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群
(浙江旅游職業學院社科部,杭州 311231)
《旅游法》的倫理努力及實現路徑
石群
(浙江旅游職業學院社科部,杭州 311231)
《旅游法》甫一產生,就以旅游者權益保護為主線,并在權利義務對等原則下妥善處理了人和人、人和自然的關系。但百密一疏,《旅游法》在惠眾和公平方面存在著不足之處。旅游業的精神價值遠遠超越其物質價值,《旅游法》應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倫理目標。為此,國家應加大旅游管理體制改革的步伐,特別是導游管理體制改革和旅游資源管理體制改革。同時,必須轉變觀念,發展“社會旅游”,保障弱勢群體的旅游權利。此外,還需要其他制度配套前行,保障公民的旅游權利。
《旅游法》;倫理努力;實現路徑
歷經30年,幾易其稿,《旅游法》終于塵埃落定。作為一部綜合性立法,《旅游法》亮點頻頻,其四大立法原則中,旅游者的權益保護原則是一條主線,貫穿了整個《旅游法》。其他如旅游從業人員的權益保護、原住民的利益均沾、旅游資源的保護等無不閃爍著人性光輝。法律和倫理作為人類社會的上層建筑,兩者密不可分、相輔相成,法以倫理道德為價值基礎,倫理道德以法律為后盾和保障。《旅游法》將倫理關懷融入其立法宗旨,回應了大眾的期待,當然,要使兩者完美結合并落到實處,仍需努力。
1.1 權利義務對等原則下妥善處理了人和人、人和自然的關系
2009年,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提出“把旅游業培育成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為了規范旅游市場秩序,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旅游消費需求,“與其他各國旅游立法相比,我國旅游立法的最大亮點,體現在以人為本,將公民的福祉放在首位,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中國特色”[1]。旅游消費屬于精神消費,由于信息不對稱、異地消費和體驗性等特征,旅游者往往成為旅游活動的弱勢方。《旅游法》無論是總則還是分則都明顯傾向于旅游者權益保護。總則開宗明義地指出:國家依法保護旅游者在旅游活動中的權利。第二章詳細闡述了旅游者的如下權利:自主選擇權、知情權、請求救助保護權、請求賠償權,受尊重權、弱勢群體享受便利優惠權。其余各章也或多或少地從各個層面保全了旅游者權利。
《旅游法》強調旅游者權利的同時,也強調旅游者權利的實現離不開旅游從業人員及旅游地原住民的權益保護,離不開旅游資源保護,從而將四者的利益捆綁為一個整體,任何一個部分的缺失都將造成旅游者不能圓滿地享受旅游過程。根據權利義務對等原則,尊重并保護旅游從業人員及旅游地原住民的權益,愛護旅游資源轉化為旅游者應盡的義務。具體而言,旅游從業人員是旅游活動開展的核心人物;旅游地原住民是旅游資源的所有者,由于長期的人地聯系,他們本身及其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也成為旅游資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旅游法》規定了“旅游者在旅游活動中或者在解決糾紛時,不得損害當地居民的合法權益,不得干擾他人的旅游活動,不得損害旅游經營者和旅游從業人員的合法權益。”旅游資源是旅游活動得以開展的保障,《旅游法》通過確定各市場主體和各監管部門的責任,對旅游資源實施了整體性保護,“對自然資源和文物等人文資源進行旅游利用,必須維護資源的區域整體性、文化代表性和地域特殊性。”
1.2 《旅游法》在惠眾和公平方面的不足之處
首先,作為一部綜合立法,《旅游法》要平衡九個類別行業的利益關系實屬不易,但百密一疏,整部法律條文都沒有提及旅游權利。之前,向社會民眾公開征求意見的《(旅游法)草案》中第三條明確提到了公民旅游權利,即“公民有依法在境內自由旅游和出境旅游的權利。國家依法保護公民的旅游權利并創造條件逐步滿足其旅游需求。”受到了學界的一致好評,認為自由旅游的權利、平等享用旅游資源的權利“明確了某些憲法性的公民權利,意義頗大。”[2]《旅游法》正式頒布后,只提旅游者權利,不提旅游權利,是遺漏還是另有考慮,讓人費解。其實這兩者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別,關鍵是主體所指不同,旅游者權利是針對旅游者而言,即旅游權利得以實現的這部分人。旅游權利的主體,廣義指所有人,狹義指旅游者。《旅游法》關注了旅游者權利,而忽略了人人享有旅游權利,忽略了旅游公平。Raoul V.Bianchi&Marcus L.Stephenson指出“主張旅游已成為極其重要的當代公民權的組成部分,正伴隨著全球化旅游業的持續發展而產生。”[3]《馬尼拉宣言》明確地強調:“旅游也是人類社會的基本需要之一。旅游應是人人享有的權利。”故有學者建言:把旅游福利作為一種重要民生福利,把旅游福利納入公共福利政策范疇[4]。希望《旅游法》為旅游福利的實施保駕護航,可惜《旅游法》目前能做到的比較有限。
正如人們有工作的權利一樣,每個人的基本權利自然也包括在居住國和海外享有休息、娛樂和帶薪假期的權利,利用他們度假的權利,自由地進行教育和娛樂旅行的權利,以及享受旅游帶來的好處的權利。——《旅游權利法案和旅游者守則》(1985年)我們追求的旅游公平不是什么抽象的道德觀念,而是與人的發展(權利)狀態相關聯的一種考察社會制度的維度。旅游公平的首要目標是讓人人有機會參與旅游。雖然可以說公平正義一直是人類普遍追求的關于人際關系和社會秩序的合理狀態,是應得與所得的合理關系的一種期盼,是個人的權利和義務的合理配置,但“權利決不能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以及由經濟結構制約的社會的文化發展。”[5]據統計,2012年我國旅游業總收入2.57萬億元,國內旅游約29億人次,出境旅游超過8000萬人次。世界旅游組織關于“國內旅游”,只計算在旅游住宿設施中過夜的游客,不計算一日游游客。而我國的旅游統計標準則將一日游游客涵蓋在內,既不科學也不合理。按以往全國“黃金周”期間的統計數據,過夜游客與一日游游客之比約為1∶5。照此計算,2012年過夜游客約為5.8億人次,國民出游率不到50%,“大眾旅游”遠不是“全民旅游”。
針對特殊群體、弱勢群體旅游權被變相剝奪的旅游歧視問題,瑞恩(Ryan)認為社會旅游是社會公正在旅游領域的實踐[6]。《馬尼拉宣言》也特別強調,要建立“社會化”的旅游機制,為那些低收入者實現旅游的夢想——“社會化旅游是每個社會為那些最沒有機會行使其休息權利的公民所設立的目標”。
其次,強調了旅游者權利的法律屬性,而忽略了道德屬性,其公平訴求難以落實。
“權利不僅可以大概勾畫出道德權利和法律權利兩個基本類型,……同時也表明了權利既具有法律屬性,也具有道德屬性。”[7]旅游者權利兼具法律屬性和道德屬性。《旅游法》關注了旅游者權利的法律屬性,而忽略了其道德屬性。旅游者的自主選擇權、知情權、請求救助保護權、請求賠償權均屬于法律權利。受尊重權、弱勢群體享受便利優惠權則屬于道德權利,其中弱勢群體在旅游活動中依照法律、法規和有關規定享受便利和優惠,顯得含糊其辭、蒼白無力。“一個秩序適當的社會不是人們欲望滿足的障礙,而是人之完善所必須的條件。然而如果社會的秩序不當,就可能阻礙人的完善。”[8]96因此,國家應首先承擔義務,規定特殊群體以何種形式享受何種便利和優惠。其次要鼓勵旅游經營者承擔相應義務,并給予相應獎勵措施,保證旅游公益能持續下去,讓弱勢群體可以永享優惠和便利,而不是時斷時續地“做秀”。
反觀各國《旅游法》,一些具有先見之明的國家對公民平等享有旅游權利都做了明確規定。日本《旅游法》的立法宗旨是讓公民健康地享受文化生活。美國則認為旅游、娛樂對個人和整個社會大有裨益。美國制訂《旅游法》的目的之一是使美國和外國居民普遍享有在美國旅游和娛樂的機會和益處,并保證子孫后代同樣享受旅游資源。俄羅斯則把保障公民的休息權、活動自由權和其他在旅行時發生的權利、保護自然環境作為國家調整旅游業務的目的。墨西哥《旅游法》專章講述國家旅游部通過哪些具體途徑保證社會各階層的“社會旅游”得以實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些理論和實踐都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
“不論旅游業的經濟效益多么現實、重要,都不會也不可能是各國做出鼓勵發展旅游業之決策的唯一標準。”——《馬尼拉宣言》。在旅游實踐中,旅游業的精神價值遠遠超越其物質價值,如人的全面實現、在對人的尊嚴與身份予以尊重的精神下的人的解放等。這些觀念我們可以從恩格斯以下的論述中得到確認:“一個新的社會制度是可能實現的,在這個制度下……通過有計劃地利用和進一步發展一切社會成員的現有的巨大生產力,在人人都必須勞動的條件下,人人也都將同等地、愈益豐富地得到生活資料、享受資料、發展和表現一切體力和智力所需的資料。”[9]很顯然,這里的“享受資料”是一個含義廣泛的范疇,隨著人類社會的星轉斗移,它的內容也相應變化。現階段,旅游就是促進人的體力和智力發展的一種“享受資料”。作為規范旅游市場、服務人民群眾、引領旅游業更好更快發展的《旅游法》,在其制訂及實施過程中理應貫穿這條價值主線,讓“人的全面發展”成為《旅游法》倫理努力的目標。
首先,旅游是促使人全面而自由發展的基本途徑之一。通過考察資本主義社會,馬克思指出“由于勞動的非人化,工人從自己生產的產品中,從其他人中和從他們自身中被異化出來。”[8]98他渴望的未來社會是避免異化的社會,每個人都能自由而全面地發展。在未來社會中,因為體力和智力的全面發展,加上社會調控著整個社會生產,人們可以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職業,“早晨當農民,晚上是批判家”將不再是夢想。旅游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現階段由于生產力水平的局限而不能實現這一理想的缺憾。旅游讓人自由遷徙,讓人暫時拋開職場壓力和日常生活的瑣碎束縛,轉換身份,體驗“他者”的生活經歷。“現代旅游業在人類歷史上是一種跨文化的最大的、和平的人口移動。”[10]243所以,格雷伯恩稱旅游是“神圣的旅程”,“旅游是一種最好的生活,因為它有一種神圣的意義,使人激動,使人更新,使人自我完善。”[10]25旅游在爭取自由時間,實現人類自身價值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這和人類社會克服外化勞動,達到“自然王國”的追求不謀而合[11]。
其次,旅游是我們聯系、認識自然界——人的“無機身體”的手段之一。馬克思指出:在實踐上,人的普遍性正是表現為這樣的普遍性,它把整個自然界——首先作為人的直接的生活資料,其次作為人的生命活動的對象(材料)和工具——變成人的無機的身體。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12]56。“人的全面發展”也是人的肉體和無機的身體(自然界)的直接統一,就是“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就是說,作為一個總體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12]85旅游產生之前,我們通過勞動和自己的“無機身體”進行著物質交換。但資本主義制度造成的異化勞動決定了我們征服自然的能力越強,我們失去的越多,自然界和人走向異化。所以馬克思說:對于通過勞動而占有自然界的工人來說,占有表現為異化,自主活動表現為替他人活動和表現為他人的活動,生命的活躍表現為生命的犧牲,對象的生產表現為對象的喪失,轉歸異己力量、異己的人所有[12]64。隨著工人爭取自由時間的勝利,現代旅游應運而生。就旅游和自然界的關系而言,人類的旅游活動向來以自然界的山川河流及鳥獸萬物為消費對象,在欣賞自然、親近自然的活動中,人類找到了認識自己“無機身體”——自然界的最佳手段。旅游活動中,人和自然的關系由主體對客體的征服轉化為主、客體的和諧相處,完全不同于以往帶有暴力性質的占有。
(1)國家應加大旅游管理體制改革的步伐,特別是導游管理體制改革和旅游資源管理體制改革。
第一,通過導游管理體制改革,處理好旅游從業人員和游客之間的關系,真正落實旅游者權利保護。旅游從業人員特別是導游強迫旅游者購物、索取小費、擅自增加自費項目等,造成游客和導游關系空前緊張,嚴重擾亂了旅游市場秩序。其次,導游的職業前景黯淡,很多人只是將其作為一塊職業“跳板”。我國職稱序列中根本沒有導游,導游的技術級別不能在收入、福利待遇等方面得到體現,很多導游不愿在職稱評定上花力氣,以致導游隊伍高、中、低職稱分布極不合理。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提出了導游職業自由化的體制建設目標。根據1999年國務院頒布實施的《導游人員管理條例》,把導游分為兩種,一種是專職導游,掛靠旅行社并簽訂勞動合同,有底薪和社會保障;另一種是社會導游,掛靠導游服務公司,和導游服務公司是一種松散的關系,導服公司收取一定的掛靠費。目前,導游服務公司多是地方旅游部門設立的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導游管理體制改革首先要改變導游服務公司的性質,地方旅游部門或退出,成立導游事務所等社會團體性質的法人,負責社會導游的崗位評聘、監督考核、社會保障、業務推介等;或政企分開,實現導游服務公司人員和財務關系與旅游行政管理部門脫鉤,成為獨立的企業法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和社會導游形成緊密的利益聯系,更好地服務社會導游,保障其權益。只有導游的個人權益有了保障,才能為游客提供優質的服務,促進旅游者的權利保護。
第二,實施旅游資源一體化管理,讓公民平等享用旅游資源,促進公共旅游資源回歸其公益性。我國的旅游資源多數屬于國有資產,歸全民所有,公民作為產權主體在法理上擁有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可以免費享受國家旅游資源,對利用公共資源建設的游覽場所更是如此。事與愿違,我國旅游資源的多頭管理、區域分割、利益主體多元化等,造成國內景區門票價格奇高,老百姓根本無法享用。因此必須實施旅游資源一體化管理,區分福利性和非福利性旅游產品,讓百姓各得其所,從而化解百姓旺盛的旅游需求與門票價格居高不下之間的矛盾。所謂旅游資源一體化管理即在保障旅游資源客觀整體性的前提條件下,為提高旅游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和旅游產業的轉型升級而進行的體制機制創新。各地在探索旅游資源一體化管理的過程中,積累了不少成功的經驗,主要方式有:機構一體化、區域一體化、經營一體化、領導一體化、產業一體化、協作一體化[13]。各國的國家公園管理模式也為我們的探索提供了很多成功經驗。如美國國家公園采取中央集權的管理體制,全國的國家公園統一歸國家公園管理局管理,其公益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黃石國家公園每人12美元,只相當于公民月工資的兩百分之一,16歲以下免費。
我國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已初露端倪,主要通過轉變政府職能、簡政放權來避免權力部門化、部門利益化,重點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政府和社會、中央和地方的關系。這為旅游資源管理體制改革提供了契機,各地可根據具體情況,整合區域旅游資源,創新旅游管理體制,實現旅游資源一體化管理,盡快降低福利性景區門票價格,讓公民平等享用旅游資源。
2011年4月亞太旅游協會在其成立60周年大會上提出了“善行旅游”,該項目的核心就是強調多元化旅游資源對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價值,強調遺產的真實性作為遺產旅游的核心吸引力并通過旅游促進旅行者的人生發展、旅游點社區發展以及旅游從業人員的素質提高[14]。“善行旅游”提倡的“內有向善之心,外有向善之行”新旅游價值觀向我們傳遞著一個重要信息:旅游資源屬于全人類,人人得以享有。但前提是我們搞旅游的,不能走老路,靠門票經濟賺錢,要在提升旅游綜合經濟效益上下功夫。唯有此,才能讓景區門票更親民。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司司長王威表示,將來一定會逐步降低門票價格或者實行低票價制,給了百姓一個值得期盼的承諾。
(2)轉變觀念,發展“社會旅游”,保障弱勢群體的旅游權利。旅游的市場化正主宰著人們的思想,不論是學界還是業界都把對旅游現象的分析限制在它的“市場化“屬性和獲得經濟利益以及旅游產業的需要方面,而忽略了旅游的其他重要作用。旅游不僅僅是一項產業,有些國家已經致力于“社會旅游”,把實現公民和社會旅游權利作為國家的義務。俄羅斯、墨西哥的“旅游法”都涉及了“社會旅游”,并將其視為國家支持和發展旅游業的方向。墨西哥“旅游法”專章講述“社會旅游”,為了在人數眾多的階層中促進“社會旅游”,旅游部承擔了規劃、宣傳、信貸優惠、儲蓄計劃、活動交流贊助等工作[15]。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比美國落后四、五十年,2020年的中國相當于美國的20世紀70年代,在上世紀70年代,美國57%的低收入家庭會參與年均80天的戶外游憩[16]。2020年中國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通過各方努力,也應該達到這個水平。社會主義社會公正是以權利和義務對等為核心的涉及政治、經濟、法律、文化等諸多領域內的公平為一體的總體性公平,其中經濟領域內的公正是實現整個社會公正的前提和基礎,權利和義務對等是社會公正的核心內容[17]。只有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國家才能不斷實現“社會旅游”,才能在更大程度上保障各階層的“旅游權利”。
當然,保障弱勢群體的旅游權利除了國家政策、法律制度護航,還需要旅游設施、服務技能、信息溝通的完善等。如建立無障礙通道,保證旅游設施的可進入性;加強對旅游從業人員服務弱勢群體的專業技能、職業道德培訓;設立更廣泛的渠道,把旅游信息更便捷、更豐富地傳達給弱勢群體等。
(3)需要其他制度配套前行,保障公民的旅游權利。旅游權利的實現必須具備兩大條件:時間和金錢。旅游所需要的正常工作日和帶薪休假是世界工人運動的產物。“除了這種純粹身體的界限之外,工作日的延長還碰到道德界限。工人必須有時間滿足精神需要和社會需要,這些需要的范圍和數量由一般的文化狀況決定。……”[18]196“正常工作日的規定,是幾個世紀以來資本家和工人之間斗爭的結果。”[18]198
我國公民除了享受雙休日及節假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四十五條還專門規定,“國家實行帶薪年休假制度。勞動者連續工作一年以上的,享受帶薪年休假。”節假日及帶薪休假制度保障了公民享受自由時間,馬克思曾高度評價自由時間,“整個人類的發展,就其超出對人的自然存在直接需要的發展來說,無非是對這種自由時間的運用,并且整個人類發展的前提就是把這種自由時間的運用作為必要的基礎。”[19]但現狀不容樂觀,2013年7月30日,浙江省社科院調研中心發布了各職業群體社會權利保障狀況調查情況。這次調查,抽樣調查了省內年滿18周歲以上的城鄉居民1300人,包括公務員、民營企業主、工人、農民工等多個職業群體。結果表明僅六成被訪者享受到八小時工作制。工作時間都被無限延長,更遑論什么帶薪休假了。
但我們應看到:中國人口紅利正逐漸消失,勞動力市場將由買方市場轉為賣方市場,企業面臨著“用工荒”,在帶薪休假“淪陷”的重災區如民營企業、“三資”企業等,必然會通過改善工作條件、提高福利保障水平來留住勞動者。而勞動者因害怕被辭退而不敢休假的現狀將失去存在的理由。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的《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年)》指出,到2020年,職工帶薪年休假制度基本得到落實。屆時,旅游休閑理念將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公民旅游權利的實現將不再是一個夢想。
立法進程和立法宗旨的進步,總是離不了人類社會的實踐需求。景區免費、旅游消費券、桐廬愛心旅游聯盟、“我帶爸媽游杭州”、景區門票降價、新疆吐魯番率先實行導游底薪制等雖是點點星火,但終將推動我國《旅游法》不斷完善,在傳遞“善行旅游”正能量方面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1]韓玉靈.關注公民福祉、促進旅游業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J].旅游學刊,2012,27(12):6-7.
[2]侯作前.權利本位、國家義務與《旅游法(草案)》[J].旅游學刊,2012,27(11):3-5.
[3]Raoul V Bianchi,Marcus L.Stephenson.Deciphering tourism and citizenship in a globalized world[J].Tourism Management. 2013,39(12):10-20.
[4]劉鋒.讓公眾享有更多的旅游福利[J].旅游學刊,2012,27 (12):7-8.
[5]馬俊峰.馬克思主義公正觀的基本向度及方法論原則[J].中國社會科學.2010(6):44-57.
[6]Ryan C.Equity,management,power sharing and sustainability:Issues of the New Tourism[J].Tourism Management,2002,23(1):17-26.
[7]莊曉平,朱竑.權利視角下的旅游權利主體探究:兼與國內若干學者商榷[J].旅游學刊,2013,28(5):116-122.
[8]凱利·克拉克,安妮·包騰格.倫理觀的故事[M].陳星宇,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0.
[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0.
[10]瓦倫·L·史密斯,東道主與游客:旅游人類學研究[M].張曉萍,等譯.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7.
[11]石群.我國旅游門票高位運轉的倫理透視[J].人大復印·旅游管理,2011(6):83-86.
[12]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3]鄭維榮.旅游資源一體化管理的認識與探索[N].北京:中國旅游報,2011-09-02(12).
[14]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善行旅游”項目在海南呀諾達雨林文化旅游區全面啟動[N].北京:中國旅游報,2011-12-07 (20).
[15]楊富斌,王天星.西方國家旅游法律法規匯編[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333-334.
[16]吳必虎.旅游研究與旅游發展[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2.
[17]李健.論社會公正與社會發展[J].倫理學研究,2005(4):8-12.
[1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16.
責任編輯:沈宏梅
Ethical Efforts of Travelling Law and the Realization Way
SHI Qun
(Social Science Department,Zhejiang Tourism College,Hangzhou 311231,China)
As soon as the production of Travelling Law,the protection of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ourists is taken as the main line,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are solved under the principles equal rights and obligations.However,there are shortcomings in public benefit and fair in Travelling Law.The spiritual value of tourism industry goes far beyond its material value,which requires Travelling Law to take“all-round development”as the ethical goal.Therefore,our country should increase the pace of tourism management reform,especially the reform of tour management and tourism resources management system.Also,we must change our attitudes and develop“social tourism”to protect the rights of vulnerable tourists,in addition,we should perfect other related system and safeguard citizens'traveling right.
Travelling Law;ethical effort;realization way
D90
A
1009-3907(2014)07-0961-05
2013-12-31
石群(1970-),女,安徽寧國人,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旅游倫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