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威
(大連市業余體育學校 遼寧大連 116000)
反手弧圈球起源于歐州,它是根據正手弧圈球原理發展起來的。它是一種先進的技術,也是橫拍選手所特有的技術之一。它的最大特點是擺動的幅度較大、好發力、力量大以及能發揮反貼的粘性作用,拉出強烈的上旋球,解決了在中遠臺反手攻擊力不強、威脅不大的弱點,大大的提高了反手的威脅性。我國優秀運動員馬龍在比賽中能很好的使用反手拉下旋球,為更好的了解馬龍的反手拉下旋球對其在比賽中使用反手拉下旋球進行統計分析。
第十六屆亞洲運動會乒乓球單打冠軍、第五十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單打季軍馬龍。
查閱1995~2010年中國期刊網中有關反手拉弧圈球技術研究的期刊與文獻,并進行歸納、總結與分析,了解反手拉弧圈球技術的研究現狀與研究成果,為本研究的開展提供理論依據。
對馬龍在第十六屆亞運會乒乓球比賽、第五十屆世乒賽男子單打比賽中6場比賽進行觀看并進行技術統計。
按照三段統計法將馬龍的6場比賽按發球搶攻短、接發球搶攻段和相持段包括反拉、反帶的得分統計,并對所得的數據加以整理歸納。

表1 發球搶攻階段反手拉弧圈球技術成功率統計表

表2 發球搶攻階段反手拉不同類型弧圈球統計表

表3 發球搶攻階段反手拉弧圈球線路統計表

表4 接發球階段反手拉弧圈球技術成功率統計表
從表1中看出,馬龍在6場比賽中的發球搶攻階段反手拉弧圈球的使用率較高。在第十六屆亞運會乒乓球男子單打中,馬龍對戰王皓整場比賽時,發球搶攻階段馬龍反手拉弧圈球共用了20次,得分9分,失分11分,成功率為45%;馬龍對戰朱世赫整場比賽時,發球搶攻階段馬龍反手拉弧圈球共用了13次,得分9分,失分4分,成功率為69.23%;馬龍對戰莊智淵整場比賽時,發球搶攻階段馬龍反手拉弧圈球共用了8次,得分5分,失分3分,成功率為62.5%。在第五十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男子單打中,馬龍對戰普里莫拉茨整場比賽時,發球搶攻階段馬龍反手拉弧圈球共用了13次,得分9分,失分4分,成功率為69.23%;馬龍對戰奧恰洛夫整場比賽時,發球搶攻階段馬龍反手拉弧圈球共用了14次,得分8分,失分6分,成功率為57.14%;馬龍對戰梅茲整場比賽時,發球搶攻階段馬龍反手拉弧圈球共用了22次,得分10分,失分12分,成功率為45%。

表5 接發球階段反手拉不同類型弧圈球統計表

表6 接發球階段反手拉弧圈球線路分析表

表7 相持階段反手拉弧圈球技術成功率統計表

表8 相持階段反手拉不同類型弧圈球統計表

表9 相持段反手拉弧圈球線路分析表
從表2中看出,馬龍6場比賽在發球搶攻階段中,使用反手拉加轉弧圈球共14次,得分7分,失分7分,成功率為50%;使用反手拉前沖弧圈球共83次,得分41分,失分42分,成功率為49.39%。
從表3中看,馬龍在發球搶攻階段反手拉弧圈球以斜線為主,共使用47次,得分28分,失分19分,成功率為59.57%;直線共使用23次,得分16分,失分7分,成功率為69.57%。
從表4中看出,馬龍在6場比賽中的接發球階段反手拉弧圈球這個環節上處理較好。在第十六屆亞運會乒乓球男子單打中,馬龍對戰王皓整場比賽時,接發球階段馬龍反手拉弧圈球共用了10次,得分8分,失分2分,成功率為80%;馬龍對戰朱世赫整場比賽時,接發球階段馬龍反手拉弧圈球共用了7次,得分5分,失分2分,成功率為71.43%;馬龍對戰莊智淵整場比賽時,接發球階段馬龍反手拉弧圈球共用了5次,得分3分,失分2分,成功率為60%。在第五十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男子單打中,馬龍對戰普里莫拉茨整場比賽時,接發球階段馬龍反手拉弧圈球共用了9次,得分7分,失分2分,成功率為77.78%;馬龍對戰奧恰洛夫整場比賽時,接發球階段馬龍反手拉弧圈球共用了7次,得分5分,失分2分,成功率為71.43%;馬龍對戰梅茲整場比賽時,接發球階段馬龍反手拉弧圈球共用了8次,得分4分,失分4分,成功率為45%。
從表5看出,馬龍6場比賽接發球階段中,使用反手拉加轉弧圈球10次,得分7分,失分3分,成功率為70%;使用反手拉前沖弧圈球共33次,得分20分,失分13分,成功率為60.6%。從比賽中可以看出,雖然加轉弧圈球的速度比前沖弧圈球慢,但在比賽中往往起到了改變節奏,打亂對方運動員心理定勢的作用。由于加轉弧圈球旋轉很強,拉出的球在落臺后快速下滑時對手借不上力,從而造成對方運動員失誤。
從表6看出,馬龍在接發球階段反手弧圈球擊斜線38次,得分28分,失分10分,成功率為73.68%;直線12次,得分5分,失分7分,成功率為41.67%;反手弧圈球接發球到斜線的使用率和成功率均大幅度高于直線。接發球的命中率和質量直接關系隨后的相持,應在保證接發球命中率的情況下,提高回球的質量。馬龍在本段擊斜線居多,斜線線路較長,既可以保證回球命中率,也可以提高回球的質量。
從表7中看出,相持階段反手拉弧圈球是馬龍在相持段的主要技術,也是主要的得分手段。在第十六屆亞運會乒乓球男子單打中,馬龍對戰王皓整場比賽時,相持階段馬龍反手拉弧圈球共用了42次,得分17分,失分25分,成功率為40.48%;馬龍對戰朱世赫整場比賽時,相持階段馬龍反手拉弧圈球共用了20次,得分13分,失分7分,成功率為65%;馬龍對戰莊智淵整場比賽時,相持階段馬龍反手拉弧圈球共用了19次,得分13分,失分6分,成功率為68.42%。在第五十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男子單打中,馬龍對戰普里莫拉茨整場比賽時,相持階段馬龍反手拉弧圈球共用了45次,得分18分,失分27分,成功率為40%;馬龍對戰奧恰洛夫整場比賽時,相持階段馬龍反手拉弧圈球共用了25次,得分16分,失分9分,成功率為59.26%;馬龍對戰梅茲整場比賽時,相持階段馬龍反手拉弧圈球共用了19次,得分12分,失分7分,成功率為63.16%。
從表8中看出,馬龍6場比賽相持段中,使用反手拉加轉弧圈球10次,得分3分,失分7分,成功率為30%;使用反手拉前沖弧圈67次,得分42分,失分25分,成功率為62.69%。相持中的球速度快,力量大,在來不及回球的情況下只有退臺以求更多的時間。在被動的情況下使用反手拉加轉弧圈球調整比賽中的節奏,由于在球的下降期擊球,球的弧線高、速度慢,給對方贏得了進攻機會。相持段中反手拉前沖弧圈的無謂失誤較多,在面對機會球時,由于動作散漫,造成了多次的失誤。這也是思想上不夠重視,造成松懈所至。
從表9中看出,馬龍在相持段反手弧圈球擊斜線46次,得分30分,失分16分,成功率為65.22%;直線37次,得分17分,失分20分,成功率為45.95%;馬龍打法兇狠,在相持中反手弧圈球線路以斜線為主,使其在相持段優勢更加明顯。主動與對手相持,充分運用高質量的正手和反手弧圈球攻擊對方。同時,輔以直線的變化,打亂對方的節奏,能多點、多線路地突破對方的防線,從而也豐富了馬龍相持段兩面弧圈進攻的戰術系統。
(1)馬龍在發球搶攻階段反手拉弧圈球的使用率和成功率較高,但是在處理中路偏反手位球時,尚不夠堅決,造成失誤較多。
(2)馬龍的接發球階段反手拉弧圈球的威脅較大,但是使用率不高。準確判斷對方發球,運用反手弧圈球技術接發球,有效的破壞了對方的發球搶攻戰術,打亂對方的節奏,積極贏得主動。
(3)相持階段反手拉弧圈球技術是馬龍反手拉弧圈球戰術體系中使用率和成功率最出色的環節。充分利用嫻熟的反手弧圈球適時配合正手弧圈球技術,以速度、落點、旋轉三合一,使得馬龍在相持段的優勢更加明顯。但是在兇狠的同時也造成了過多的無謂失誤。
(1)在發球搶攻階段中:①培養良好的發球后反手拉弧圈球的意識。意識是技術的先導,惟有先進的意識才能衍生出高超的技術。在本段,建立反手拉弧圈球的意識,通過專項訓練中,從而能在比賽中大膽的使用。②創新發球。單從發球上看,發球和發球搶攻有著密切的聯系,變幻莫測的發球是發球搶攻的先決因素。有好的發球作為鋪墊,那發球搶攻的使用率和成功率也會相應提高。
(2)在接發球上,首先要判斷對方來球的旋轉,減少不必要的無謂失誤外,還要從意識上加強接發搶攻的概念,在訓練中引起重視,才能更好的運用到比賽中。
(3)在相持階段中,應努力做到加快擊球的速度,縮短球在空中的飛行時間,讓對方沒有充分的時間準備下一板的來球。嚴密控制落點,積極的變化路線,使對方在跑動中變得被動。
[1]李今亮.中國乒乓球男隊主要競爭對手技術剖析及應對策略[J].北京體育大學報,2004,6(6):830-833.
[2]吳煥群,張曉蓬.乒乓競技研究中定量方法的開發及效用[J].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2:110-127.
[3]周建軍.怎樣打乒乓球[M].素質大學出版社,1996,4(15):12-14.
[4]李今亮,楊輝,趙霞.中國乒乓球男隊主要競爭對手技術剖析及應對策略[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7(6):830-833.
[5]黃統生.談談反手弧圈球[J].體育科技,1997,4(8):25-27.
[6]舒鈞.乒乓球中反手反拉弧圈球技術動作的生物力學要點研究[J].西安文理學學院報,2010,1(2):8-10.
[7]吳吉星.試論中國乒乓球運動的制勝因素[J].第一健身俱樂部,2010(10):16-18.
[8]王搏.關于反手橫打、拉技術在比賽中的運用與分析[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1(6):13-14.
[9]韓同康.乒乓球的動態特性——旋轉與速度相對原理[J].體育科學,1994(6):49-51.
[10]陳黎.乒乓球反手臺內側擰技術的力學原理[J].山東體育學院學院報,2007,2(3):14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