,均列全國第4位;農村居民和城鎮居民的人均豬肉消費量分別為8.36公斤和15.58公斤;生豬調出量為2 935.83萬頭左右。但在生豬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豬肉價格大幅波動、質量安全事故頻發、防疫難度加大、污染治理壓力劇增等問題層出不窮,不僅影響消費者的身體健康,還嚴重制約著生豬產業競爭力的培育和提升。如何解決上述問題已成為政府、企業、學者和消費者共同關心的重大現實問題,國內學者普遍認為優化生豬產業組織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有效途徑[1,2]。
劉曉昀等(2007)[3]運用Probit模型和線性回歸模型分析了貧困地區農戶生豬銷售行為的影響因素,認為養豬協會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是因為其組織化程度偏低。潘國言等(2009)[4]和張應良等(2011)[5]運用SCP框架分析了特定地區生豬產業的結構、行為和績效,認為市場結構不完善和規模化程度低是制約生豬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湯國輝等(2010)[6]運用Logistic模型分析了農戶養豬過程中的新技術選擇行為,主張引導養豬戶加入合作經濟組織,推行適度規模養殖。馬靜等(2011)[7]從合作組織、購銷企業和加工龍頭企業三個層次分析了漢中市生豬產業組織發展狀況。縱觀已有文獻可知,近年來國內學者已從某些側面研究了局部地區的生豬產業組織問題,但仍缺乏對山東省生豬產業組織的全面系統研究。本文將借鑒已有研究,運用SCP范式梳理和剖析山東省生豬產業的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和市場績效,旨在為推動全省生豬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提供理論借鑒和現實參考。
1山東省生豬市場結構分析
市場結構是指企業市場關系的特征和形式,由市場集中度、產品差異化、進入與退出壁壘、規模經濟等要素構成。本文將重點從市場集中度、產品差異性和行業壁壘三方面分析山東省生豬產業的市場結構。
1.1市場集中度
市場集中度是反映特定市場集中程度的指標,常用行業內規模最大的前幾家企業的規模占市場總規模的份額表示。山東省的養豬場(戶)數量眾多,個體養殖規模很小,傳統的市場集中度指標不適用。本文將采用生豬出欄規模化程度(產品角度)和養豬場(戶)規模化程度(生產者角度)兩個指標來描述并分析山東省生豬產業的市場集中度,其中生豬出欄的規模化程度(%)=年出欄50頭以上的養豬場(戶)出欄量/生豬出欄總量×100,養豬場(戶)的規模化程度(%)=年出欄50頭以上的養豬場(戶)數/養豬場(戶)總數×100。
由圖1可見,2002年以來,山東省生豬出欄的規模化程度總體不斷提高,從2002年的37.36%升至2010年的73.78%,年均遞增率高達8.88%。2002~2006年,全省生豬出欄的規模化程度在35%左右上下波動,但始終未突破50%,這說明散戶養殖的出欄量依然高于規模養殖,其主體地位并未改變。2007~2010年,生豬出欄的規模化程度較第一階段明顯提高,始終在65%以上且持續小幅上漲。2010年全省生豬出欄的規模化程度達到73.78%,規模養殖已占據主體地位。2002~2011年,山東省養豬場(戶)的規模化程度雖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但2002年全省養豬場(戶)的規模化程度僅為2.78%,盡管2007年和2008年的增長趨勢相對明顯,分別較前一年提高了31.95%和38.61%,但截至2011年仍未超過20%。由此可見,山東省養豬場(戶)的規模化程度總體較低,且增幅較小。
綜上分析可知,山東省生豬產業的市場集中程度不斷提高,但總體上仍相對分散。究其原因,一是傳統的生豬養殖以自給自足為主,龐大的基數嚴重阻滯了生豬養殖的規模化進程;二是豬肉消費屬于剛性需求,全省城鄉居民的消費潛力和消費能力均較強,因而市場容量較大;三是各種飼養管理技術不斷更新和推廣,為生豬規模養殖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四是2007年以來,各級政府相繼頒布和實施了一系列生豬產業扶持政策,為規模養殖提供了資金和技術扶持,有效地降低了行業風險,優化了發展環境,從而推動了生豬養殖的規模化進程。
1.2產品差異性
1.2.1品種差異品種是保障生豬養殖效益的基礎。當前,山東省的養豬場(戶)仍主要選擇長白、杜洛克、約克等國外品種并進行雜交培育,因為這些品種生長速度快,飼料轉化率高,屠宰率和胴體瘦肉率高且飼養管理技術相對成熟,市場相對穩定,消費量較大。但消費者對豬肉的品質和口味日漸挑剔,大長白等主流品種養殖開始面臨發展瓶頸。為規避市場風險并獲取可觀效益,部分養豬場(戶)將養殖重點轉向地方品種,如煙臺豬、里岔黑豬、萊蕪豬等。以萊蕪豬為例,萊蕪豬繁殖力高、環境適應性強、抗病、耐粗飼、肉質好、雜交優勢明顯,其市場價格是普通豬肉的7~10倍,具備相當的市場競爭力,但萊蕪豬的養殖存在以下不足:生長周期一般為一年以上,比普通品種長;完全采用山上放養的方式,生長環境受到很大限制;價格相對較高,消費市場有限。
1.2.2加工工藝差異隨著豬肉加工業的發展,無論是生鮮肉還是熟食,其分割、包裝、風味等工藝均不斷改善。目前市場上有高溫肉制品(香腸、臘腸等)、中低溫肉制品(火腿、烤腸等)、生鮮制品(白條肉、五花肉、排骨等)和其他產品(肉醬、拌醬等),盡管種類逐漸增多,但產品差異性不明顯,消費者需求仍未得到很好地滿足。endprint
1.2.3品牌差異山東省生豬產業的品牌差異在產品加工和銷售環節略有體現,有金鑼、得利斯、銀寶、維爾康等本地品牌,還有雙匯、雨潤、千喜鶴等外地品牌。但相對于龐大的市場容量,各品牌的產品始終缺乏深度差異(口味、細分市場等)。
1.3 行業壁壘
進入壁壘是指打算從事養豬業而非已有養豬場(戶)所必須承擔的一種額外生產成本。進入壁壘的高低,既反映了已有養豬場(戶)優勢的大小,也反映了新進入養豬場(戶)所遇障礙的大小。退出壁壘是指退出養豬業所要付出的代價。行業壁壘的高低是生豬行業壟斷和競爭關系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也是對市場結構的直接反映,本文主要分析山東省生豬產業的進入壁壘。
1.3.1資金壁壘生豬養殖是高投入和高風險的行業,資金是關鍵的投入要素之一。散養的資金壁壘最低,這是由于養殖數量較小,資金投入較小;采用傳統養殖技術,大量使用青粗飼料等農業副作物,減少了直接生產成本;基本在自家院落或田地簡單建造豬舍,基礎設施投入資金較少;農戶兼業養殖,無需支付用工作價。規模養殖的資金壁壘較高,且規模越大資金壁壘越高,原因是養殖數量大,直接生產成本高;種豬、購建豬舍、購買設備、雇傭人工等前期投入高;生產經營和組織管理中需要大量流動資金。
1.3.2 技術壁壘生豬養殖歷史悠久,經過長期養殖實踐的積累和傳統養殖習慣的引導,生豬散養不存在明顯的技術壁壘。但規模養殖的技術壁壘較高,尤其體現在規模養豬場(戶)面臨的疫病防控壓力和環境保護壓力不斷加大,需加強在藥品殘留控制和育種技術改良等方面的技術積累和改良。
1.3.3人才壁壘生豬散養采用經驗管理方式,基本不存在人才壁壘;而規模養殖涉及較多專業技術,對飼養人員和管理人員的要求均較高,所以存在明顯的人才壁壘。
1.3.4法規壁壘生豬產業扶持政策既推動著生豬產業發展,也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了法規壁壘。主要體現在:扶持政策向規模養殖傾斜,造成了散養戶的進入壁壘;一些地區逐步完善生豬產業的空間布局,設定了禁養區和限養區,對散養和規模養殖而言都是進入壁壘;政策鼓勵規模養殖發展,但在環境保護、污染治理和飼養管理等方面的規制力度不斷加大,形成了規模養殖的進入壁壘。
2山東省生豬市場行為分析
市場行為是指企業為實現其目標而采取的一系列行為總和,本文將從價格產量行為、一體化行為、投資行為和其他競爭策略等方面分析生豬產業的市場行為。
2.1價格產量行為
價格是市場供求關系的綜合反映。價格產量行為即養豬場(戶)根據市場供求狀況作出判斷,在適當時機購買仔豬、飼料、獸藥等投入品并適時出欄以獲取最大養殖效益的行為總和。
2.1.1確定存欄數量當生豬價格下降時,養殖效益減少甚至出現虧損,可能出現兩種情況:一是養豬散戶逐漸減少存欄量,且由于退出壁壘低,有可能完全退出;二是規模養豬場(戶)會逐漸減少存欄量,但由于退出壁壘較高,規模養豬場完全退出的可能性不大,只能等待價格回升以彌補當下的損失。此外,當仔豬價格較高時,養豬場戶會減少存欄數量,反之亦然。
2.1.2選擇出欄時機影響養豬場(戶)出欄決策的因素主要包括豬只大小和生豬價格。隨著豬只的生長,單位時間消耗的飼料費用越來越多,但其體重的增加速度卻不斷下降,而銷售價格并不隨著體重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在理論上存在一定區間的最佳生豬出欄體重,于紅(2009)[8]通過數學模型對此進行了深入研究。當價格上漲時,養豬場(戶)可以當下出欄或等待價格進一步上漲后出欄;當價格下降尤其面臨虧損時,實力較強的養豬場(戶)會推遲出欄,實力較差的養豬場(戶)會提前出欄或低價出欄而暫時承受損失。
2.2一體化行為
2.2.1生豬養殖合作社作為生豬養殖橫向一體化的重要組織形式,合作社可以快速集中原本分散和勢單力薄的散戶和小規模養殖,解決產業化經營和規模化發展中遇到的資金、技術和信息難題。
山東省的生豬養殖合作社近年來取得了快速發展,在提供技術培訓和決策服務、規范管理和統一銷售、集聚生產要素和推動科技推廣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與此同時也面臨諸多發展困境,如盲目發展數量致單個規模小、受養殖大戶支配、服務能力偏低等。主要原因是養豬場戶負責人的素質參差不齊,組織決策效率低下;短期行為嚴重,從業者缺乏行業責任感;行業發展風險大,養豬大戶自顧不暇;盲目扶持,監督、考核與獎懲不到位;組織形式有漏洞,缺乏對第三方的激勵機制等。
2.2.2“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傳統的生產組織形式利潤分攤不合理,養殖利潤普遍向產后加工和銷售傾斜,養豬環節的利潤率偏低,從而加大了生豬養殖的風險。為了獲取產業鏈整體利潤,加強產業鏈上各環節的合作,有效控制風險,生豬產供銷一體化模式應運而生。以山東銀寶食品有限公司為例,它采用“公司+基地(+農戶)”模式,自建養豬場,并與周邊養豬場(戶)簽訂供銷合同,有效地解決了養豬場(戶)的銷售難題。
2.3投資行為
2.3.1業內擴張自身擴建是指現有養豬場(戶)自主擴大生豬養殖規模的行為。以臨沂金鑼肉制品有限公司為例,從2008年開始先后投資近20億元擴建生豬養殖基地,目前已在山東、內蒙古和黑龍江等地建設原種豬場、擴繁場及商品豬場20余處,存欄生豬40多萬頭。兼并與收購是指養豬企業通過有償取得同類養豬企業產權的方式而擴大養殖規模的行為。以雙匯集團為例,2013年以71億美元收購了史密斯菲爾德食品。
2.3.2業外進入生豬養殖業的利潤空間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業外大財團進入。尤其是在2007年豬肉價格飆漲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大的背景下,武漢鋼鐵集團、中糧集團、聯想等大型公司紛紛投資養豬業,在全國各地興建養豬基地。
2.4極端競爭行為
現實中,出于降低成本和牟取暴利的目的,不少養豬場戶采取極端行為參與市場競爭,如用泔水、霉變的食物、劣質飼料飼喂生豬;盲目使用各種添加劑(如瘦肉精等);難以開展有效的防疫,生豬疫病發生概率較大;售賣病死豬和注水豬等。之所以會出現上述現象,主要是因為養殖成本激增,仔豬、飼料、獸藥等價格飛漲;豬肉價格大幅波動,疫病損失和防控難度增大;養殖結構不合理,政府監管難度大。endprint
3山東省生豬市場績效分析
市場績效是指在既定的市場結構下,企業的市場行為所導致的資源配置效率和利益分配狀態。本文將從產業地位和產業競爭力、養殖效益、養殖風險和環境污染等五方面評價山東省生豬產業的市場績效。
3.1產業地位
產業地位是反映市場績效的綜合指標,本文將運用山東省生豬出欄量占全國出欄總量的比重(全國視角)和山東省豬肉產量占全省肉類產量的比重(全省視角)兩個指標分析山東省生豬產業地位的變化。
3.1.1生豬出欄量的變化由圖2可見,20世紀80年代以來,山東省生豬出欄量占全國出欄總量的比重始終在5.00%~7.00%之間,整體呈上升趨勢。具體分為以下4個階段:1980~1988年,全省生豬出欄量占比在5.61%~6.65%之間徘徊,生豬產業在曲折中發展;1989~1995年,全省生豬出欄量占比從6.25%降至5.10%,其主產區地位逐漸減弱;1996~2004年,全省生豬出欄量占比從6.03%持續升至7.01%,其主產區地位逐漸回升;2005~2011年,全省生豬出欄量占比均在6.50%左右,在全國占據穩定的一席。
3.2產業競爭力
3.2.1生豬生產力生豬出欄率和平均每頭存欄豬產肉量是衡量生豬養殖水平的重要指標,出欄率和平均每頭存欄豬產肉量越高,生豬養殖水平越高。出欄率(%)=(生豬出欄量/上一年的年底頭數)×100;平均每頭存欄豬產肉量(公斤)=豬肉總產量/上一年的年底頭數。
由表2數據顯示,2011年,山東省生豬養殖出欄率比全國水平稍高,但不及河北省、安徽省等養殖強省,僅為天津市的81.68%、安徽省的81.70%;山東省的平均每頭存欄豬產肉量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是安徽省的78.15%、天津市的85.51%。由此可見,山東省生豬養殖的生產力水平比全國平均水平稍高,但與自身養豬大省的地位不匹配,生產力水平仍有待提高。
3.2.2豬肉質量由于在良種選育、豬舍建筑模式、疫病防治、飼養設備及飼養管理等方面投入不足,山東省的豬肉質量仍有待提高。當前,市場上仍不乏含激素、傳染病、禁用藥品、有害藥物、重金屬殘留的生豬和豬肉,各類豬肉質量安全事故時有發生,給消費者的身心健康和生豬產業健康發展帶來不良影響,嚴重制約著全省生豬產業市場競爭力的提升。
3.3養殖效益
3.5環境污染
生豬養殖過程中的污染主要包括:排泄物多,臭氣大;傳播人畜共患病;產生的大量有機廢棄物對水資源、土壤、大氣造成污染。農業生態環境的逐步惡化危及生豬生存環境,引發高致病率,降低豬肉品質,不利于生豬產業的長期發展。但當前治理環境污染仍存在很多難題:一是養豬場(戶)普遍更關注經濟利益的提高,而忽略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缺乏環境保護的意識和責任感;二是養豬場(戶)欠缺治理污染的資源和條件,實際操作中的成功案例較少,對環保問題力不從心;三是政府部門的監管力度不夠,對污染治理的監督和獎懲不到位。
4優化山東省生豬產業組織的政策建議
4.1大力發展生豬規模養殖,提高市場集中度
鑒于目前生豬市場上的過度競爭局面,應采取措施促進集中和聯合。主要做法是:整合支農項目和專項扶持資金,重點發展規模化、標準化生豬養殖;創新飼養模式,大力發展養殖協會和聯合社等合作組織,提高生產的組織化程度;關懷有退出意愿的養豬散戶,發展更多收入渠道,引導其科學決策,降低退出壁壘。
4.2著力打造優質豬肉品牌,提高產品差異度
生豬養殖應致力于創建知名品牌,為產業發展提供品牌保障。主要做法是:打造和營銷品牌,改善豬肉的品質、加工工藝和售后服務,豐富品牌內涵并樹立良好品牌形象;強化對目標市場的細分,根據細分市場特征,組建并不斷完善產品梯隊,有針對性地滿足不同類型豬肉消費者的需求;運用廣告營銷宣傳和解釋產品的差異性,刺激豬肉消費,形成消費者對產品的忠誠度。
4.3適當調整生豬行業壁壘,制定完善的行業標準
為穩定生豬產量、改善豬肉質量和保障養殖收益,政府應采取措施,適當調整行業壁壘。主要做法是:制定嚴格的行業標準,提高生豬養殖的進入退出壁壘,評估和審定從業者的資質和能力,逐漸實現規范的生豬養殖行為;通過政策引導和資金扶持,降低規模養殖的進入壁壘,提高規模養殖的退出壁壘,推進產業內的良性競爭。
4.4加強政府引導監督,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政府的引導與監督是營造良好環境的基礎,對生豬產業的穩定發展至關重要。主要做法是:繼續完善服務體系,加強風險預警,引導養豬場戶科學決策;推進知識普及和技術培訓,加強豬肉供應鏈內部監管與獎懲,優化從業者的質量安全行為;合理分配產業鏈利潤,保障養殖環節的利潤空間,增強養豬場(戶)的信心;有效貫徹環境保護條例,嚴格評估治污效果,引入激勵獎懲機制,實現產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仁方. 我國農業產業組織的效率評價[J]. 商場現代化,2007,13:369-370.
[2]藍海濤, 辛本勝, 李靖. 新階段我國畜牧業結構優化升級特征、問題及對策[J]. 農業經濟問題,2008,11:12-19.
[3]劉曉昀, 李娜. 貧苦地區農戶散養生豬的銷售行為分析[J]. 中國農村經濟,2007,9:60-65.
[4]潘國言, 龍方. SCP視角的湖南生豬產業組織分析[J]. 全國商情(理論研究), 2009,22:3-7.
[5]張應良, 田麗. 基于SCP范式的畜牧產業組織優化研究[J]. 經濟體制改革,2011,4:180-184.
[6]湯國輝, 張鋒. 農戶生豬養殖新技術選擇行為的影響因素[J]. 中國農學通報,2010,14:37-40.
[7]馬靜, 張鈺婕. 漢中市生豬產業組織發展的思考[J]. 陜西農業科學,2011,4:128-130.
[8]于紅. 利用數學模型求解生豬的最佳銷售時機問題[J]. 安徽農業科學,2009,14:6653-6654.endprint
3山東省生豬市場績效分析
市場績效是指在既定的市場結構下,企業的市場行為所導致的資源配置效率和利益分配狀態。本文將從產業地位和產業競爭力、養殖效益、養殖風險和環境污染等五方面評價山東省生豬產業的市場績效。
3.1產業地位
產業地位是反映市場績效的綜合指標,本文將運用山東省生豬出欄量占全國出欄總量的比重(全國視角)和山東省豬肉產量占全省肉類產量的比重(全省視角)兩個指標分析山東省生豬產業地位的變化。
3.1.1生豬出欄量的變化由圖2可見,20世紀80年代以來,山東省生豬出欄量占全國出欄總量的比重始終在5.00%~7.00%之間,整體呈上升趨勢。具體分為以下4個階段:1980~1988年,全省生豬出欄量占比在5.61%~6.65%之間徘徊,生豬產業在曲折中發展;1989~1995年,全省生豬出欄量占比從6.25%降至5.10%,其主產區地位逐漸減弱;1996~2004年,全省生豬出欄量占比從6.03%持續升至7.01%,其主產區地位逐漸回升;2005~2011年,全省生豬出欄量占比均在6.50%左右,在全國占據穩定的一席。
3.2產業競爭力
3.2.1生豬生產力生豬出欄率和平均每頭存欄豬產肉量是衡量生豬養殖水平的重要指標,出欄率和平均每頭存欄豬產肉量越高,生豬養殖水平越高。出欄率(%)=(生豬出欄量/上一年的年底頭數)×100;平均每頭存欄豬產肉量(公斤)=豬肉總產量/上一年的年底頭數。
由表2數據顯示,2011年,山東省生豬養殖出欄率比全國水平稍高,但不及河北省、安徽省等養殖強省,僅為天津市的81.68%、安徽省的81.70%;山東省的平均每頭存欄豬產肉量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是安徽省的78.15%、天津市的85.51%。由此可見,山東省生豬養殖的生產力水平比全國平均水平稍高,但與自身養豬大省的地位不匹配,生產力水平仍有待提高。
3.2.2豬肉質量由于在良種選育、豬舍建筑模式、疫病防治、飼養設備及飼養管理等方面投入不足,山東省的豬肉質量仍有待提高。當前,市場上仍不乏含激素、傳染病、禁用藥品、有害藥物、重金屬殘留的生豬和豬肉,各類豬肉質量安全事故時有發生,給消費者的身心健康和生豬產業健康發展帶來不良影響,嚴重制約著全省生豬產業市場競爭力的提升。
3.3養殖效益
3.5環境污染
生豬養殖過程中的污染主要包括:排泄物多,臭氣大;傳播人畜共患病;產生的大量有機廢棄物對水資源、土壤、大氣造成污染。農業生態環境的逐步惡化危及生豬生存環境,引發高致病率,降低豬肉品質,不利于生豬產業的長期發展。但當前治理環境污染仍存在很多難題:一是養豬場(戶)普遍更關注經濟利益的提高,而忽略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缺乏環境保護的意識和責任感;二是養豬場(戶)欠缺治理污染的資源和條件,實際操作中的成功案例較少,對環保問題力不從心;三是政府部門的監管力度不夠,對污染治理的監督和獎懲不到位。
4優化山東省生豬產業組織的政策建議
4.1大力發展生豬規模養殖,提高市場集中度
鑒于目前生豬市場上的過度競爭局面,應采取措施促進集中和聯合。主要做法是:整合支農項目和專項扶持資金,重點發展規模化、標準化生豬養殖;創新飼養模式,大力發展養殖協會和聯合社等合作組織,提高生產的組織化程度;關懷有退出意愿的養豬散戶,發展更多收入渠道,引導其科學決策,降低退出壁壘。
4.2著力打造優質豬肉品牌,提高產品差異度
生豬養殖應致力于創建知名品牌,為產業發展提供品牌保障。主要做法是:打造和營銷品牌,改善豬肉的品質、加工工藝和售后服務,豐富品牌內涵并樹立良好品牌形象;強化對目標市場的細分,根據細分市場特征,組建并不斷完善產品梯隊,有針對性地滿足不同類型豬肉消費者的需求;運用廣告營銷宣傳和解釋產品的差異性,刺激豬肉消費,形成消費者對產品的忠誠度。
4.3適當調整生豬行業壁壘,制定完善的行業標準
為穩定生豬產量、改善豬肉質量和保障養殖收益,政府應采取措施,適當調整行業壁壘。主要做法是:制定嚴格的行業標準,提高生豬養殖的進入退出壁壘,評估和審定從業者的資質和能力,逐漸實現規范的生豬養殖行為;通過政策引導和資金扶持,降低規模養殖的進入壁壘,提高規模養殖的退出壁壘,推進產業內的良性競爭。
4.4加強政府引導監督,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政府的引導與監督是營造良好環境的基礎,對生豬產業的穩定發展至關重要。主要做法是:繼續完善服務體系,加強風險預警,引導養豬場戶科學決策;推進知識普及和技術培訓,加強豬肉供應鏈內部監管與獎懲,優化從業者的質量安全行為;合理分配產業鏈利潤,保障養殖環節的利潤空間,增強養豬場(戶)的信心;有效貫徹環境保護條例,嚴格評估治污效果,引入激勵獎懲機制,實現產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仁方. 我國農業產業組織的效率評價[J]. 商場現代化,2007,13:369-370.
[2]藍海濤, 辛本勝, 李靖. 新階段我國畜牧業結構優化升級特征、問題及對策[J]. 農業經濟問題,2008,11:12-19.
[3]劉曉昀, 李娜. 貧苦地區農戶散養生豬的銷售行為分析[J]. 中國農村經濟,2007,9:60-65.
[4]潘國言, 龍方. SCP視角的湖南生豬產業組織分析[J]. 全國商情(理論研究), 2009,22:3-7.
[5]張應良, 田麗. 基于SCP范式的畜牧產業組織優化研究[J]. 經濟體制改革,2011,4:180-184.
[6]湯國輝, 張鋒. 農戶生豬養殖新技術選擇行為的影響因素[J]. 中國農學通報,2010,14:37-40.
[7]馬靜, 張鈺婕. 漢中市生豬產業組織發展的思考[J]. 陜西農業科學,2011,4:128-130.
[8]于紅. 利用數學模型求解生豬的最佳銷售時機問題[J]. 安徽農業科學,2009,14:6653-6654.endprint
3山東省生豬市場績效分析
市場績效是指在既定的市場結構下,企業的市場行為所導致的資源配置效率和利益分配狀態。本文將從產業地位和產業競爭力、養殖效益、養殖風險和環境污染等五方面評價山東省生豬產業的市場績效。
3.1產業地位
產業地位是反映市場績效的綜合指標,本文將運用山東省生豬出欄量占全國出欄總量的比重(全國視角)和山東省豬肉產量占全省肉類產量的比重(全省視角)兩個指標分析山東省生豬產業地位的變化。
3.1.1生豬出欄量的變化由圖2可見,20世紀80年代以來,山東省生豬出欄量占全國出欄總量的比重始終在5.00%~7.00%之間,整體呈上升趨勢。具體分為以下4個階段:1980~1988年,全省生豬出欄量占比在5.61%~6.65%之間徘徊,生豬產業在曲折中發展;1989~1995年,全省生豬出欄量占比從6.25%降至5.10%,其主產區地位逐漸減弱;1996~2004年,全省生豬出欄量占比從6.03%持續升至7.01%,其主產區地位逐漸回升;2005~2011年,全省生豬出欄量占比均在6.50%左右,在全國占據穩定的一席。
3.2產業競爭力
3.2.1生豬生產力生豬出欄率和平均每頭存欄豬產肉量是衡量生豬養殖水平的重要指標,出欄率和平均每頭存欄豬產肉量越高,生豬養殖水平越高。出欄率(%)=(生豬出欄量/上一年的年底頭數)×100;平均每頭存欄豬產肉量(公斤)=豬肉總產量/上一年的年底頭數。
由表2數據顯示,2011年,山東省生豬養殖出欄率比全國水平稍高,但不及河北省、安徽省等養殖強省,僅為天津市的81.68%、安徽省的81.70%;山東省的平均每頭存欄豬產肉量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是安徽省的78.15%、天津市的85.51%。由此可見,山東省生豬養殖的生產力水平比全國平均水平稍高,但與自身養豬大省的地位不匹配,生產力水平仍有待提高。
3.2.2豬肉質量由于在良種選育、豬舍建筑模式、疫病防治、飼養設備及飼養管理等方面投入不足,山東省的豬肉質量仍有待提高。當前,市場上仍不乏含激素、傳染病、禁用藥品、有害藥物、重金屬殘留的生豬和豬肉,各類豬肉質量安全事故時有發生,給消費者的身心健康和生豬產業健康發展帶來不良影響,嚴重制約著全省生豬產業市場競爭力的提升。
3.3養殖效益
3.5環境污染
生豬養殖過程中的污染主要包括:排泄物多,臭氣大;傳播人畜共患病;產生的大量有機廢棄物對水資源、土壤、大氣造成污染。農業生態環境的逐步惡化危及生豬生存環境,引發高致病率,降低豬肉品質,不利于生豬產業的長期發展。但當前治理環境污染仍存在很多難題:一是養豬場(戶)普遍更關注經濟利益的提高,而忽略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缺乏環境保護的意識和責任感;二是養豬場(戶)欠缺治理污染的資源和條件,實際操作中的成功案例較少,對環保問題力不從心;三是政府部門的監管力度不夠,對污染治理的監督和獎懲不到位。
4優化山東省生豬產業組織的政策建議
4.1大力發展生豬規模養殖,提高市場集中度
鑒于目前生豬市場上的過度競爭局面,應采取措施促進集中和聯合。主要做法是:整合支農項目和專項扶持資金,重點發展規模化、標準化生豬養殖;創新飼養模式,大力發展養殖協會和聯合社等合作組織,提高生產的組織化程度;關懷有退出意愿的養豬散戶,發展更多收入渠道,引導其科學決策,降低退出壁壘。
4.2著力打造優質豬肉品牌,提高產品差異度
生豬養殖應致力于創建知名品牌,為產業發展提供品牌保障。主要做法是:打造和營銷品牌,改善豬肉的品質、加工工藝和售后服務,豐富品牌內涵并樹立良好品牌形象;強化對目標市場的細分,根據細分市場特征,組建并不斷完善產品梯隊,有針對性地滿足不同類型豬肉消費者的需求;運用廣告營銷宣傳和解釋產品的差異性,刺激豬肉消費,形成消費者對產品的忠誠度。
4.3適當調整生豬行業壁壘,制定完善的行業標準
為穩定生豬產量、改善豬肉質量和保障養殖收益,政府應采取措施,適當調整行業壁壘。主要做法是:制定嚴格的行業標準,提高生豬養殖的進入退出壁壘,評估和審定從業者的資質和能力,逐漸實現規范的生豬養殖行為;通過政策引導和資金扶持,降低規模養殖的進入壁壘,提高規模養殖的退出壁壘,推進產業內的良性競爭。
4.4加強政府引導監督,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政府的引導與監督是營造良好環境的基礎,對生豬產業的穩定發展至關重要。主要做法是:繼續完善服務體系,加強風險預警,引導養豬場戶科學決策;推進知識普及和技術培訓,加強豬肉供應鏈內部監管與獎懲,優化從業者的質量安全行為;合理分配產業鏈利潤,保障養殖環節的利潤空間,增強養豬場(戶)的信心;有效貫徹環境保護條例,嚴格評估治污效果,引入激勵獎懲機制,實現產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仁方. 我國農業產業組織的效率評價[J]. 商場現代化,2007,13:369-370.
[2]藍海濤, 辛本勝, 李靖. 新階段我國畜牧業結構優化升級特征、問題及對策[J]. 農業經濟問題,2008,11:12-19.
[3]劉曉昀, 李娜. 貧苦地區農戶散養生豬的銷售行為分析[J]. 中國農村經濟,2007,9:60-65.
[4]潘國言, 龍方. SCP視角的湖南生豬產業組織分析[J]. 全國商情(理論研究), 2009,22:3-7.
[5]張應良, 田麗. 基于SCP范式的畜牧產業組織優化研究[J]. 經濟體制改革,2011,4:180-184.
[6]湯國輝, 張鋒. 農戶生豬養殖新技術選擇行為的影響因素[J]. 中國農學通報,2010,14:37-40.
[7]馬靜, 張鈺婕. 漢中市生豬產業組織發展的思考[J]. 陜西農業科學,2011,4:128-130.
[8]于紅. 利用數學模型求解生豬的最佳銷售時機問題[J]. 安徽農業科學,2009,14:6653-665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