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婷
摘 要:本文結合筆者所參與的觀課議課活動,對如何在觀課中有效地采集信息,進行了粗淺探討,以供廣大教育工作者參考。
關鍵詞:觀課議課;課堂教學;采集信息
在觀課活動中,觀課教師要針對課前確立的觀課主題采集有效課堂信息,并積極對采集的信息分析、思考,做好相關記錄,這是觀課時的主要工作。
采集有效信息,即觀課者把關注焦點集中在預先設定的主題上,圍繞主題盡可能全面收集課堂信息。課堂信息來源于教學活動中一個一個小細節,細節往往最能反映教師的理念、智慧、功底和內涵。在鮮活的課堂中,有些細節轉瞬即逝,在觀課過程中,教師要集中注意力及時捕捉課堂信息。
那么,如何采集信息?
1.第一大信息來源是學案
觀課教師一定要清醒地認識到:觀課的第一信息采集源是學案。要清楚地判斷這份學案是否從實際出發、符合學情、不人為地拔高或降低難度,授課的教師是否通過學案把自己變成像毛澤東一樣的指揮家,像袁偉民一樣的教練,像張藝謀一樣的導演,能否通過學案把課堂變成戰場、訓練場、表演場,使課堂高效起來。
2.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學習效果是要采集的最重要的信息
在課堂學習中,第一環節多是學生自主學習環節,在這一環節,觀課教師一定要深入到各小組,在不干擾學生學習的情況下,觀察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狀態、思維的飽滿程度、自主習題的完成效果。尤其是學生遇到障礙時,觀課教師一定要及時思考,這個問題是教師設置的難度大,是學生的知識儲備少,還是學生閱讀時不認真?同時要及時記錄自主學習的時間、問題出現的情境、自己的觀察困惑等,以便議課時有素材、有信息。
3.教師的教學行為和教學效果是要采集的又一重要信息
在觀課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有的教師在學案的設計方面很一般,在學生自主學習環節也無異常,但在學案的運用上,在教學行為和效果上卻叫人不可小視。
前不久,在城北初中杜紅老師的初三歷史課上,我的感悟很深刻。杜老師做的課題是《黑奴貿易和拉丁美洲的社會變遷》。當我走進教室,拿到學案后,我的第一印象是學案設置有點糙。學案上除了學習目標、重難點外,學習流程的第一環節自主學習環節是6個填空題,盡管學生要掌握的基礎知識都包含在其中,但我并不看好這樣的填空形式。在交流合作的第二環節,杜老師以問答題的形式設置了兩個題,之后就是鞏固練習。從學案看,一點也不新穎、不出彩。
但這個杜老師,在運用學案上非常智慧,觀課的過程中,我們觀課教師都很享受。
我以前總是認為填空題降低了學生自主學習的難度,很多學生在完成填空時,屬于膚淺的學習。為完成填空,他們對課本知識是走馬觀花、浮光掠影,沒有深入到課本里,用心地去讀、悟、思,造成“假學習”的現象;再者,填空題使教材整體知識割裂,系統知識分散。但是,杜老師在學生完成填空后,要求學生為這些填空題找主題,并且嘗試著脫離課本串講主題。而就是這一追問和具體的任務布置,課堂一下子活了起來,同學們完成得是爭先恐后,因而這一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很是樂觀。
在合作交流環節中,杜老師設置的兩個題都緊緊扣住了本課的難點。在處理第一題“畫出三角貿易的路線圖,敘述經過,重點體悟影響”時,尤其是三角貿易這一歷史事件的影響,是本課的一大重點。通常情況下,一般的教師都會讓學生在文中找到段落,平平常常地回答出來即可。可是杜老師不僅僅要學生從文中找出段落,還更具體地要求學生找關鍵詞,用最精煉的語言表達,并且注意區分角度分點作答。這一要求使得學生在小組合作時,不僅都在認真閱讀,仔細推敲,甚至對這一段話,小組成員還相互爭執。杜老師之所以高明,是她有本事讓學生對生硬、枯澀的文字感興趣,進入學習的琢磨狀態。
在鞏固提升環節,杜老師設置了書上關于三角貿易的圖片釋讀,補充說明了運送黑奴時條件的惡劣、黑奴疾病的滋生、販奴者對黑奴的殘暴等令人發指的史實。隨即升華質疑:一個民族要想活得有尊嚴,國家該怎么辦?要想使我們的國家經濟發展、國力強大,我們中學生該怎么辦?在連續追問的緊湊情境中,得出“少年強則國強”的結論,讓歷史發揮了“以史鑒今”的功效。
一份并不起眼的學案,但一個智慧的老師在運用時顯示了她非凡的教學技能和業務素質,讓一些難以駕馭的教學困惑迎刃而解。
4.教師是否關注了不同學生的需求,是要采集的不可忽視的信息
從課堂文化的角度觀課,主要是看師生的關系是否和諧融洽,是否真正營造出讓學生“有話想說、有話能說、有話敢說、有話會說”的課堂氛圍,是否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相對寬松的課堂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激勵,對學習保持持久的、可持續的積極情緒。
綜上所述,在觀課活動中,觀課教師可以從觀學案、觀學生、觀教師、觀課堂文化幾個角度,抓住課堂教與學的細節,細致觀察和體悟。當然,在議課時,要注重篩選符合觀課主題的現象進行探討,但我們可以從全面的觀課活動中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和能力。
(作者單位:山西省河津市教育局教研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