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帥
(中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武漢 430074)
第二次柏林危機初期英國對蘇談判政策的形成
滕帥
(中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武漢 430074)
第二次柏林危機初期,英國提出了與蘇聯進行談判來緩和危機的政策,主張把柏林問題的解決與德國問題、歐洲安全問題相掛鉤的建議作為盟國與蘇聯進行談判的議題。英國反對美國和西德的強硬態度,成功地把對蘇談判的建議納入到盟國對蘇照會的內容中;英國還反對美國使用有限武力的方案,主張通過談判來改變蘇聯移交柏林管理權的行動。英國的對蘇談判政策不僅構成了盟國對蘇政策的基本依據,還直接推動了盟國與蘇聯談判的實際展開。
第二次柏林危機;談判;麥克米倫政府;冷戰
第二次柏林危機期間,西方盟國對蘇政策的形成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內部博弈的過程,雖然美國一直起主導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他盟國政策和意見的制約和影響。其中,英國作為柏林三大占領國之一,對盟國政策的形成和危機的解決都有十分重要的影響。本文擬以危機初期盟國對蘇外交行動的應對為背景,以英國對蘇談判政策的提出和英國對美國的政策協調與勸說為主要內容,力求展現英國在盟國對蘇談判政策的形成過程中所起到的實際作用。
1958年11月10日,赫魯曉夫關于柏林局勢“正?;钡难菡f拉開了第二次柏林危機的序幕。他提出,為了使柏林局勢正?;?,蘇聯將向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移交管理柏林的權力,在此之后,如果西方要維持與西柏林之間空中和地面的交通,就必須與東德達成協議。①U.S.Department of State ed.Documents on Germany 1944-1985.Washington D.C.,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85.p542-546.11月27日,蘇聯又向美、英、法三國遞交了內容相同的最后通牒式的照會。照會宣稱,蘇聯準備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談判移交柏林管理權的問題,建議三國在6個月內結束對西柏林的占領并將其設為一個非軍事化的自由城市,由聯合國監督。屆時,蘇聯將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單獨簽訂條約移交權力[1]180-196。
面對蘇聯突然的政治攻勢,美國主張要頂住蘇聯壓力,守住西柏林,并以“代理人理論”(Agency Theory)②所謂“代理人理論”,是在蘇聯把柏林通道的控制權移交給東德政府的情況下,授權西方軍事人員可以將檢查站的東德官員視為蘇聯的代理人,向其出示證件,以獲得通行。應對蘇聯向東德移交柏林管理權的行動。而英國則從危機伊始,就以積極的姿態爭取用和平的手段解決危機。③主要觀點參見文獻[2]。收到蘇聯照會后,英國決策層開始謀劃對蘇進行談判的政策,提出了把柏林問題與德國問題、歐洲安全、裁軍問題相掛鉤的建議,并以此作為對蘇談判的前提和議題。11月28日,英國首相麥克米倫(Harold Macm illan)給外交大臣塞爾溫·勞埃德(Selwyn Lloyd)送去了一份備忘錄,認為“柏林問題,事實上是為期六個月的最后通碟。我們將無法避免進行談判。怎么去進行呢?是否一定會導致討論統一德國的前途和討論可能提出的‘脫離接觸計劃’④1955年日內瓦首腦會議上,英國首相艾登就針對中歐的安全問題提出了所謂的“脫離接觸”方案。他認為,如果各方一致同意對于一個指定地區(大概沿現在的東西歐分界線向兩邊各伸展一定距離)實行監督和視察,那將有助于造成歐洲的安全感和開始緩和該地區緊張局勢的進程。當時美國和西德十分反對,認為這個方案傾向于固定現存領土狀況和默認德國的分裂。呢?……至于俄國,赫魯曉夫也許真的在準備一次沒有中國參加的最高級會議。那樣的話,由我帶頭建議開這樣的會肯定不是一個壞的策略”。⑤Prime Minister’sminute,Secretary of State for Foreign Affairs,28 November 1958,PREM11/2715.至此,英國首相麥克米倫已經開始把單純的對柏林問題的討論與更為廣泛的德國問題、歐洲安全和高峰會議聯系起來,他希望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與蘇聯進行談判,不僅是尋求柏林問題的解決,還希望借此機會實現歐洲的穩定和東西方關系的緩和。此外,進一步堅定英國通過談判手段解決危機的另一原因,是蘇聯向英國傳達了加強兩國關系的信號。12月3日,赫魯曉夫在給麥克米倫的信中透露出他愿意通過談判與西方進行溝通的意愿。他不僅回顧了兩國的友好關系,還提出了促進兩國經濟和文化交流的建議,希望通過交流與合作加強英蘇之間的關系,并在此基礎上推動當時國際問題的解決。⑥Mr.Khrushchev’s reply to the Prime Minister’s message about Berlin,3 Decmber 1958,PREM11/2715.
12月4日,外交大臣勞埃德在英國下院進一步清楚地表達了英國方面解決危機的立場和政策。他說:“我們想保衛我們在柏林的權利以及覺得蘇聯建議不能接受的這個事實,并不意味著我們將放棄謀求同蘇聯討論整個德國問題……我們準備同蘇聯從各方面來討論這件事?!雹哂h會議事錄(1958年12月4日),轉引自文獻[4]。他還強調:“英國應該考慮給予蘇聯和東歐國家承諾,確保他們免遭來自統一后德國進攻的危險。”[4]4612月5日,勞埃德會見蘇聯臨時代辦羅申(Roshchin),認為現在是蘇、美、英、法四大國舉行會談共同商討德國和歐洲安全問題的時候了,只有四國的共同商討才是促成德國統一的唯一方式。當羅申問及有關德國的談判可以在何種級別上進行時,勞埃德認為一個具有充分準備的外長會議可能是合適的。⑧Mr.Selwyn Lloyd to Sir Patrick Reilly(Moscow),Conversationbetween the Secretary of State and the Soviet Union Charge D’Affaires on December 5 1958,8 December,1958,PREM11/2715.顯然,此時英國已經初步形成了與蘇聯就德國問題和歐洲安全問題進行談判的想法,認為這不僅是保證蘇聯安全的有效途徑,還是解決當前柏林問題的根本辦法。
為了使英國形成一個針對柏林問題的短期政策,以應對12月中下旬在巴黎召開的西方四國外長會議和北約理事會會議,12月10日,首相的首席私人秘書弗雷迪·畢曉普(Sir Freddie Bishop)遞交給麥克米倫一份名為《柏林及其相關問題》的文件。該文件揭示了英國決策層的政策意圖和利益考量。文件首先批評了盟國的政策,認為等到最后通牒生效的時候再去頑強地維持西柏林的地位最多只能算是一種防衛性的政策,而非是一項最好的和積極的政策。英國應該在一個寬泛的政治創議背景下來考慮柏林形勢,因為只有當柏林問題作為某些政治提議的一部分的時候,才有可能達成西方在政治上可以接受的解決方案。那么如何形成這樣寬泛的政治創議呢?文件認為有兩方面值得考慮:第一,應當考慮通過達成有關德國統一的某些協定來解決柏林問題,但是又認為德國統一的可能性要比大多數人預想的還要小,所以不能對這一提議抱有很大希望。因此,文件重點討論了第二個提議,即有關柏林問題的解決方案應該置于裁軍或者脫離接觸的框架下進行。①Berlin and all that,10 December 1958,PREM11/2715.
從整個文件來看,畢曉普主張英國首相在解決危機的過程中采取政治上的主動,其表現就是把柏林問題的解決與德國統一、歐洲安全問題相聯系,這完全符合麥克米倫先前的想法,也體現了英國希望以柏林問題為契機來啟動東西方關于歐洲安全問題解決的真實目的。12月13日,蘇聯政府給即將召開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會議參加國送去一份宣言,其內容除了重申其原先的觀點外,再次呼吁召開最高級會議[3]564。這一信息傳遞了蘇聯希望與西方進行談判的意愿,有利于它爭取世界輿論的支持,但同時也為英國協調其他盟國進行對蘇談判創造了條件和可能。
在1958年12月的中下旬,為協調盟國對蘇政策,美英法三大國與北約其他國家分別召開了四國外長會議和北約理事會會議,就柏林危機的形勢和對蘇聯照會的回復等問題進行了磋商。關于盟國回復蘇聯照會的基本立場問題,盟國的意見幾乎一致,即保持堅定并維護盟國原有的各項權利。12月14日,英美法德四國外長會議發表公報聲稱,四大國“堅決維護他們在柏林的地位以及自由進入柏林的權利,不接受蘇聯單方面放棄自己對英法美政府有關駐守柏林和自由出入柏林的義務,更不接受由蘇占區的德國機構代替蘇聯政府行使那些管理柏林的相關權利”。②Communique of Meeting of Foreign Ministers of the United Statedof America,the United Kingdom,France and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on Berlin,14 December 1958,PREM11/2715.12月16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理事會的宣言再次重申了上述立場和觀點。③Declaration of the North Atlantic Council on Berlin,16 December 1958,PREM11/2715.
關于盟國是否在照會中就蘇聯“自由市”的建議提出反建議,美國與其他盟國之間的分歧較大。英國主張提出反建議,即照會中應包含盟國只愿意在德國問題和歐洲安全問題的框架下與蘇聯討論柏林問題的建議。英國外交大臣勞埃德認為:“盟國的堅定態度必須與解決整個德國問題的建設性提議相聯系?!覀儜搰L試著使公眾相信,這些建議為歐洲安全提供了很好的基礎。公眾對我們這些建議也非常感興趣。赫魯曉夫是一個精明的戰術家和公眾意見的操縱者。西方需要搶在公眾反應之前加強自身的立場?!雹躑.S.Department of State ed.,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FRUS”as Abbreviation)Diplomatic Papers,1958-1960,Vol.VIII,The Berlin Crisis.Washington D.C.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86.p215-216.在這里,英國認為,反建議不僅可以向公眾展現盟國愿意與蘇聯進行談判的誠意,還可以向公眾指明,是蘇聯的背信棄義為雙方的談判制造了障礙,可以讓蘇聯處于西方輿論和道義的壓力之下。
美國則反對把反建議納入到對蘇照會的草案當中,認為此時提出任何有關對蘇談判的建議都將會被蘇聯看作是盟國軟弱的反應,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甚至還批評了英國政府的看法,認為英國把上述兩個問題聯系起來進行討論的做法至少在現在是不理智的行為。⑤FRUS 1958-1960,Vol.VIII.p192.雖然美國的強硬主張得到了西德的認同,⑥FRUS 1958-1960,Vol.VIII.p196.但大多數北約盟國還是贊同英國的意見。法國認為“西方大國應該重申與蘇聯討論德國統一、歐洲安全和和平條約問題的意愿”。⑦FRUS 1958-1960,Vol.VIII.p191-192.加拿大外長認為,與蘇聯進行有關德國問題和歐洲安全的談判是必要的,這一點應當反映在北約公報以及四大國對蘇聯照會的回復中。比利時的意見也與英國一致,認為西方大國拒絕與蘇聯談判是不明智的,因為公眾將不會接受這一點,所以盟國需要做出一種富有創造性的努力,以置蘇聯于尷尬的境地。此外,意大利、挪威也持類似的看法。①FRUS 1958-1960,Vol.VIII.p208-217.
在這種形勢之下,美國的主張逐漸開始發生變化。12月17日,在北約理事會外長會議中,國務卿杜勒斯(Allen Welsh Dulles)雖然繼續堅持對蘇的強硬政策,但同時也提出聯盟不應拒絕與蘇聯在德國統一問題上進行談判。②FRUS 1958-1960,Vol.VIII.p209-212.正如美國負責政策計劃的助理國務卿史密斯(Gerard C.Sm ith)所闡明的,盟國應該保留談判的意愿,同時尋求一種可容忍的暫時性妥協,因為如果盟國與蘇聯在德國統一問題上達成協議,那么一個經自由選舉的德國政府倒向盟國的可能性很大,不僅盟國不會在戰略態勢上處于下風,柏林地位問題也能迎刃而解;如果雙方未能達成一致,則所進行的談判至少暫時緩解了柏林的緊張形勢,也可能為后續柏林問題的談判提供契機。③FRUS 1958-1960,Vol.VIII.p213.這些考慮需要美國在當前的政策上保持一定的靈活,不能完全關閉與蘇聯進行談判的大門。所以,美國最終同意了在對蘇照會中提出反建議的要求,這既是美國為自身利益所作的正確選擇,也是以英國為首的其他盟國影響美國政策的體現。
在英國政策的影響下,美英法三國于12月31日回復了蘇聯的照會。④Wolfgang Heidelmeyer and Guenter Hindrichs selected.Documents on Berlin 1943-1963[M].München:R.Oldenbourg Verlag,1963.在照會中,西方盟國拒絕了蘇聯想要撤銷西方占領權的要求和“自由市”的提議,但同時也放出了“試探性的氣球”——建議東西方進行談判解決柏林問題,希望蘇聯愿意與盟國在德國問題和歐洲安全的框架下來討論柏林問題[1]214-230。這些內容基本體現了英國在會議中所呼吁的一點,即盟國的對蘇政策既要在原則上保持堅定,又要在策略上保證靈活。⑤FRUS 1958-1960,Vol.VIII.p216.因為這其中既有對蘇聯不合理要求的否決,又有能開啟雙方談判的新提議,而愿意談判但拒絕在威脅下進行談判的表述既獲得了西方公眾輿論的支持,又把可能破壞談判的責任推給了蘇聯。無論盟國的目的如何,它至少為避免危機升級以及開啟盟國和蘇聯之間的談判提供了一種可能。
在商議如何回復蘇聯照會的同時,盟國有關對柏林應急計劃進行變更的討論也在進行之中。由于蘇聯在照會中提出,要把柏林設置為一個“非軍事化的自由城市”,并將東德作為主權國家而向其移交柏林交通管理權,這嚴重動搖了西方“代理人理論”的根基。
面對蘇聯的步步緊逼以及同盟內部西德堅決的強硬立場,12月11日,艾森豪威爾召集會議,商討新的應對之策。在這次會議上,副國務卿赫托(Christian A.Herter)代表國務院提出了新的柏林應急計劃。此計劃最為突出的是D部分,強調在柏林交通問題上盟國在必要時準備使用武力。其具體內容是:“在此事態發展階段(指如果盟國不與東德人員進行交涉且柏林與西德之間的地面交通被阻斷的情況下),需在考慮動用飛機空運之前,嘗試有限使用武力打開地面通道,籍此展示我方維護地面交通安全的決心?!雹轋RUS 1958-1960,Vol.VIII.p240.
英國明確反對D段內容中的有關“有限使用武力”的主張。12月15日,美英法三大國就新的柏林應急計劃展開了討論。英國外交大臣勞埃德認為,D段中涉及使用軍事行動的內容顯然不應列入應急計劃的討論當中,它應該被單獨考慮。法國同樣支持英國的看法,認為有關D段計劃的內容需要進一步考慮。⑦FRUS 1958-1960,Vol.VIII.p200-201.面對英、法的反對,美國不得不同意于1959年1月5日再次就“有限使用武力”的問題在華盛頓舉行三方會談。但英國決定在法國加入會談之前先與美國進行雙邊會談,期望提前說服美國放棄“有限使用武力”的計劃,為未來三方會談的順利進行掃清障礙。首相麥克米倫親自指示英國駐美大使卡西亞(Sir Harold A.Cassia),要求他在法國進入會談之前盡力緩和美國的立場,一方面要使美國國防部和國務院懷疑他們相關結論(指有限使用武力措施)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勸說美國不要在一個固定立場的基礎上展開三方會談,而要允許其他國家闡述與之不同的觀點。⑧Prime Minister Personal Telegram Serial No.T5/59,1 January 1959,PREM11/2715.
在1月2日、3日的英美雙邊會談中,英國明確表達了不愿意因為柏林交通管理權的移交問題而訴諸武力的看法,并提出了對“有限使用武力”計劃的兩點懷疑理由:其一,英國政府擔心在地面使用武力會迫使蘇聯做出非戰即降的選擇,主張暫時擱置陸路行動的方案而先實施空運。因為這可以有時間去觀察事情的發展并選擇我們最好的行動方案,畢竟盟國的目標是使蘇聯能夠參加會議并就整個德國問題進行談判;其二,英國認為,除非西方盟國已經做好了一戰到底并取得合理戰果的準備,否則就不應該進行地面上的軍事試探行動。因此,盟國需要在行動之前采取諸多預備性的措施,美國應該處于比英國更高的準備狀態,而且所有的北約成員國也都應該有所準備。①FRUS 1958-1960,Vol.VIII.p225-228.
實際上,英國提出這一點,并非是肯定美國的方案,而是認為如果美國把準備實施陸路武力探測的計劃提交給北約盟國,必將遭到反對。首相麥克米倫就對此深信不疑。他認為,面對未來的戰爭,歐洲的北約盟國所承擔的風險顯然要比美國承擔的更多,這些國家的人民將不會支持任何使蘇聯陷入非戰即降境地的危險政策,公眾意見更不會支持本國政府為美國實施“有限使用武力”政策而去采取預備性的措施。②Prime Minister Personal Telegram Serial No.T5/59,1 January 1959,PREM11/2715.為進一步勸說美國緩和立場,1月8日,英國首相麥克米倫親自致信美國國務卿杜勒斯,闡述他對柏林應急計劃的看法。他認為蘇聯最后通牒的目的并非是要在6個月之后主動實施封鎖,而是想迫使盟國在對自己施加封鎖或與東德進行交涉之間做出選擇。所以,盟國當前既需要在公開場合保持堅定的態度,又需要研究相關的計劃來配合這種堅定的態度。
為此,他提出有兩點有利條件可以加以利用: (1)整個世界都認為蘇聯是以封鎖來威脅我們,所以盟國現在越是談論克服封鎖的計劃,蘇聯越有可能表現出退卻;(2)通過談判或是任何會談來迫使蘇聯接受它的責任,以確保西方的軍事和民用補給能夠順利通過。③Prime Minister Personal Telegram Serial No.T14/59,8 January 1959,PREM11/2715.麥克米倫這封信意在勸說美國不要貿然實施地面的有限武力,否則必然造成盟國的自我封鎖,落入蘇聯的圈套之中,而面對地面可能出現的封鎖情況,則建議盟國要么計劃實施空運,以打破蘇聯的封鎖威脅,要么就與蘇聯進行談判,以求為柏林通道的暢通提供更為廣闊的政策選擇空間。
在1月13日的美英法三方會談中,英國仍然不同意在陸路實施有限武力的方案,但與之前情況不同的是,法國的態度已經明朗化,傾向支持英國的主張。法國認為盟國現在還不能對其重申柏林通道權利的準確方式做出決定,而是應該對各種緊急情況和所有可能的行動方式進行軍事上的研究,同時鑒于D計劃可能帶來的后果,建議三大國進一步與其他盟國舉行政治上的磋商。所以,法國主張通過空運方式表達盟國維護柏林通道暢通的意圖。英國則表示完全同意法國的意見,認為與陸路和水路相關的有限使用武力計劃都是不靈活的,而空運方案則是最佳的。④FRUS 1958-1960,Vol.VIII.p250.這樣,在英美法三方關于柏林應急計劃的爭論中,英國和法國已經就基本意見達成一致,即共同反對美國陸路上的“有限使用武力”計劃。
面對英法對美國“有限使用武力”立場的阻撓,美國政府不得不做出妥協,重新修改了新的柏林應急計劃。在1959年1月29日的白宮會議上,杜勒斯的柏林方案獲得通過。新計劃雖然保留了原方案中準備在陸路施加武力的內容,但在實施前將動用世界輿論和加緊軍事準備的措施來作為緩沖,而不是在交通受阻后直接使用有限武力。更為重要的是,新計劃同時提出了力求在4月中旬召開對蘇外長會議,研究德國問題的諸方面,并認為這些會談可以作為掩飾,以方便蘇聯無限期地推遲或修改關于柏林的最后通牒。⑤FRUS 1958-1960,Vol.VIII.p305-306.杜勒斯的方案又稱“雙管齊下戰略”(double barreled tactics),其一是擺出準備武力對抗的姿態,其二是通過四國外長會議,積極尋求危機的政治解決。
第二次柏林危機初期,英國積極主張盟國應當以談判的方式來緩和緊張局勢,提出了具有建設性的談判框架和議題。從預先談判的理論來看,把柏林問題的解決與德國統一和歐洲安全問題相掛鉤的建議,是在盟國和蘇聯之間為建立談判需要所提供的一種可能的解決方案[5]33。蘇聯照會中所提出的關于柏林問題的解決方案,無論是“自由市”還是單方面移交給東德管理柏林權力的建議都不可能被西方所接受,因此就現有的解決柏林問題的方案來說,雙方已經陷入僵局,其結果也必將是等到最后期限到來,危機局勢進一步加劇。英國顯然反對盟國當下的政策,提出在政治上采取主動,力圖促成西方盟國與蘇聯之間的談判,而這一主動的具體方式則首先要把雙方有爭議的問題與其他有分歧的問題相掛鉤,以擴大雙方權衡利弊的范圍,為雙方建立談判的需要奠定可能的基礎。德國統一和歐洲安全問題向來是與西方和蘇聯切身利益相關的重大議題,但由于雙方之間的分歧巨大,一直懸而未決,而柏林問題的化解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上述兩大問題的解決,所以把柏林問題納入到德國統一和歐洲安全問題的框架內來考慮,即符合盟國和蘇聯的利益需要,又可暫緩雙方在單獨探討柏林問題上所陷入的僵局。
在實際效果和影響上,英國無疑是推動盟國形成對蘇談判政策的主要力量之一。在對蘇照會的回復問題上,英國堅決反對美國和西德的強硬態度,成功地把對蘇談判的建議納入到盟國對蘇照會的內容中,確保了盟國對蘇談判大門的敞開。在制訂新的柏林應急計劃問題上,英國也堅決反對美國使用有限武力的方案,主張通過當下的談判或者會議的方式來改變未來蘇聯向東德移交柏林管理權的計劃和行動,最終迫使美國做出妥協,同意召開四大國外長會議來緩和柏林局勢。應當說,第二次柏林危機初期的英國對蘇談判政策有效地影響了盟國對蘇政策的形成,為此后盟國與蘇聯之間談判的實際展開提供了政策依據。另一方面,其他盟國對英國對蘇談判政策的認同以及美國對召開四大國外長會議的肯定,進一步加強了英國通過會議談判方式解決危機的信心和決心,在此后柏林危機的解決過程中,英國變得更加積極和主動,逐步開啟了從麥克米倫訪蘇到日內瓦四國外長會議,再到四大國首腦會議的進程,為第二次柏林危機的緩和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英國積極主張并說服盟國與蘇聯進行談判解決柏林危機,主要是出于維護自身國家利益的考慮。它希望盟國與蘇聯之間的談判可以實現以下目標:
(1)維持德國分裂的現狀。原因是“一個統一的德國并不符合英國的利益,它的危險太大,而且英國也不可能把賭注壓在這樣一個假設之上,即統一后的德國一定是支持西方的”。
(2)對通過裁軍和脫離接觸來實現歐洲安全。英國反對美國對西德的核武裝,認為西德的軍事力量自身不需具備核能力,沒有任何理由在西德裝備中程彈道導彈。更重要的是,英國極不情愿為西德的防務提供財政支出,認為西德應該為它自身的防衛承擔所有的成本。①Berlin and all that,10 December 1958,PREM11/2715.在英國看來,盟國與蘇聯進行談判,并堅持把柏林問題的解決與德國統一、歐洲安全問題相掛鉤,可以實現它在政治、軍事和經濟上的多重目標,即通過裁軍和脫離接觸計劃不但可以解決柏林問題,緩和危機,而且還能在減少財政支出并降低經濟成本的前提下保持德國的分裂,實現歐洲的和平與安全,進而保證英國自身的利益和安全。
[1]Wolfgang Heidelmeyer,Guenter Hindrichs.Documents on Berlin 1943-1963[M].München:R.Oldenbourg Verlag,1963.
[2]滕帥.試論第二次柏林危機初期的英國外交[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
[3][英]哈羅德·麥克米倫.麥克米倫回憶錄(四)[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4]Kitty Newman.Macmillan,Khrushchev and the Berlin Crisis 1958-1960[M].London:Routledge,2007.
[5][英]杰夫·貝里奇.外交理論與實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33.
(責任編輯 張佑法)
Formation of British Policy on Negotiations with the Soviet Union in the Early Stages of the Second Berlin Crisis
TENG Shuai
(School of Marxism,South 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Wuhan 430074,China)
In the early stages of the Second Berlin Crisis,Britain proposed a policy on negotiating with the Soviet Union to ease the crisis,which advocated of the proposal that the solution of the Berlin problem linked with the German Question and European security issues as the framework and topic of the negotiations between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western allies.Britain opposed the tough stance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West Germany,successfully putting the proposal of negotiation with the Soviet Union into the reply to the note of the Soviet Union.Britain also opposed the plan of using limited force which the United States had proposed,advocating the adoption of negotiations to change the actions of the Soviet Union handing over themanagement rights of Berlin.British policy on negotiations with the Soviet Union not only constituted the fundamental basis of allied policy on the Soviet Union,but also directly had promoted the actual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gotiations between the Allies and the Soviet Union.
the Second Berlin Crisis;negotiation;Macmillan Government;Cold War
D819
A
1674-8425(2014)07-0092-06
10.3969/j.issn.1674-8425(s).2014.07.017
2013-12-15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第二次柏林危機期間的英國緩和政策研究(1958-1963)”(13CSS024);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20世紀國際格局的演變與大國關系互動研究”(11&ZD133)。
滕帥(1980—),男,山東青島人,講師,歷史學博士,研究方向:近現代國際關系史。
滕帥.第二次柏林危機初期英國對蘇談判政策的形成[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4(7):92 -97.
format:TENG Shuai.Formation of British Policy on Negotiations with the Soviet Union in the Early Stages of the Second Berlin Crisis[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4(7):92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