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葦
(浙江特殊教育職業學院 基礎教學部,杭州 310023)
我國高校手語教學研究及建議
盧 葦
(浙江特殊教育職業學院 基礎教學部,杭州 310023)
隨著中國社會人文的不斷進步,社會對殘疾人教育越來越重視。手語研究與手語教育的發展,吸引著越來越多人的目光。近年來,我國各特教高校紛紛設立了手語課程,更多的人加入手語學習的行列,手語教學也在實踐中得到推廣。針對我國高校手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本文提出了教學方法改革的幾點建議。
手語教學;教學改革;教學方法
一個社會的文明開化,可以從殘障人享有與健全人同等社會地位和權利的方面展現,聽力殘障者當然包括在其中。目前,中國約有2057萬聽力殘障者,他們都需要接受手語教育、表達自我、得到主流社會的接納、理解與認可。不論是與健聽人溝通,還是聾人之間的交流,都需要有效的溝通方式。由于特殊的身體條件,有聲語言是無法在這個領域發揮作用的,于是作為聾人唯一的溝通方式——手語,便應運而生。手語的歷史與人類的歷史相比并不長久,它成為一門使用范圍較廣、由聾校進行正規教育的語言僅僅有四百多年[1]。手語在幫助聾人從更便捷的途徑學習知識和交流的層面無可替代。在歐美,不只是聽障人要學習手語,對于接觸聽障人比較多的健聽人來說,他們同樣也在學習手語,以便與聽障人更好地交流,更好地為聽障人服務。[2]在中國,手語課程成為全國許多特教院校的公共基礎課之一,手語教學是提高特殊教育專業及相關康復專業學生的溝通與交往能力的主要途徑。手語學習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這當中擁有經久不衰的熱情的人并不多,可以把這門語言掌握到爐火純青境界的健聽人更是鳳毛麟角。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手語相關的文化內容種類比較狹窄,無法讓學習者保持長期的興趣;二是缺少規范而系統的手語教學方法。分析當前高校手語教育的不足,筆者提出手語教育改革的一些方式和建議。
21世紀以來,中國特殊教育的改革之路更加深化,聾人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社會對手語翻譯人才的需求和渴望更加緊迫,因此,手語翻譯員作為手譯與口譯兩者之間的溝通橋梁就變得尤為重要。目前我國有兩個特教院校開設了手語翻譯專業,填補了中國高等特殊教育的空白。然而,優秀的手語翻譯人才在當今社會還是呈現供不應求的局面,因此為社會發展培養、儲備、輸送一批有歷練、有愛心、有責任的手語翻譯人才就成了一項迫在眉捷的任務。20世紀50代《聾啞人通用手語草圖》的出版至1990年5月首集《中國手語》的發行,證明我國開展手語培訓與推廣普及手語工作已有五十余年[3]。在近十年間,我國有十余所特教高校開設了中國手語課程,但手語教學在內容及方法還存在儲多弊端,針對這些弊端進行探討和分析,將有助于改善我國高校手語教學現狀。
1.1 相關專業教材缺乏
有關資料表明,在我國開設手語課程相關專業的特殊教育學院已有十余所,但高校手語教學大綱至今并沒有一部全國通用的教學大綱及有系統性的手語教材出臺。作為中國唯一的手語教材,《中國手語》(華夏出版社),被不少省市地區殘聯系統開設手語培訓班照搬照抄地用于編寫當地手語培訓材料。這樣的培訓材料觀點狹窄,導致手語教學方式陳舊、課后練習乏味,手語的表達方式缺乏靈活變通。面臨著我國手語翻譯事業發展和聾人溝通交流與時俱進的新需求,這一類教材顯然早已不再符合時代的發展潮流。而貼切現今聾人日常學習和生活的手語教材,卻是依然難覓蹤影。目前為止,各個特教高校在手語教材選擇上所采取的標準大相徑庭。面臨窘境,很多高校手語課程在教學中不得不退而求其次,直接選用了《中國手語》中的詞匯與打法,而忽視了一些地域手語的方言,最后導致了實用性的缺失。任何一門課程,教材的選擇都至關重要,特殊教育領域也不例外。成功的手語教材力求系統性、科學性、實用性、趣味性的完美統一,只有這樣,手語教學才能在改革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所以,集中力量編纂符合于聾人視覺規律的語言特點以及語序的教材,才是推進手語教育改革成功的重要基石。
1.2 教師專業技能有待提升
中國手語課程的歷史很短,還處于手語教學起步階段。目前,手語教師的教學水平存在著參差不齊的現狀:大多數手語教師對這門課程認識不夠,或是教學經驗不足,在實際教學中束手束腳;或者半路出家,不具備對聾人文化領域的知識儲備與理解能力。大部分手語教師對聾人文化及聾人語言缺乏最基本的認知,缺乏與聾人社會深入接觸和溝通的體驗。學習任何語言,語言環境都是實現交際能力所必須具備的條件。如果手語教師對聾人的語言習慣與語序不了解,會導致手語應用脫離實際,很難在實際交流中融會貫通。在這樣的條件下,產生的教學成果是可想而知的,在今后的教學中,只有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才能讓學生在手語課堂的實際應用中,更加順暢、更加自如、更加貼切地進行交流和溝通。
1.3 手語教學方式缺乏靈活性
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很重要的一環,它的表現力決定了給學生傳遞知識的生動性與具體性。同樣的教材內容,照本宣科式教學跟積極創新式教學達到的效果有天壤之別。我國高校手語課程的開設較晚,教學體系還在不斷完善中,學后應用率不高,筆者認為我國的特殊教育院校手語教學方式在以下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提高。
1.3.1 單線輸送式教學
這種教學方式是先讓教師將手語分步驟一一打出來,再由學生模仿教師的手勢來學習,這樣的方式比較死板,是對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的一種慢性扼殺。長此以往,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僅僅是照貓畫虎,缺乏與教師間手語交流,從而使手語課程的過程十分單調,學生的學習熱情與積極性將被逐漸消耗殆盡。這種單純灌輸的模式不僅不能讓學生的主動性得到培養鍛煉,而且嚴重侵占了學生的自我思考時間,甚至影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個性化溝能。老師勞而無效,學生學而無趣,教學成果收效甚微。手語是一門肢體語言,它比有聲語言更強調實踐性。在課堂上,如果大部分時間讓學生們按照老師示范的動作與手勢重復不停地練習詞匯與短句,手語教學模式將變得僵硬而單調,會讓學生缺少了自主探索、互動交流的機會,因此很難獲得手語交際的能力。
1.3.2 理論與實踐相背教學
很多學生開始學手語時抱著興趣與熱情,充滿好奇。久而久之,隨著學手語的詞匯量越多,構詞方法越復雜,他們學習手語會出現困難,比如,所學過的手語詞匯與打法無法運用自如,從而逐漸喪失了學習手語的興趣和信心。在手語課上,重視手語教學的理論卻忽視實踐的教學方法,不能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造成許多學生為了手語考試的成績,按照漢語的語序對應一字一板地學手語,從而出現了雖拿到手語資格證書卻交流不了的高分低能現象。
1.4 課件內容和質量不高
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對教學理論、教學方法進行反思是非常必要的。不少教師僅僅重視完成課堂的教學任務,并不想花更多的精力去研究手語教學這門特殊學科本身。如果缺乏深入揣摩過程,手語教學的相關課件和教學方式水平就不能得到提升。筆者認為在高校課堂上,用手語教材上的一些詞匯、短句、課文按照對應打手語練習不應是重點,而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適當進行趣味多樣的互動式教學活動,讓學生多打多練、多提問,切實利用好課上的時間,提高學習效率。
過去,我們太過于強調輸入的重要性,認為輸入多了,輸出就不成問題。很多教師把主要精力放到了教材上詞句及文章對應進行手語練習,學生們跟著反復練習,反而失去了手語教學的生機和活力。事實說明,不練習手語的交流能力,是永遠也打不出一句流利而地道的手語來的;另一方面,我國手語教學傳統上過分強調“書面語”,即漢語手勢,而忽視聾人習慣的“口語”,即自然手語的教學。用手語閱讀文章一直被看作是至為重要的一個方面,在各種手語考試中,從手語閱讀短句及文章評分所占的分數值上,也可以看出其在手語學習中的重要地位。過分重視漢語手勢的結果,就是許多聾人看不懂他們的手語表達。目前,許多地方電視臺上有手語翻譯員同步傳譯播放,大部分聾人也看不懂,這就是偏于學習漢語手勢的問題所在。
1.5 學生在課堂上缺乏實踐體驗
手語作為一門肢體語言,雖然有一定的肢體動作與手勢的規則,但與有聲語言相比,更具靈活性與擴展性,因此它對于實踐的需求更高,語境在手語的學習中必不可少,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加強對語境營造的重視。為達到這個目標,教師本身應該對聾人文化領域有相當程度的了解,應該進入聾人社會進行接觸體驗,多多交流溝通;還可以拍攝他們無聲的交流記錄,作為教學與研究的寶貴資料。這樣才能在聾人環境中掌握最有效的交流方式,并且把這種方式融會貫通運用到手語教學的課堂上。通過手語視頻的播放,介紹聾人生活及交流對話的語言環境,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帶領學生參與走進聾人社會親自體會,增加學生學手語的實踐機會。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手語教學真正的目的——學以致用,幫助聾人進行簡單的手語翻譯實踐訓練。然而,從我國各個特殊教育學院的手語課程情況來看,情景語境方式的教學極少出現。在主觀上,相當多的教師并不了解聾人社會的真實生活狀態,從而無法營造適合的聾人語境;在客觀上,大部分學校僅靠在課堂上學習,而學校并不提供學生外出社會實踐學習手語的機會。因此,有限的手語教材內容,根本無法讓學生達到了相對熟練的程度,更不用說是學以致用。
2.1 盡快編寫切合實際的手語教材
應對我國目前缺少了適合于高校院校的現成教材的情況,為了適應教學的需要,高校可以組織自行編寫。單獨一所高校編寫或者幾所高校聯合編寫一本能夠符合大學生特點與需求的教課書,以保障教材的科學性與適用性。教材編寫要特別注重地域自然手語的語言特點,也要以初學者的實際水平為基準,以手語課程教學大綱要求為目標,一方面注重手語學習方法和技巧,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視在教材編寫中對聾人文化知識及插圖加以講解說明,也要介紹手語詞匯的打法來源與意義。這套教材應該是一套既適合學生學,又讓教師的教學過程更容易展開的教材,其內容應該與聾人日常生活及語言習慣相吻合,能幫助教師更好地掌握手語教學內容中的重點與難點,并且達到聾人社會的日常生活實用交流場景更高的使用率。因此,筆者認為,不同的專業應該根據自己專業的特點和需求,從專業性與綜合性編寫教材。這就需要一批既有一定語言學知識,手語水平又相當好的人員及母語聾人共同編寫的。這項工程要求高、難度大,最后的審定還需要請社會聾人們組織評價征求意見才能完成。而這樣的教材一旦編寫完成,將會一部受人歡迎的高質量手語教材。
2.2 提升手語老師的專業技能
手語的教學成績與教師的職業素養緊密相關,提升教師的專業技能應該做到:
(1)對青年手語教師的專業技能培訓必須常抓不懈。從統計數據可知,手語教師的學習與技能來源大部分在手語培訓班或者聾校。手語培訓班或者聾校都不是專門的手語研究及翻譯機構,因此教師的手語水平參差不齊,很多手語打法的標準與規范不統一,手勢打法位置與動作有誤差、表達不到位等缺點都是存在的。基于這些原因,特教高校應該積極開展手語教學專業技能的培訓,主要對象的是青年手語教師。除此之外,引進國外手語研究專家,借鑒學習一些高水平的手語教學方法,定期舉行手語教學專業技能的考評活動、組織教學交流研討會,同時,讓資深老教師講授手語教學經驗也非常重要。
(2)聘請聾人擔任手語老師。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便于學生接觸到母語的教師,體驗到無聲世界無限的交流。聾人教手語不但手語表達比較流暢,而且手勢也比較準確,這將有助于糾正學生錯誤的手語打法的位置與動作變化。聾人教師教學以師生多向的、充分的課堂互動為特征,體現的是交流與合作,強調個性化學習,努力創設各種以學生為主體的語言實踐活動和手語交流氛圍,這對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培養手語看與說的能力都將產生積極的作用。同時,通過教師處于無聲世界的立場,讓學生產生對教師更多的理解與尊敬,更有利于激發學生手語學習的熱情。
2.3 研究和改進教學方法
經過多年手語推廣與教學改革實踐,手語教學方法在各個特殊教育院校得到了一定的改進,但遠沒有達到良好的標準要求。
2.3.1 考慮學生入校前的專業背景
特殊教育院校在擴招的背景下,迎來了大批來自不同專業的學生,有的讀特殊教育專業,有的讀兒童康復專業等,這些專業關系到學生將來從事各行各業相關的一些手語用詞與學習程度。為了培養他們對待手語學習的一種專業的責任感,使他們意識到學手語的重要性,鼓勵他們多學習手語,去關愛聾人,教學方法和側重點應該基于學生入校前的專業背景,這才是真正意義的因材施教,讓學生對手語的理解能夠從各種特定的角度更深一步。
2.3.2 手語老師要學會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
教師不能只做手語“表演者”,而是應該努力將被動的學生引導到主動地學習中,讓學生學會主動用手語進行場景交流及提問。教師應該更多地考慮到學生的需求,在課堂上與他們多進行交流,課前要做好手語教學活動設計,千方百計地利用實物、電教設置、肢體語言、課堂游戲、手語故事設置情景等,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手語實踐機會。讓單方面教授傳輸知識與師生互動相結合,才能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課堂氣氛更活躍,學生課下也會積極地主動找聾人朋友交流,這樣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3.3 注重手語的實踐性
任何語言的學習都不能只靠教師照本宣科、學生死記硬背,這樣教學方式并不能達到有效地溝通。讓語言在實際的環境中,得到充分地練習和鞏固才更為重要。手語比有聲語言對實踐性的要求更高,學生只有在聾人社會比較真實的環境下,才能對手語的運用細節有切身的體會。因此,教師應該在課堂上盡力營造手語學習的語境,拋卻師長的距離感,站在與學生平視的角度,積極與學生進行手語溝通,對學生的手、眼、口同步進行鍛煉,引導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手語交流。只有師生共同參與的課堂,才能讓學生從被動轉為主動,掌握更多的自主學習方法,從“要我學”變成“我會學”。在教師模擬語境的過程中,在注重學生手語交流實踐的同時,更要培養學生的手譯能力,提升手譯的速度、精準度和現場的反應能力,使更多學生在良好的學習環境中成為優秀手語翻譯員。
2.4 利用多媒體課件提高手語教學水平
積極利用信息時代的高新技術輔助教學,如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等。上文多次強調的語言環境,其實可以通過多媒體網絡技術工具得到很好的營造和展現。手語是視覺性的語言,特別適合多媒體教學的直觀性、圖像性、動態性的教學手段。它可以突破手語動作,變化、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流動的畫面、悅耳的聲音,使手語教學語境變得更加生動而有趣味,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在有聲有色的真實語言場景中學習手語,更好地提高手語表達能力。在手語課堂上,優秀的手語多媒體教學課件對教學的幫助是巨大的,能夠提高課堂的趣味性、調節課堂的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這個平臺也可以促進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提供比教材更豐富的手語相關知識。
多媒體教學具有快節奏的特點,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在網上,相關的手語教學資源非常豐富,聾人文化及聾人趣味笑話在網絡上也比教材介紹的內容廣泛得多。多媒體教學擴大了與課文相關的材料,例如學習“茶”一詞,能擴展到龍井茶、奶茶、茶杯、采茶等不同的打法,起到舉一反三的教學效果,手語打法和思維也得到拓展。多媒體電腦課件的多樣化、大容量的優點,更是在手語游戲、手語造句、情景對話等教學內容上發揮得淋漓盡致,從而更加證實了只有準確地利用好多媒體技術平臺,才能使手語教學在未來的發展中取得更滿意的成果。
大力開發手語課本以外的手語多媒體材料,既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學習,并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為手語基礎較好的學生提供進一步深化、提高其手語理論知識和技能的條件。在多媒體網絡環境下再進行手語學習,并不應該僅僅是單一的書面教材多媒體化,而應該有效地減少教材資源的重復率。筆者認為,我們應將更多的財力、物力用于開發手語課本以外的、更適合采用多媒體網絡手語學習的材料,如在線手語詞典、聾人新聞、手語教學博客、手語微信、手語故事、手語詩歌、手語情景劇等視頻。這樣可使手語學習者(包括手語翻譯專業學習者)受益,同時也為我國整體手語教學做出貢獻。
2.5 創造學生課外實踐機會
(1)利用自身的良好語言環境,相互多交流,可以與聾人結對子,交朋友,相互學習,積極參加學校的各種社團活動,有利于互動聾健的融合學習氛圍。在社會實踐中注意提高學生手語交流技巧和相關的文化背景、風俗等知識和常識,讓學生對課本內容在實踐的場景上更深層次的理解并且學以致用。
(2)學校應該多舉辦與手語相關的活動,學生應該積極參與類似的活動。例如手語歌舞比賽、手語小品大賽、手語演講大賽等,同時組建手語社團和手語交流角,讓學生有更多的手語實踐場景。學校還應該召集學生集體創造拍攝手語歌MV作品,將手語微電影上傳網絡展示分享,增添學手語的趣味性,提高藝術欣賞能力。另外,可以與市聾人協會、聾人社區、聾人學校等機構進行交流達成合作的共識。在這些機構中,學生能夠擔當志愿者或者實習生,更近距離地接觸聾人生活的真實環境。同時,也可以為社會聾人朋友做一些手語翻譯,比如在國際聾人節上協助聾人協會做一些活動任務,陪聾人朋友做會議翻譯、醫療翻譯、就業翻譯等,這樣能夠為聾人提供幫助,同時對提高學生手語水平也是一種很寶貴的實踐經驗積累。
通過扼要介紹高校手語教學的現狀、取得的成績以及存在的不足,分析了其發展趨勢并提出了在教學改革中提出幾點建議。這些回顧和分析以及提出的初步看法,僅僅是從筆者個人所從事的兩年聾人教師的手語教學過程中所接觸和感受的角度出發的,必然帶有一定的片面性,在分析高校手語教學與推廣發展趨勢上,也會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主觀因素。因此,我們希望通過廣泛討論和充分地發表意見,能夠達成共識,為高校手語教學的健康發展以及為此次教學改革的成功創造更加良好的環境。同時,我們愿意與手語研究專家及手語教師共同努力,為進一步推進和深化中國手語課程的教學改革做出我們自己的努力和貢獻。
[1]趙錫安.中國手語研究[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
[2]中國聾人協會.中國手語[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
[3]梅次開,傅逸亭.聾人手語概論[M].北京:學林出版社,1986.
[4]汪飛雪,潘一.手語教學[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5]陳梅芳.怎么提高手語教學效果[J].才智,2011(31):249.
責任編輯:李鳳英
Research on S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China's Colleges and the Suggestions
LUWei
(Department of Basic Courses,Zhejia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Special Education,Hangzhou 310023,China)
With the continually development of social humanity in China,socie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ducation for disabled people.Sign language study and sign language education attractmore and more people’s attention.In recent years,sign language courses are established in some special education colleges and 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brought to study sign language,which promotes sign language teaching practice.In view of the problems in practical teaching,this essay puts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on the reform of teachingmethods.
sign language teaching;teaching reform;teachingmethod
G762
A
1009-3907(2014)05-0689-04
2014-03-06
盧葦(1981-),男,浙江舟山人,助教,碩士,主要從事手語教育及聾人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