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社強
(廣東開放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廣東廣州510091;中山大學社會科學教育學院,廣東廣州510275)
堅持什么樣的文化方向,推動建設什么樣的文化,是一個政黨在思想上精神上的根本問題,體現著政黨的性質,也是文化建設的首要問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思想精神上的旗幟,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是中國共產黨先進性的重要體現。然而,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我國文化領域也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人們思想活動日趨活躍,新的觀念、新的意識不斷生成,一元與多樣,傳統與現代,先進與落后,本土與外來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社會思想更加多樣、社會價值更加多元、社會思潮更加多變。在這樣的背景下,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重要性更加凸顯,以一元統領多元、以主旋律引領多樣化的要求更為迫切[1]。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據此,本文從加強黨對文化事業的領導和改進黨自身的文化建設兩個維度來探討新形勢下中國共產黨如何更好地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實踐價值。
《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又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倡導者和發展者。中國共產黨有重視文化建設的傳統,特別是進入新世紀新階段以來,我黨始終把文化建設放在黨和國家全局工作重要戰略地位,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充分表明了黨的文化自覺。加強和改善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這是由社會主義文化的性質決定的,是我黨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切實保障。在新的發展階段,要切實做好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應著重把握好以下幾點。
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它深刻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堅定維護和發展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指引人民推動社會進步、創造美好生活的科學理論。“要毫不動搖地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2]這是一個最根本的要求,它決定著我國文化工作的性質和方向。實際上任何一個國家的文化建設都不可能避開這個問題。西方國家在文化上排斥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但這本身就是一種指導思想,其方向性非常明確。文化領域意識形態方面的沖突是客觀存在的,我國文化建設決不能丟掉馬克思主義老祖宗,丟掉了老祖宗就不能稱其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我們提出文化發展的多樣化,決不意味著指導思想上可以搞多元化,這是保持中國文化先進性的最基本的保證。當然,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核心部分的科學理論,同樣也要隨著時代、實踐和科學的發展而不斷發展,決不能一成不變。馬克思主義是在理論創新中產生的,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也都是在實踐中對馬克思主義創新的產物。因此,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必須在毫不含糊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的同時,緊密結合形勢變化,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不斷推進理論創新,不斷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把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轉化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蓬勃生機。
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使得我國思想文化領域呈現更復雜化發展趨勢。江澤民同志曾經指出:“思想文化陣地,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的思想不去占領,各種非馬克思主義、非無產階級的思想甚至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就會去占領。”[3]當前,樹立文化陣地意識,核心是堅持和加強馬克思主義在思想文化領域的指導地位,關鍵是管好用好各種思想文化和輿論陣地。在我們的陣地上,要把認真貫徹“雙百”方針與牢固堅持“二為”方向結合起來,絕不允許某些人以各種名義散布違反改革開放政策、違反四項基本原則的錯誤政治觀點,絕不能給錯誤的言論提供傳播陣地。我們的黨報發行量大,廣播電視覆蓋面廣,這是我們發揮輿論陣地優勢的物質基礎。要加大管理力度,發揮好輿論導向作用,廣播電視業決不能對外開放。我們必須掌握并應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利用網絡傳播我們的優秀民族文化,拓寬我們的陣地范圍。要進一步加強網上思想文化陣地建設,在網上大力宣傳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推進電信網、廣電網、互聯網三網融合”,“發揮各類信息網絡設施的文化傳播作用”[4],搶占文化傳播技術的制高點,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文化改革發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這就把黨領導文化建設的著力點定位在提高人的綜合素質和人的全面發展上,從而決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必須是全社會形成共同理想與發展教育科學文化事業的統一,二者互相促進,協調發展,缺一不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就要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在全社會唱響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旋律;要十分重視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克服學校教育中“一手硬,一手軟”的現象;要與深入開展群眾性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給合起來,不斷提高城鄉文明程度。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就要大力發展教育科學文化事業,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應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在全社會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樹立科學理想,傳播科學方法,為現代科學技術的運用、高新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提供智力支持。科教興國已成為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一大戰略,實施這一戰略,既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當代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時代特征,是社會主義文化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客觀要求[5]。
《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要加強文化領域領導班子和黨組織建設,把政治立場堅定、思想理論水平高、熟悉文化工作、善于駕馭意識形態領域復雜局面的干部充實到領導崗位上來;要加強領導班子思想政治建設,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筑牢思想防線,確保文化陣地導向正確;要加強各級領導干部文化理論學習和文化問題研究,提高文化素養,努力成為領導文化建設的行家里手。黨的自身文化建設是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內在要求,加強和改進黨的自身文化建設,需要充分認識和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處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核心地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理所當然地是黨自身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在當代中國,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就是提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水平。中國共產黨能否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關鍵在于其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程度。不可否認,黨內確實大量存在著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低、缺乏政治敏感性、缺乏辨別是非能力的黨員干部,嚴重影響了黨的先進性和黨的形象[6]。當前,要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就要在全黨經常性地、持續不斷地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教育和普及活動。要研究扎實有效的學習形式,切實轉變學風,避免淺嘗輒止,注重實際效果。理論是行動的指南,只有全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普遍提高了,才能保證我黨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也才能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供必要的理論基礎[7]。
從大的方面來講,思想道德素質隸屬于文化范疇。黨員的思想道德素質直接影響著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首先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全面加強黨的建設,使廣大黨員成為實踐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思想道德的模范,使共產黨員成為全國人民的表率。江澤民同志曾經指出:“共產黨的力量和作用,主要不在于黨員的數量,而在于黨員的素質”[8],當前,絕大多數黨員的思想道德素質是好的,然而也有一部分黨員和黨的干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思想嚴重落后于一般群眾或發生逆變,有的成為黨內的腐敗分子。陳良宇、薄熙來、王華元、陳紹基、許宗衡等的墮落教訓是深刻的。加強全體黨員的思想道德修養,最根本的就是要不斷強化理想信念教育,堅定黨員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和共產主義信念,為全社會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引導方向。
中國共產黨已經發展為擁有8000多萬黨員的執政黨,黨員的科學文化素質怎樣,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速度與成敗,關系到中國共產黨能否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從總體上看,黨員文化素質參差不齊,尤其是在農村,不少黨員還是文盲或半文盲。這種狀況無法適應現代化建設事業和時代發展的要求。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對黨的建設來說,一方面應該采取措施提高黨員的科學文化素質,另一方面應該大力吸收代表先進文化的優秀知識分子和高科技人才入黨,提高優秀知識分子在黨員隊伍中的比重,為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組織保證。
在知識經濟日益發達的時代,黨自身的文化建設面臨如下課題:一是任何黨員干部要想在知識經濟時代不失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并發揮作用,就必須掌握并積累現代科技知識,在知識創新中走在時代前列。但就我們現有黨員的知識層次和知識結構而言,這不能不是一個長期的艱巨的提高過程。如何盡快提高黨員的知識層次,盡快而又穩妥地改善黨員的知識結構,這是一個需要研究的課題;二是從某種意義上說,知識經濟使資本和勞動再次一體化并歸勞動者所有,擁有更多知識的人將獲得更多的報酬。這無疑很容易強化占有更多知識的黨員干部的自私心理和逐利思想,如何使黨員干部將先進性與時代性很好地協調起來,是一個新的歷史課題[9];三是在信息傳播技術和網絡全球化快速發展的條件下,西方資本主義的“和平演變”圖謀會更加有恃無恐,黨員及干部如何抵御這種滲透和誘惑,也是一個新的嚴峻考驗,等等。這些都是黨的文化建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黨建理論工作者急需研究的課題。黨建理論研究本身也是黨自身文化建設的內容。黨建理論研究需要有一大批專家學者進行專業性的研究,以形成科學的理論體系。其中應有熟悉文化工作的專家學者對黨的文化建設進行專門性研究[10]。理論研究還要防止脫離實際、脫離群眾的傾向和封閉式的研究方式,要把專業性研究與基層黨務工作者、基層黨員群眾的文化建設工作的實踐結合起來,形成通過走群眾路線推進黨建理論創新的良好機制,為黨自身的文化建設和黨的全面建設提供理論指導。
[1]本書編寫組.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學習輔導百問[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學習出版社,2011.
[2][4]本書編寫組.學習貫徹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 人民日報重要報道匯編[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1.
[3]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張社強.日本、韓國、新加坡學校道德教育比較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1).
[6]毛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微博課堂”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長沙大學學報,2013,(6).
[7]張社強.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水平[J].學術論壇,2013,(4).
[8]江澤民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黃燕.知識經濟與黨的建設[N].黨史信息報,2010-12-13.
[10]張社強.全球化背景下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的研究[J].教育探索,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