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華
(南京林業大學外國語學院,南京 210037)
通識教育是針對高等教育的過分專業化和過分輕視人文教育引起的種種弊端而提出的一種教育理念與教學模式的結合體[1]。通識教育歷史悠久,通識教育理念在歷經無數次論辯與改革后,形成了現在比較成熟和完備的理論及實踐體系。就性質而言,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是所有大學生都應該接受的教育;就目的而言,通識教育旨在培養既積極參與社會生活、有社會責任感,又具備遠大眼光、通融識見、博雅精神和優美情感的全面自由和諧發展的人;就內容而言,通識教育是一種廣泛的、非專業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態度的教育,包括學生必備的知識領域內的事實、思想和方法[2]。通識教育著重于人的培養,而非單純的知識或技能傳授。
通識教育理念的具體落實主要體現在通識課程上。通識教育課程是指根據通識教育的目的和所要達到的目標而設計的課程的總稱,是高等學校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通識教育核心課程是指在大學通識教育理念指導下的一種綜合傳統獨立學科中的基本內容和以向所有學生提供共同的、廣博的學識背景為目的的課程設置,其目的是使學生具有有教養的人所必備的學識、智能以及思辨方法,是所有學生必須學習的課程[2]。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在理念上完美地體現了通識教育精神,課程的實施是達到通識教育目標的最有效途徑。在我國,通識教育核心課程的設計主要借鑒國外著名高校的通識教育核心課程體系和教學要求。然而,由于各高校本身的傳統、擁有的資源、倡導者的見識不盡相同,其核心課程的理念、模式及體系也有所不同[3]。盡管如此,通識教育核心課程的設計者所思考的重點是一致的,要達到的目標是相同的,其內容都涵蓋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知識,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能使學生掌握各個領域的基本常識,培養學生博學多識,并幫助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4]。
大學英語課程是大學生的一門必修基礎課程,大學英語教學是高等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教育部規定大學英語在總學分中所占的比例不低于10%[5]。實際上,各高校大學英語課程在總學分中所占的比例平均在11.17%以上[6]。就單科學分配置而言,大學英語位居所有科目之首,是高?;A教育課程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大學英語課程屬于通識教育課程的范疇,在我國通識教育課程體系中,大學英語課程的學分約占所有通識教育課程的1/3,在高校通識教育課程中占有核心地位[7]。
高等教育國際化是21世紀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就人才培養而言,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的推進,努力培養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與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將成為高等學校的首要任務[8]。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英語是國際通用語言,是公認的最重要的溝通交流工具,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普遍提高是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基本前提,英語的廣泛應用是高等教育國際化最重要的推動媒介。對非英語國家來說,提高大學生的英語水平是國際化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和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中首要解決的難題[9]。同時,由于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經濟實力強大,西方文化一直處于強勢地位,具有絕對的傳播優勢,而且這一現狀在短期內難以改變。要了解西方文化以及由全球化帶來的文化沖突,英語是最重要的工具[10]。因此,大學英語教學只會加強,不會削弱,大學英語在高?;A教育課程和通識教育課程中的核心地位不會動搖。
2007年教育部頒布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以下簡稱《課程要求》)。《課程要求》確立的大學英語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綜合人文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的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根據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大學英語教學內容除了傳授語言知識、語言技能之外,還涵括人文情感、人文素養和人文理想的培育[5]。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既體現了大學英語作為素質教育組成部分的思想,也體現了教育部“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提出的“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理念[11]。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性質、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大學英語教學所提倡的綜合應用能力加綜合素質培養的教學理念與通識教育核心課程相一致[12]。
大學英語作為高等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課程,也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大學英語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決定了其具有多重教育功能[5]。充分發揮大學英語教育本身的多重育人功能,有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有利于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首先,語言是學習文化的工具,同時又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容,語言具有人文性。語言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能接觸語言所承載的信息、思想、情意內涵及審美意義等諸多方面的文化內容,接受人文精神的陶冶和人文思想的教化[13]。語言學習具有廣泛的文化潤育功能。
就語言學習而言,語言的人文性主要表現在社會文化性上。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反映人類社會生活的工具;文化滲透于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是反映人們生活環境和生活狀況的重要載體。對不同國家或民族而言,由于在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方面的迥異,其文化也存在很大差異,這大大增加了跨文化交際的難度。在大學英語課程體系中,英語國家社會文化方面的語料和社會文化知識模塊,特別是課程體系中所增設的社會文化知識方面的拓展課程和選修課程,為學生學習和了解英語國家語言文化提供了一個理想的平臺。有了這個平臺,學生在大學英語學習過程中,能接觸英語國家文化,接受英語國家文化熏陶,從而增強他們的文化意識。同時,學習英語國家社會文化知識,還能幫助學生感知英語文化的價值取向和思維視角,學會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態[14],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15]。在社會文化知識模塊中還可設置中國文化內容,用英語推介中國文化,使學生接受中國文化的熏陶,從而激發其民族文化自豪感,增強學生英語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同時,在中西文化對比中,幫助學生拓展思考問題的視角,培養其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包容性及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形成平等、寬容的文化價值觀[16]。
在構成文化的諸要素中,文學是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文學是用語言文字塑造形象、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情感的藝術。作家通過文學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表達思想感情、折射特定的精神品質、傳播一定的人文精神。文學作品展現的不管是喜怒哀樂還是善惡美丑,都具有以情動人、以形象感人的特點。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通過學習鑒賞英語文學作品,使學生了解特定民族的社會生活和思想情感,引發他們進行思考,使其精神世界和情感生活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得到豐富和凈化,形成積極向上、健康美好的情感。另外,文學還有不可替代的美育功能,是美育的最佳載體。通過閱讀文質兼美、情文并茂的英語文學作品,可以使學生充分感受作家創作的藝術美,接受美的熏陶,培養審美情趣,提升審美境界和審美能力。英語文學作品閱讀和欣賞的過程也是審美活動的過程和美育的過程。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英語文學作品的學習和鑒賞不僅能使學生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意蘊,還能幫助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真實的社會生活和豐富的情感世界,陶冶性情、涵養心靈[17]。
大學階段是學生人生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階段,他們需要汲取豐富的精神營養。大學英語課程體系中的社會文化知識板塊有大量的宣傳偉人事跡、弘揚民族精神、贊美親情、友情、歌頌祖國以及闡明道德理性等的文學作品,其內容或是表達思想感情,或是反映道德理性,抑或是思辨人生價值,但它們都是語言和思想的有機結合,閱讀這些作品能給學生提供成長所需的精神營養[18]。正如語言學者 Wilhelm von Humboldt所說,人們可以把語言看作一種世界觀,也可以把語言看作一種聯系思想的方式,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影響一個人的人生選擇[19]。閱讀這類作品能激勵學生向往崇高的人生境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英語學習的過程也是價值觀教育的過程。
其次,在大學英語課程體系中,除了社會文化知識模塊,還可以設置科學教育模塊。科學教育是指在傳授自然科學技術知識的過程中,以培養科學精神、提高認識和改造物質世界的能力為目的的教育[20]。語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和人文知識等文化信息的載體。語言的這一屬性決定了在設計科學教育模塊時,既可以設置與學科專業有關的雙語課程和全英語專業課程,也可以選擇一定數量的有關基礎科學知識和應用技能方面的傳統經典著作,還可以選擇一定數量的承載當代科技發展前沿動態方面的科普性語料。通過科學教育模塊的學習,不僅能進一步鞏固和加強學生的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還能使學生獲得相關的科學知識。通過學習相關的科學知識,使學生了解認識世界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逐步形成科學思維和科學意識,提高科學素養。
綜上所述,大學英語的教與學,不僅能幫助學生學習語言知識,還為學生打開了一扇了解異域社會文化和科學知識的窗口。更重要的是,大學英語還能幫助學生把習得的知識和學習過程中的感受內化,形成學生內在的、穩定的個性心理品質,為學生今后乃至一生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2],這正是通識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通識教育的終極目標。大學英語教育的多重育人功能決定其必將成為通識教育核心課程。
[1]顧秉林.促進人文、藝術、科學教育的融合追求真、善、美的統一[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2(4):1-7.
[2]李曼麗,林小英.后工業時代的通識教育實踐[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3]郭佳宏,高東平.在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之間的邏輯素質訓練[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9):88-91.
[4]王生洪.追求大學教育的本然價值——復旦大學通識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復旦教育論壇,2006(5):5-10.
[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Z].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6]馮燕.空心課程論——中國高等教育外語教育批判[J].現代大學教育,2006(6):32 -37.
[7]劉少雪.美國著名大學通識教育課程概況[J].比較教育研究,2004(4):6 -10.
[8]馬靜,敦鵬.價值的顛覆——論通識教育的超越意識及其困境[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52-57.
[9]趙哲.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中的問題與對策[J].當代教育科學,2011(13):3-6.
[10]束定芳.高等教育國際化與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和定位——德國高校英語授課學位課程及其啟示[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1(1):137-144.
[11]王守仁.進一步推進和實施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關于《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的修訂[J].中國外語,2008(1):4-10.
[12]周瑩.實行大學英語通識教育,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J].江蘇高教,2008(5):74 -76.
[13]莊智象.我國外語專業建設與發展的若干問題思考[J].外語界,2010(1):2 -10.
[14]王守仁.關于高校大學英語教學的幾點思考[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1(1):1-5.
[15]陳發明,崔建萍.試談語言教育的文化使命與文化觀照[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102-106.
[16]文秋芳.大學英語面臨的挑戰與對策:課程論視角[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2(2):283 -292.
[1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18]馬彥.大學英語應該成為通識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J].現代大學教育,2009,(4):103 -107.
[19]Humboldt W V.On the Diversity of Human Language Construction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Mental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Species[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20]張紅霞.科學教育在通識教育中的地位:歷史與邏輯的分析[J].教育發展研究,2009(4):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