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飛
(赤峰學院體育學院,內蒙古 赤峰 024000)
杜光友
(長江大學體育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3)
真義體育理論是在1978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后,體育思想和教學理論得到充分更新與發(fā)展后所形成的體育思想流派。“真義體育”一詞最早由林笑峰先生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主要是基于長期以來在我國對于體育概念的認識和體育本質的研究存在一定分歧與混亂而提出。林笑峰先生所提出的真義體育旨在體育之本義的體育,所謂的真義體育主要是指完善人類身體之教育的體育,亦或指增強體質的教育,部分學者也將其稱為狹義體育亦或是小體育。這一教學理論在20世紀80年代與大體育教學理論形成針鋒相對的辯論局面,大體育教學理論認為體育所包含的內容,不僅僅是狹義體育教學理論中所指的教育,而是涵蓋了教育、競技體育和社會體育等3大體系。把體育單純的理解為增強體質的身體教育,則不利于體育的向前發(fā)展,這一理論點得到了我國1995年所編寫的體育法支持。這2大思想流派的博弈,開闊了國人體育概念與體育本質的研究思路,向前推進了國人對于體育概念和體育本質的認識,對當前的學校體育教學及體育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起到推進作用。
真義體育理論重點強調體育的本真是增強體質,反對一切非以增強體質為目的的體育,從某種角度將體育教育等同于體質教育。真義體育觀中的體質教育最早可溯源于古希臘時期的體育運動,如柏拉圖曾指出:體操 (體育)是指一起健身運動和健身術。無論是健身運動還是健身術,其根本目的還是指向體質,旨在增強作戰(zhàn)士兵的身體素質,以在戰(zhàn)爭中取得勝利。古希臘覆滅后,歐洲體育進入低谷期,直至14~16世紀的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時期,在研究人、重視人的人文主義號召下,重塑古希臘對于人和人體的熱愛,主要是為反對中世紀盛行于歐洲的天主教對人體的鄙視與迫害,反對身體與靈魂的二元論以及教會學校對體育運動的漠視與冷淡,加快新興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的步伐。較早期的代表人物為薄伽丘和比特拉特,后成體系于盧梭。盧梭在其名著 《愛彌兒》中,大膽論述了體育運動對人體的促進作用,以及體育對人類 (愛彌兒)的教育意義。盧梭較早的、系統(tǒng)的提出體育是增強體質的重要手段,對于人類具有一定教育價值。繼盧梭之后體質教育理論發(fā)展于英國的洛克,其認為通過體育可以獲得健康的身體,“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體”,并將體質基礎論提高到一定高度,認為良好的體質是工作、幸福、出人頭地等的先決條件,豐富了體育對于人體的重要意義。盧梭與洛克之后德國與瑞典為了滿足侵略與反侵略的國家意志,把體育重新拉回 “斯巴達時期”,使文藝復興后建立起來的體育是教育人的重要手段這一教學理論被拋棄,轉而忽視了體育對人的教育意義,還是單純的強調體質論。“隨著16~17世紀解剖學和生理學的進步,特別是血液循環(huán)的發(fā)現(xiàn),使人類更加清楚的認識到體育對于人體體質增強的機理,推動了體育運動進入學校的進程。”[1]19世紀美國的新體育理論,更加豐富了體育的教育論,認為體育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還能夠對學生的智力水平和思想道德進行教育,使人們對于體育的認識更加深化。“20世紀體質教育論由日本傳入我國,并被當時的清政府所采納”,[2]掀起了名揚一時的 “兵操”,使軍國主義盛行,旨在對國人進行體質教育,增強國人的身體素質,后被國民黨所執(zhí)行的自然體育所取代,新中國成立后體質教育論再次得到繼承和發(fā)展,并升格為真義體育理論。
真義體育理論認為體育的本質就是身體教育,這從 “體育”一詞上便可看出, “體”便是身體,“育”就是教育,“育”是身體活動的根本目的和宗旨,“體”則是 “育”的手段與形式,體育則通過身體活動對人進行教育。因此,真義體育理論認為體育的本質是體質教育 (國外稱為身體教育)。“人類早期的體育和早期的學校體育主要是通過體育活動對體質進行影響,這是歷史的原則,也是人類發(fā)展的必然。”[3]在物質尚未豐富的時期,生存對于身體的依賴程度相對較高,對于身體的要求則相對嚴格,對于精神的享受則相對較少,因此自古世人便非常重視體質的保持與增強,將體質教育與人的生存相聯(lián)系。因此,體質教育被列為體育課程內容是有其歷史依據的。時至今日,雖然體育的功能呈放射狀發(fā)展,又增加了很多新功能,但其本質屬性與核心功能依然沒有發(fā)生變化,仍然是增強體質。
“歐美各國早期的體育教學理論基本都是體質教育論。”[4]這是因為大體育教學理論中的社會體育和競技體育還沒有形成體系與規(guī)模,因此,許多學者在談及體育時強調應追根溯源,強調體質教育。真義體育所強調肅清體育中非真義的部分,即體質之外的部分,是對原有體育本真的堅持。從某種角度上看有其合理之處,但也忽視了社會的進步及體育的發(fā)展問題。誠然隨著世界經濟的進步,人類在實踐活動過程中創(chuàng)造出巨大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fā)展催生了一部分新事物、新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也使一些原有的事物的功能被進一步挖掘與被認識。體育這一現(xiàn)象在近代隨著世界經濟的進步和社會的發(fā)展也出現(xiàn)了一些新內容新發(fā)展 (如英國的戶外運動以及在近代奧林匹克運動的催生下競技體育的快速發(fā)展),呈現(xiàn)出學校體育、競技體育和社會體育三足鼎立的局面,這是生產力進步的結果,也是社會發(fā)展必然。“生產力尚不發(fā)達的時期體育運動的本質與核心主要是體現(xiàn)在體質和體格上,這是由體育的特點和存在形式所決定的。”[5]但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體育又出現(xiàn)了許多新形式和新功能,其在社會中的存在形式也發(fā)生新的變化,在這一過程中如果還用原始的眼光看體育,則不利于體育運動的發(fā)展。
體育如同一顆大樹,根植于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中 (國外多數學者認為體育起源于悅神的祭祀)。人類早期便已經認識到體質的強壯與生存、生產之間的關系,并為更好的生存與生產開始了采集、捕獵以及保衛(wèi)家園的戰(zhàn)爭,這些均需要早期人類具備良好的體質,并為了獲得良好的體質開始了原始體育教育。但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特別是機器大生產的出現(xiàn),使得人類的身體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對于體質的依賴程度大不如前。體育也伴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人類的需求開始展現(xiàn)出許多新功能和現(xiàn)象,在社會中的存在形式有了很大發(fā)展,出現(xiàn)了競技體育、大眾體育等。目前又出現(xiàn)了許多 “枝條”,如休閑體育、康復體育等,這是社會的選擇,更是歷史的必然。
2001年我國體育課程改革后,我國體育教學目標也由單一走向多元,以往的體育教學只是單純的強調對學生的身體加以練習,來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有了增強體質這一目的任務,體育教師便會有的放矢的進行教學,清楚在學生成長的不同時期采用不同的手段來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在不同季節(jié)采用不同的運動項目與運動強度來發(fā)展學生的體質。在這一過程中身體練習的程度與負荷很難掌控,也有很多體育教師將學生視為運動員,進行非人性化教學,易走向工具理性的誤區(qū)。但2001年之前學生的體質要優(yōu)于當前教改后的學生體質,看看體育場上猝死的大學生,看看開學典禮上暈倒的初中生,長此以往我國的學生體質將會更加嚴重的下滑。學校開設體育課的主要目的是對學生進行身體教育,為國家培養(yǎng)身體素質優(yōu)良的接班人,而進行體育教學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改變那些教學中不科學不利于學生成長的教學內容與目標,革新教學理念與方法,為基層體育教師的體育教學工作指出更加科學、更加優(yōu)秀、更加簡單的工作方法,要堅持多年來體育教學過程中優(yōu)秀經驗的總結,改掉教學中不合理、不科學的地方,而多年來基層教師所總結出的教學經驗便是體質教育,便是真義體育。
“學校體育教育的真義就是增強學生體質,這是學校工作的主線,是體育教師和學生共同的奮斗目標。”[6]而當今體育教學確實兼顧到學生的利益,也以學生為主導進行教學,體育的場地與設施也更加先進,評價主體也多元化了,但學生的體質卻越來越差了。究其原因,筆者認為還是體育教學目的與目標過于泛化,體育教師對體育的本質功能與體育教學的重點吃不透,盲目追求新的教學理念與方法而把多年來先輩所總結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棄之不顧。教改后體育教學過程中要增強學生的意志品質,增強學生的交往與合作能力,增強學生的情義表現(xiàn),發(fā)展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等等一系列的目標,搞的一線教師根本不清楚應該如何進行體育教學。這樣下去其實是對體育的真義進行弱化,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其實體育活動本身有很多功能與屬性,如是人類溝通與交流的手段,是增強意志品質的工具,是發(fā)展學生動手能力的途徑。在學生進行體育練習過程中沒必要特意去夸大這些屬性與功能的增強,只需正常進行體質教學便可,而在正常的體質鍛煉與活動的過程中一些與體育相關的能力學生自然也會習得,進而發(fā)展其能力。哲學中強調要抓主要矛盾,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工作重點,體育教學過程中的主要矛盾和重點內容是什么?國家、學校、家長最想通過體育教學來實現(xiàn)什么?首先便是學生體質的增強,其次才可能會是發(fā)展意志品質,增強交往能力等等,這是現(xiàn)代學校體育存在的基礎。
第八次教改后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對學生進行體質教育依然是學校體育教學的主線和核心工作,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如放棄身體活動這一特點,放棄增強體質這一目的則體育活動便不再是體育了,如在體育教學中過分培養(yǎng)與發(fā)展學生的其他能力,如名揚一時的大變活魚、“快樂體育”等等,這些都是背離體育教學的核心目的的教學,亦可以稱之為偽體育教學。這種本末倒置,丟了西瓜撿芝麻的行為對于當前的體育教學危害極大,易使體育教學走向歧途,向輕體育化方向發(fā)展,背離了學校體育的根本目的,放棄了體育教學的核心目的。誠然,體育的功能在不斷向前發(fā)展,但其最原始最核心的功能絕不能被拋棄,如失去體育最原始最核心的功能也便失去了體育存在的意義。筆者主張在研究當前體育本質的同時不能放棄對歷史的繼承與研究,在人類的進化史中汲取優(yōu)秀能量,在體育的發(fā)展史中汲取辯證精華。
在以體質教育為體育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的教學中,很多教師在教學中很難把握住增強體質與娛樂身心之間的平衡點,易把學生視為運動員,易忽視學生的感受,進行相對專業(yè)的培養(yǎng)與訓練。雖然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體質能夠實現(xiàn)提高,但易使體育教學陷入工具化的教學誤區(qū),忽視學生的人文情懷,可能在這一過程中一部分學生因不能承受體育鍛煉帶來的困苦,而對體育課產生反感情緒。如何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增強體質,又不讓學生感到厭煩,這是每個體育教師都需要面對的現(xiàn)實問題。但無論如何筆者認為都不應該放棄體質教育,因為這才是體育教學存在的意義,假如體育教學不再能夠增強學生的體質了,則體育教學便失去其存在的意義。
只有研究與了解體育的真義,抓住體育教學的重點與根本任務,理清在體育教學中重點發(fā)展學生的素質的方向,使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抓住教學重點,在教學過程中緊緊抓住增強體質這一主線,才能讓體育教學服務于當前的學校體育,使體育教學能夠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為國家培養(yǎng)出更多體質出色的社會主義建設和保衛(wèi)者。
[1]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中文科譯 .教育——財富蘊藏在其中: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報告 [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2]周登嵩 .學校體育學 [M].北京:人民體育教育出版社,2004.
[3]T·胡森 .簡明國際教育百科全書·課程 [M].江山野 編譯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1.
[4]王恩溥 .六十年前的體育活動//中國體育史參考資料 (3)[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58.
[5]陳學恂 .中國近代教育史教學參考資料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6]王華倬 .中國近代體育課程史論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