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各地高考改革方案紛紛要拿英語“開刀”了,有人問了我一個假設性的問題:假如全中國的中小學一夜之間取消了英語課,會怎么樣?我認真地想了想,回答說:不會怎么樣,說不定還是好事呢。
不是在說反話,我是認真的。
我從事外貿工作10年了,作為公司的海外市場主管,經常會面試一些前來求職的大學畢業生。最初看到他們的簡歷時,我對他們總是充滿期待:瞧瞧,全是大學英語四級六級,其中還不乏專業英語八級或者國際貿易畢業的“準專業”人士。但是進入面試現場,劇情就立馬發生了180度的大反轉——
幾乎所有應聘者的英文自我介紹都是事先背熟的,而且除了姓名、學校、求學經歷等信息各不相同之外,其他部分簡直就像是從同一個模板拷貝粘貼而來的。當我實在是感覺有點聽膩了,打斷他們,用英語拋出一個問題后,十有八九得到的“回答”是:“Pardon?”好吧,我再重復一遍我的問題,對面可憐的孩子們大多數在略作思考后,繼續來一句:“Pardon?”
好吧,都知道大家長期以來學的是“聾啞英語”,那么最起碼讀和寫總要過得去吧。對不起,看老外寫來的函件需要借助百度,自己寫的郵件估計能把高中英語老師給氣死……
好不容易挑出若干感覺還可以的,實際工作之后卻處處難挑大梁,別說大梁,小擔都挑不起來。比如我帶著新人見外國客戶,全程只有我在和老外談,他在旁邊連記錄也做不了,偶爾我手機一響,說聲抱歉離開一會兒,現場就只剩下兩個默默相對的人。兄弟,談判你不行,閑聊幾句也不行么?倒是也有敢說話的,有一次我帶著一個實習生跟客戶談,中途我去取一份文件,老外向這位實習生問起產品價格,這位實習生轉頭問我:“How many the price?”我一聽就暈了,這是哪個星球上的英語啊?
可能有人會質疑我:你是哪國人啊,秀什么優越感啊!好吧,請允許我回顧一下自己的“英語血淚史”。當年高考時,我英語的成績是92分,剛過及格線。大學畢業考英語四級,我60分,也是剛剛夠線。畢業5年后,工作中沒有一項能用到英語,所以學到的東西基本上都還給老師了——這可能是大多數中國學生學習英語的最后歸宿吧。
就在青春時光所剩無多的時候,我突然厭倦了平淡無奇的生活,決定出國深造。為此,我用了5個月的時間,拼命補習英語,最終雅思拿到了6.5分,得以進軍歐羅巴大陸。剛剛出國的頭3個月,我聽不懂老師講課,做不了筆記,動不動來個項目設計,還要和同學不停地討論,然后要在二三十個人面前做陳述。別以為你組里有其他同學,你就可以只動手不動嘴,老外的習慣是每個人都要上臺去講,任何一個人講不好都影響你們小組的成績。我們那幫中國同學都把項目設計稱為BLOODY PROJECT(血淚項目)。
在那段壓力山大的日子里,我的英語水平突飛猛進,到后來即便是和來自美國的同學吵架,都絲毫不落下風。回國后做外貿不管是應對英美客戶、二吊子水平的印度客戶,或者是發音奇葩的日本客戶,不管是到世界上任何一個可以講英語的地方出差,我都可以做到全程溝通無障礙。
同學們也許會說,那是因為你要用到英文,所以才能學好。沒錯,大家這么想就對了!事實上,在我們公司,所有干得不錯的同事,無論他當初畢業于什么專業,其英文能力都是通過兩三年的實際工作,在不斷地和老外的接觸與溝通中磨練出來、提高起來的。
對大多數人而言,英語真的不應該是一門“學科”,學校里學得再好,以后如果不用也很快就忘了。畢竟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用外語工作,熟練掌握外語也并非高人一等的事。但是中國總要和世界交往,總要和外國做生意,就必然需要一大批人能夠運用英語這個交流工具,并且拿它來給自己掙飯吃。如果你興趣在此,有志于此,你一定會努力去學并且學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