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勝強,周曉敏
(1.四川師范大學 政治教育學院,成都 610068;2.西南交通大學政治學院,成都 610031)
人的實踐活動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受思維方式、思維方法的影響。鄧小平之所以能取得偉大的成績,正是在于他不同于常人的思維方式——批判的、革命的、辯證的、突破陳規的批判性思維方法。鄧小平理論中顯現出來的批判性思維,在鄧小平理論的形成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沒有鄧小平的批判性思維,就沒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鄧小平理論,就沒有鄧小平理論的形成和發展。
一般認為,批判性思維是發展和完善人們的世界觀并把它高質量地應用在生活的各個方面的思維能力。“批判性思維是一種獨特的認知技能,是一種反思的能力。擁有批判性思維的人,不會盲從附和或盲目相信權威,他們對新事物抱有懷疑、求真的態度。他們懂得發現和分析問題。他們更能做出理性的批判和選擇,并能得出經得起考驗的結論。”[1]4批判性思維既包含科學思維,又包含道德思維;既包含邏輯思維,又包含辯證思維,是對多種思維方法和思維方式的綜合運用。
批判性思維不訴諸感情,不意氣用事,它把分析的利刃深入到理性的層次,而不是滯留在感性的層面。批判性思維者善于發現事物的本質,而不只停留在事物表面的觀察上。批判性思維者能從許多紛繁復雜的現象中撇開事物的表面現象和個別屬性,揭示出事物的本質特征,這使他能對事物保持理智的懷疑和審慎的反思態度,從而產生新的認識,并善于把握最佳時機,對事物做出迅速的判斷。
具有批判性思維的人通常會反省自己的思想觀點并校驗其運用所產生的結果;會對自己的意見和堅持的理由做出客觀評價,反省自己的動機、價值、態度和利益,以確定已盡力避免了偏見,做到了公正、透徹、客觀、尊崇真理和合理性;會自我審查,自揭錯誤和不足。一個真正的批判性思維者不僅能質疑他人的思想,也能質疑自己的思想。
具有批判性思維的人通常會一分為二地看問題。注重從事物內在矛盾的運動、變化及各個方面的相互聯系中進行考察,以從本質上系統地、完整地認識對象。辯證思維是以變化發展的視角認識事物的思維方式。世間萬物之間是互相聯系、互相影響的,辨證思維正是以世間萬物之間的客觀聯系為基礎而進行的對世界進一步的認識和感知,并在思考的過程中感受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而得到某種結論的一種思維。因此,批判性思維者通常以動態發展的眼光來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處理問題。
開放思維反對封閉式的思維模式,它是從歷史和世界的總體聯系上,用系統的觀點來認識事物之間的聯系,從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得出相應結論。一種思想理論如果是封閉性的,它的發展就會停止,就會因脫離實際而陷入僵化。因此,批判性思維者在思考問題時顧及整體狀況,對事物的解釋顧及周圍的情境,思路開闊,在遇到障礙時會努力尋找其他可選擇的解決方案,保持開放的思維空間,認真考慮他人的意見。
批判性思維是一種不同于教條主義的創新性思維,批判性思維的理念向某些傳統的見解提出了挑戰。既然有批判,肯定就有創新。按常規進行思想和活動的人,缺乏創新,這對日常生活是有害的。批判性思維者能夠通過頭腦中的思想材料凝煉出自己獨立的思想而不是囿于原有的材料堆積。因此,批判性思維重視個體的自我創造。如果不重視主體的自我創造,必將陷入教條主義的泥潭中,被教條緊緊捆住自己的腦筋。批判性思維需要人們從教條主義中走出來,不盲從,不迷信,不人云亦云,而是立足實踐,立足現實,大膽探索、創新,在實踐中不斷創造新的思想、新的方法和新的道路。
“每個原理都有其出現的世紀。”[2]“每一時代的理論思維,從而我們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不同的時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內容。”[3]284這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經典論斷。思維方式是特定的歷史文化的產物。每一社會個體,都有其特殊的生活環境、時代背景和實踐經歷,使其思維方式表現出強烈的個性色彩。與任何一個偉大的思想體系的產生一樣,鄧小平批判性思維的生成也有著自己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也反映著時代精神的精華。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世界形勢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戰后形成的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大陣營長期競爭共處,國際競爭的重點由軍事轉向科技經濟領域,維護世界和平謀求經濟發展成為世界的主潮流。在這種歷史條件下,存在著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世界范圍內的眾多矛盾,都是圍繞著和平與發展這個主題展開的。與此同時,科學技術在20世紀以驚人的發展速度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對一個國家的經濟政治地位的提升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鄧小平以極其敏銳的眼光看到了世界的主題和現代科技發展的重大變化。1985年,鄧小平在科學分析紛繁復雜的國際形勢后,提出了“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兩大主題的著名論斷。他說:“現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展問題。和平問題是東西問題,發展問題是南北問題。概括起來,就是東西南北四個字。南北問題是核心問題。”[4]105這一論斷充分肯定了戰后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對于推動中國發展和全世界進步的意義,使中國抓住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1988年,鄧小平又在總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特別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世界經濟發展的新趨勢的基礎上,看到了現代科學技術在國家經濟發展中的重大作用。在19世紀初馬克思提出的“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基礎上,他提出了超越傳統馬克思主義的新觀點——“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揭示了科學技術對當代生產力和社會經濟發展第一位的變革作用。這一論段使人們超越了對傳統生產力要素的認識,充分考慮到現代科技在提升國家綜合國力中的首要地位。
對世界歷史主題變化的深刻把握和準確判斷,對當代世界經濟、現代科學技術的深刻認識,既是鄧小平批判性思維方式形成的生長點,也是鄧小平批判性思維得以形成的時代依據。因而,鄧小平批判性思維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鄧小平善于從中國歷史事件中總結出經典的結論。他從清朝末年中國所經歷的磨難中得出結論:“現在任何國家要發達起來,閉關自守都不可能。我們吃過這個苦頭,我們的老祖宗吃過這個苦頭。……長期閉關自守,把中國搞得貧窮落后,愚昧無知。”[4]90因此,國家要強大,必須要發展,必須要和外面的世界相聯系,必須把生產力發展起來。對中國國情的清醒認識,為鄧小平以后的“發展才是硬道理”的理論、改革開放的理論、有關生產力的理論等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明顯特點是底子薄,基礎差,生產力低下,商品經濟不發達,科學文化落后,這就決定了我國社會的發展具有其獨特性[5]。在毛澤東時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對中國怎么走社會主義道路也曾進行探索,成就突出,但教訓也極為深刻和慘痛。特別是文化大革命帶來的巨大傷痛,讓中國人民感到迷茫:中國的國情到底怎樣?中國社會到底處在哪樣的社會發展階段?社會發展的目標、動力、戰略到底應當怎樣認定?傳統的理論已不能給出現成的答案,人民群眾以及社會實踐迫切需要有新的理論對這一系列新情況、新矛盾、新問題給出正確的解釋和回答。在這種特殊的歷史背景下,鄧小平批判性思維應運而生。隨之而來的就是這種思維迅速催生了鄧小平理論并很好地起到了指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作用。
鄧小平批判性思維的產生既是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歷史經驗進行科學總結的結果,也是在總結和借鑒世界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的歷史經驗基礎上產生的[6]。
誠如前文所言,“文化大革命”使中國政濟、經濟的發展停滯不前,社會秩序混亂,人們生活動蕩不安。正是在這樣困難和復雜的背景下,鄧小平開始進行苦苦的思索。1986年9月2日,鄧小平面對來采訪的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記者邁克·華萊士談到“文化大革命”時說:“那件事,看起來是壞事,但歸根到底也是好事,促使人們思考,促使人們認識我們的弊端在哪里。毛主席經常講壞事轉化為好事。善于總結‘文化大革命’的經驗,提出一些改革措施,從政治上、經濟上改變我們的面貌,這樣壞事就變成了好事。為什么我們能在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提出了現行的一系列政策,就是總結了‘文化大革命’的經驗和教訓。”[4]172就像馬克思、恩格斯說的那樣:“偉大的階級,正如偉大的民族一樣,無論從哪方面學習都不如從自己所犯錯誤的后果中學習來得快。”[3]432所以,可以說正視并糾正毛澤東同志晚年所犯的嚴重錯誤,是鄧小平批判性思維形成的重要契機[7]。
另外,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會主義國家在建設過程中出現的曲折和困難以及蘇共垮臺、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的悲劇,也為鄧小平批判性思維的形成提供了反面經驗。這些事實使得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問題突顯出來,社會主義中國責無旁貸地肩負起繼續高舉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的歷史使命。為了完成這一歷史使命,使社會主義旗幟在中國不倒,中國就有責任思考和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基本問題。這些問題都引起了鄧小平對中國命運的新的批判性思考。正是適應我國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客觀需要、順應人民群眾迫切的理論需要,鄧小平批判性思維也就應運而生。
鄧小平堪稱當代中國批判性思維者的光輝典范,他的理論開拓了馬克思主義新境界,處處滲透著批判性思維的精神氣質,處處閃耀著批判性思維的理性光輝。
鄧小平批判性思維的實踐的偉大成果就是鄧小平理論。鄧小平理論中凸顯出來的批判性思維,不僅成為鄧小平理論的一個顯著特征,而且在鄧小平理論的構建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批判性思維在鄧小平理論中的實踐主要體現在以下6個方面。
鄧小平不囿于前人的觀點、結論,主張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總結多年來離開生產力抽象地談論社會主義的歷史教訓,經過深邃的思考,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他創造性地對社會主義本質進行了新的概括,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4]373而此前,所有對社會主義的認識都是從其特征來描述或界定的。鄧小平從其本質角度來表述社會主義,是質的飛躍,是嶄新的高度。他澄清了在這個問題上的“不清醒”、“不清楚”的認識,使我們清醒地認識到,社會主義特征和社會主義本質,不是同一的概念,它們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對社會主義本質的科學論斷,充分體現了鄧小平的思維的解放性和創造性:既突破了把計劃經濟當作社會主義本質特征的傳統觀念,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時代的要求,廓清了不合乎時代進步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模糊觀念;又擺脫了長期以來拘泥于具體模式而忽略社會主義本質的錯誤傾向,深化了對科學社會主義的認識[8],從而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推向了新境界,實現了新的飛躍。
1987年,在會見原捷克斯洛伐克總理什特勞加爾時,鄧小平說:“現在雖說我們也在搞社會主義,但事實上不夠格。只有到了下世紀中葉,達到了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才能說真的搞了社會主義,才能理直氣壯地說社會主義優于資本主義。”[4]225此話有兩層意思:其一,我們是在搞社會主義,不容置疑;其二,我們的社會主義還“不夠格”。“不夠格”在哪里呢?在于生產力落后,在于我們尚處在初級階段。這一個“肯定”,一個“否定”,充分體現了鄧小平批判性思維的辯證性。
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鄧小平和我們黨對當代中國基本國情的科學判斷。我們講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建設社會主義,最大的“實際”就是中國的基本國情,因此必須對我國的基本國情有一個科學的全面的認識。科學社會主義原理告訴我們,社會主義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經階段,一切民族、一切國家都將走向社會主義。但是,由于各個國家的具體條件不同,社會主義在各國實現的具體道路不同,所要經歷各個階段也不可能完全一樣,在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究竟要經歷哪些階段?我國當前處在社會主義發展的什么階段?過去我們對這些問題認識很模糊,直到鄧小平運用批判性思維,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才使我們真正認識了國情。
社會主義經濟是商品經濟還是產品經濟,是計劃經濟還是市場經濟,這是近幾十年來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爭論不休的一個問題。對這個問題的正確認識和解決,不僅關系到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發展,而且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成敗。從莫爾至馬克思到列寧以及毛澤東,他們都認為社會主義不能有市場,社會主義是排斥市場的,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之間存在著根本矛盾。鄧小平之前的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雖然認為商品經濟對社會發展有一定作用,但都把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制度相聯系,把計劃經濟和社會主義制度相聯系。
鄧小平以無產階級革命家、思想家的巨大政治勇氣和開拓新境界的偉大氣魄,依據中國社會主義實踐和時代特征,實事求是,大膽地否定了只能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傳統的思想,指出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之間不存在根本矛盾,計劃和市場只是經濟手段,是配置社會資源的方法,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不具有社會制度的屬性[9]。他史無前例地把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結合起來,指出:市場經濟,資本主義國家可以用,社會主義國家也可以用。由此,他創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這給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人們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帶來了深刻的變化。這是他的思想的解放性與批判性的又一體現。
中國的國情與別的國家不同,社會主義建設沒有現成可行的、有效的模式,我們只能自己探索。在探索中,正是基于要打破對社會主義建設模式單一化和機械化的理解的傳統思想觀念,要對中國發展中所具有的矛盾的特殊性與復雜性有清醒的認識,鄧小平從批判性思維的客觀性原則出發,提出了“現在搞建設,也要適合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中國只能搞中國的社會主義”、“中國搞社會主義要強調有中國特色”、“中國有中國的模式”,我們要建設的是具有中國自己特色的社會主義等論斷。在發展觀念和模式上實現了由過去片面強調普遍性向更加注重中國建設與發展模式“特殊性”的轉變,真正做到一切“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即:一方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走社會主義道路;另一方面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不照抄、照搬別國經驗、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國特色的道路。
當今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對外開放已是世界的潮流。在鄧小平看來,改革和開放是現代化進程中的“雙生子”。改革和開放是一致的,兩者不可分割;開放本身就是一項大改革,改革推動進一步開放。沒有對外開放,談不上改革。從閉關自守到對外開放,從封閉型經濟走向開放型經濟,是經濟戰略的重大轉變,它本身就是一項大改革。鄧小平曾明確指出:“對外開放具有重要意義,任何一個國家要發展,孤立起來,閉關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強國際交往,不引進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先進科學技術和資金,是不可能的。”[4]117清朝閉關自守三百年,中國與世界脫節,導致了后來的屈辱;“文化大革命”以階級斗爭為綱,使我們失去了較早進入現代化的機會。鄧小平正是以他批判性思維的眼光和敏銳的洞察力,科學總結國家的歷史、黨的建設和國家政權建設的經驗教訓,使我們撥開了思想的迷霧,進行了改革開放,開始了富國強國的征程。
實現祖國統一,是中國人民長久以來的愿望。歷史的實踐告訴人們,任何一種社會存在方式的變化,都不可避免地要引起社會的震蕩和波折。長期以來,我們在針對香港、澳門、臺灣問題上,都是倡導最好能采用和平的方式求得祖國統一。但是統一以后其原有的社會制度需不需要改變?在這個問題上,鄧小平在毛澤東、周恩來關于爭取和平解放臺灣思想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科學構想,為解決香港、澳門、臺灣問題找到了一個最佳的方案。
“一國兩制”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統一問題而提出的,是鄧小平的理論創造。該理論也解決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統一問題。這種解決是如此之徹底,以至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制度可以同時并存于一個國家,最終,這個理論上升為一種嶄新的國家學說,一種史無前例的國家學說。這是鄧小平批判性思維既生動又精彩的杰作。
香港、澳門問題的成功解決,給國際上許多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很有益的思考和啟迪。所以,“一國兩制”的構想已經越出了祖國統一這個范疇,而具有國際意義,在國際上引起積極的反響。“一國兩制”是鄧小平的政治設計,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是一個有想象力和反映實事求是精神的科學構想,充分體現了原則的堅定性和策略的靈活性的辯證統一。“一國兩制”的意義不僅在于它的構想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是個偉大創舉,而且更在于它提出解決涉及國際爭端問題的這一新構想,是立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高瞻遠矚向前看,反映了歷史的客觀必然性。它既體現了鄧小平批判性思維的客觀性,又體現了鄧小平批判性思維的預見性和創新性。
另外,鄧小平的批判性思維還體現在對世界主題“和平與發展”的判斷、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認識、“發展才是硬道理”等思想上。這些思想,無不體現了他獨特的批判性思維方式與超凡的批判性思維能力。這些思想,給了我們一種全新的社會主義觀念,使社會主義從內容到形式、從理論到實踐都改變了它的存在形式,從而給社會主義注入了生機和活力,改變了社會主義的歷史命運。
[1]理查德·保羅,琳達·埃爾德:思考的力量——批判性思考成就卓越人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隋從容.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發展的條件[J].求實,2008(5).
[6]申麗云.論鄧小平理論形成的國際背景[J].邵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4).
[7]丁云.鄧小平改革開放理論中的歷史意識辨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
[8]朱哲.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04.
[9]王萬民.論鄧小平對社會主義認識的飛躍[J].毛澤東思想研究,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