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振宇 楊薇 王海燕 自明
(1.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軍事體育部 黑龍江大慶 163319; 2.大連理工大學體育教學部 遼寧大連 116024)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健康定義為“健康是指個體在生理、心理和社會各方面的健全狀態[1]”。現有研究結果表明,體育鍛煉能夠有效的促進學生的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體育鍛煉中積極的情感體驗能夠促使學生采取有益的生活方式與鍛煉機制。鍛煉心理學認為,學生的體育活動與其內在的體育心理存在必然聯系。運動中目標定向與大學生的體育活動內部動機、努力、學習策略、體育活動參與堅持性、運動目的均有較高的相互影響[2]。身體自尊作為個體對自己身體意向的情感性評定或對自己軀體或外表的自我評價[3],必將影響大學生依據自我判斷,所做出的運動中的目標定向選擇及運動項目、強度等體育行為的選擇。因此,本文選取了與學生體育行為極為密切相關的運動中目標定向與身體自尊兩項心理學指標進行了測量,目的在于考察普通高校大學生這兩項指標的分布趨勢特征及指標間的相關趨勢特征,以期為普通高校體育教學的改革提供相應的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依據。
大學生運動中目標定向與身體自尊傾向特征,以及大學生這兩項運動心理學指標間的相關趨勢特征。
本次研究所使用的《身體自我知覺量表(PSPP)》是經過徐霞等研究人員修訂的適合我國大學生群體的版本,包括主量表:身體自我價值感和四個分量表:運動能力、身體狀況、身體吸引力和身體素質;以及由陳堅等人修訂的《運動中任務定向和自我定向問卷》,包括任務定向與自我定向兩個測試維度。
被試樣本為黑龍江省部分普通高校大學生男320人、女380人,研究對象限定為黑龍江省本省生源學生。問卷發放與回收在學生以班級為單位進行體質健康測試前統一集合完成,問卷填寫方式及注意事項由同一教師進行講解,填寫完畢經檢查合格后現場回收。
隨機抽取1個大二自然教學班級共50人(男31人、女19人),在間隔30天條件下進行重測信度檢驗。PSPP重測信度系數r為0.85(P<0.01);運動中目標定向量表重測信度系數r為0.79(P<0.05),重測信度系數較高,符合研究要求。
計算回收數據的克隆巴赫系數,完成對測試結果的內部一致性檢驗,結果顯示研究測試所得數據具備較為理想的內部一致性:男生組身體自尊主量表及各分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數介于0.64~0.70之間;女生組身體自尊主量表及各分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數介于0.66~0.69之間;男生組運動中目標定向各分量表克隆巴赫系數均為0.77;女生組運動中目標定向各分量表克隆巴赫系數為0.73與0.77。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Excel辦公統計軟件對完成采集的研究數據數據的數理統計與處理。
對學生身體自尊情況進行調查,結果顯示(見表1):男生組在主量表和各分量表的得分均高于女生組,數理統計檢驗表明,男、女生組在身體自我價值感、運動能力、身體狀況、身體吸引力等量表的得分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這就表明男生與女生在鍛煉的選擇和堅持機制上存在差別,并且男生對自己身體意向的情感性評價或對自己軀體或外表的自我評價明顯高于女生。這一研究結果在一定程度上進一步驗證了不同年齡、性別群體身體自尊具有一定差異的現有研究成果。

表1 大學生身體自尊情況調查表

表2 大學生運動中目標定向情況調查表

表3 大學生PSPP得分與運動中目標定向相關分析統計表
現有研究結果認為,自我定向占優勢的個體,通常將能力定義為超越他人,其成就感來源于個體取得了更優異的表現,個體更在意社會評價;任務定向占優勢的個體,其成就感建立在自身的提高與完善上,其成就感取向以自身為參照。對學生運動中目標定向情況進行調查,結果表明(見表2),男生組的任務定向與自我定向得分均高于女生組,獨立樣本t檢驗顯示差異均達到非常顯著水平。
根據“運動參與中的任務取向氛圍,有助于鍛煉內部動機的提高(Lung,2007年)”的研究結果,可以認為男生組在體育運動中更傾向于任務取向氛圍,那么也就是說男生組應該具有更高的鍛煉內部動機。但是現有研究也提到女生組反而在體質健康測試成績上高于男生組[4],除去因為體育選項課項目特點因素外,還可以做一種假設:那就是男生組的較高的鍛煉內部動機并沒有最終演變為體育鍛煉行為。由于自我定向以社會為參照,因此我們可以認為男生組比女生組更在意社會評價。現有研究結果同時也認為較高的自我定向更有可能給個體帶來“壓力與煩惱”,進而影響個體的“積極幸福感”,繼而不利于個體的體育活動參與。由于男生在體育活動中更傾向于選擇對抗性項目,因此可能造成其較高的自我定向帶來的“壓力與煩惱”最終抵消甚至降低了其任務定向帶來的較高鍛煉內部動機,進而影響其體育鍛煉行為。可以考慮通過教學設計控制學生的體育活動氛圍,降低男生的自我定向水平或者考慮如何使男生適應較高自我定向帶來的壓力,并使之轉化為參與體育鍛煉的動力。
為清楚地顯示大學生身體自尊與運動中目標定向間的關系,本文對大學生身體自尊和運動中目標定向數據進行了皮爾遜相關檢驗(見表3)。
表3 顯示,男、女生組身體自尊與運動中目標定向均呈現了正相關態勢,男生組任務定向與運動能力、身體狀況間均達到非常顯著水平,自我定向與身體吸引力間達到顯著水平。女生組任務定向與身體吸引力間達到顯著水平,與其他各項均達到非常顯著水平;自我定向與身體自我價值感、運動能力、身體狀況間達到顯著水平。這種現象表明,男、女生組身體自尊與運動中目標定向間具有相互的促進作用。但是現有研究成果已經指出,女生組在主、客觀身體評價上是存在偏差的,因此,女生組身體自尊與運動中目標定向間具有的相互促進作用對提高其體質與健康水平并不有利,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1)男生組在主量表和各分量表的得分均高于女生組,表明男、女生之間在鍛煉的選擇和堅持機制上存在差別,并且男生對自己身體意向的情感性評價或對自己軀體或外表的自我評價高于女生;男生組的運動中目標定向各維度得分均高于女生組。
(2)男、女生組身體自尊與運動中目標定向均呈現了正相關態勢,表明大學生群體身體自尊與運動中目標定向兩項指標間存在相互的促進機制。但依據現有研究結果,女生身體自尊與運動中目標定向間所具有的相互促進機制對提高其體質與健康水平將會起到消極影響。
(1)通過體育教學與課外體育鍛煉指導,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身體自我認知能力。大學生對身體自我的正確認知將會對其體育鍛煉動機誘發及體育鍛煉行為的堅持產生重要影響。在體育教學與課外體育鍛煉指導過程中,應有目的地對學生灌輸正確的“身體美”審美觀念,同時通過競技對抗等手段激發學生體育鍛煉心理需要,鼓勵學生發展自我的運動能力與身體素質,追求自我身體價值感的實現。
(2)通過體育選項課課堂教學氛圍調整,培養學生適宜的運動中的目標定向模式。不同的運動中目標定向組合模式對學生的體育活動中的目標選擇、動機誘發、體育活動行為的堅持均具有重要影響。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應注意提高課堂的任務定向氛圍,引導學生形成較高的任務定向目標,注意控制自我定氛圍,自我定向氛圍過高或過低均不利于學生在體育運動過程中獲得“積極的幸福感”,繼而影響學生的體育學習行為。
[1]王東勝.現代健康新概念[J].江蘇衛生保健,2002,3(6):112-113.
[2]馬啟偉,張力為.體育運動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劉皓明,張積家.自尊結構研究的發展趨勢[J].心理科學進展,2004,12(4):567-572.
[4]唐振宇,張宇峰,李霞,等.普通高校學生主、客觀身體評價關系研究[J].運動,2012,12(56):56-58.
[5]李志輝,羅平.SPSS for Windows統計分析教程(第2版)[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