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亮



▲年初以來,債市反彈勢頭迅猛,但與基本面關系不大,更多的是一些短期因素推動,其中資金面的異常寬松是本輪債市反彈最強的驅動力。
▲目前債市回暖的勢頭可能持續到3月底,二季度很可能陷入調整,收益率曲線將出現平坦化上移。
▲債市在調整的同時,也面臨券種分化格局。短久期的利率債和城投債、高評級的產業債將繼續受到青睞,而低評級的產業債特別是缺乏國有背景的產業債,面臨拋售壓力,信用利差將明顯拉開。
年初以來,債券市場呈現暖冬走勢,反彈勢頭迅猛,中短端收益率下行幅度之大,堪比牛市,與去年下半年呈現出“冰火兩重天”之別;同時,資金面寬松程度也令人驚嘆,錢荒時的煎熬難耐似已成過眼煙云。投資者不禁要問,莫非央行政策已經轉向,債市熊去牛來?
年初以來債市回暖的原因
就像去年的大熊市無法用經濟基本面解釋一樣,今年債市反彈也和基本面關系不大,更多的是一些短期因素在推動。對于債市回暖,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
首先,歷年一季度,都是銀行配置資金入市的高峰,本著早買早獲益的原則,各家銀行會在預算下達后的2、3月份集中入市,配置盤使得一季度往往是年內利率較低的階段。盡管當前銀行業面臨存款增長乏力、投資敞口縮減的問題,但配置盤在今年一季度的驅動力仍不應忽視。
其次,資金面的異常寬松是本輪債市反彈最強的驅動力。節后資金面的寬松程度顯然已經超越了季節性規律,即使央行啟動正回購,資金面也絲毫不見收緊,實際上,資金寬松從節前就已經有所體現。
最后,年初以來宏觀經濟呈現放緩勢頭,部分經濟指標表現不佳,同時美國縮減QE引發外部流動性收縮,使得市場對央行放松貨幣政策產生了預期,也推動了債市反彈。
當然,債市回暖也有一些技術方面的原因,比如機構出于防御目的,從去年以來就積極配置短債,造成收益率曲線短端大幅下行。目前債市的暖意容易讓人產生已經進入大牛市的幻覺,但上述因素都只是局部的,或者階段性的。無論從經濟面還是從政策面來看,仍存在很多不明朗因素,其中造成債市長期走熊的原因還沒有出現實質性的拐點,大牛市可能還需更多信號來確認。
本輪反彈能持續多久?
進入二季度后,驅動本輪債市反彈的因素可能都將出現變化,從而終結本輪反彈。
(一)未來供給壓力將持續增大,需求則會趨于減弱
由于去年下半年利率維持高位,較多企業暫停發債,整體供給壓力較小的局面持續到元旦。今年春節后利率下行,眾多企業抓住時機集中發債,供給壓力出現報復性釋放(見圖1),這一勢頭在未來仍將持續;同時,政策性金融債也在節后出現放量,而按照“兩會”政府工作報告,預計今年國債及代發地方債凈增量不少于1500億元,未來供給端的壓力不小。
在需求端,按照往年規律,銀行的配置力量進入二季度后會逐漸弱化,市場利率存在季節性反彈的要求。更關鍵的是,銀行業存款增長乏力,資金成本上升的勢頭并沒有改觀,可用于投資債券的資金繼續受到限制,這將從根本上削弱需求端的動力,不利于反彈行情的延續。
圖1 春節后信用債供給已經明顯放量
資料來源:Wind資訊、招商銀行
(二)異常寬松的資金面將在二季度結束,或對債市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
年初以來,資金面的寬松主要來自兩方面的推動:一是跨境套利資金的持續流入及央行主動投放基礎貨幣,二是年初以來銀行業表外業務暫時收縮。
1.跨境套利資金流入形勢已然較為明朗
1月份,銀行結售匯順差及外匯占款的大幅增加,充分表明資金流入十分兇猛,從而壓低了市場利率(見圖2)。同時,為引導人民幣貶值,央行主動增加了基礎貨幣投放,因此加劇了2月底3月初的資金寬松程度。
圖2 外部資金的流入壓低了市場利率
資料來源:Wind資訊、招商銀行
就短期而言,人民幣階段性貶值乃至進入雙向波動,足以對套利資金形成震懾,預計3、4月份的套利資金將出現顯著收窄,這對資金面形成利空。但問題在于,如果市場一致認為人民幣升值周期尚未結束,那么階段性貶值恰好為套利資金的重新流入提供了成本更低的機會。筆者懷疑,在現有匯率形成機制不變、人民幣升值方向不變的環境下,只要境內外利差存在,套利資金的流入就不可能得到根本遏制,除非匯改進度大幅提前,徹底打亂市場對人民幣的升值預期。因此,外部流動性對內部流動性的影響,在二季度大概率會出現弱化,但之后會再次推動流動性寬松。
2.表外業務的收縮不具有可持續性
一是年初銀行信貸額度重新放開,發債利率不斷下行,對非標類融資產生了替代作用,但隨著銀行信貸額度重新趨緊,以及未來市場利率可能上行,企業會再次轉向非標融資。
二是由于去年下半年始終面臨整頓影子銀行的傳言等不明朗前景,企業與銀行都提前搶做了大量非標同業業務,提前釋放了供給,隨著時間推進,企業的融資需求會再次推高供給。
三是出于對房地產、地方平臺等風險的考量,銀行主動收縮了一部分非標敞口,這部分縮量暫時不可逆。
同時,央行已于春節后啟動對流動性的回收,雖然短期效果不大,但只要持續回籠,在套利資金收窄的環境下,回籠效果會逐漸顯現。因此,進入二季度后,資金面很難延續一季度超寬松的狀態,再度收緊是大概率事件。
(三)央行政策取向面臨微調壓力,但不具備大幅放松的空間
年初以來,中國經濟確實表現出一定的下行壓力,如官方與匯豐的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雙雙下滑,均創下7個月新低,房地產開工可能經歷周期性回落,產能過剩行業對投資和經濟的拖累作用也在延續,因此經濟增速繼續放緩確定性較大。對債市而言,這創造了一個有利于收益率走低的環境。但是,經濟中也存在積極因素,比如,今年歐美經濟回升,外需以改善為主,對出口將有拉動作用,隨著節后工業企業開工率的提高,PMI將季節性回升,另外各級政府保增長底線的愿望強烈,可以認為,經濟還沒有差到需要央行出手托市的程度。
更重要的是,債市去年下半年的大熊市,明顯不是由基本面推動的,主要受制于央行政策和資金面,而今年以來的這一輪反彈,也主要是受資金面寬松而非經濟下行的推動。筆者估計,只要經濟不出現超預期的大起大落,那么其對債市的推動作用就不會太顯著,央行政策的松緊度仍是債市表現的關鍵因素。
而對央行來說,是否從既定政策立場上有所調整,正成為一個重大問題。
堅持偏緊立場的理由很充分,雖然歷經半年多資金緊張的壓力,但全社會債務快速擴張的趨勢沒有改觀,無論企業還是政府,都有繼續擴張負債的動力,如果此時放松政策,可能導致債務快速擴張,債務風險進一步累積,大半年的努力將功虧一簣。
但是,2014年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已經指出,要保證經濟增長底線在7.5%左右,并提出“把投資作為穩定經濟增長的關鍵”。這意味著適度加大投資力度應是今年各級政府的有效選擇,必然要求央行從偏緊的政策立場上有所后退,加大對融資的支持力度,降低融資成本,同時,面對愈來愈多經濟放緩的信號,央行也不能熟視無睹。
雙面炙烤下,央行政策的平衡點將十分微妙。筆者預計,央行的政策立場將在未來某一時刻出現微調,整體基調略有放松,但也不會特別松。目前資金面的寬松程度并非央行的合意目標,雖然央行不希望去年6月末和12月末的錢荒重演,但也不希望市場利率如此低廉。市場利率高于目前水平、低于去年下半年水平,可能是央行希望見到的效果。因此,適度拉高利率應該是央行二季度的政策著力點,指望央行政策大幅放松以維持目前的超寬松狀態不太現實。
債市反彈已臨近尾聲,將面臨券種分化格局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目前債市回暖的勢頭可能持續到3月底,二季度大概率陷入調整,收益率曲線將出現平坦化上移,10年期國債收益率可能重上4.6%~4.7%。考慮到去年大熊市,許多機構盈利不佳,今年落袋為安的心態可能更為積極,這一心態將導致調整一旦開始,進展會比較迅速。
債市在調整的同時,也面臨券種分化格局。短久期的利率債和城投債、高評級的產業債將繼續受到青睞,而低評級的產業債特別是缺乏國有背景的產業債,面臨拋售壓力,信用利差將明顯拉開。
3月初,超日債爆發了中國債券市場第一單違約,雖然市場對此已有心理準備,短期沖擊有限,但零違約時代的結束,使得投資人必須重新審視信用風險,投資思路將從主要追求收益,逐步向收益與安全兼顧轉化,機構的調倉換倉動作將逐步拉開。因此,一直存在的信用風險溢價不足的問題將被修復,信用利差拉寬在所難免。
由于發展改革委此前已經通過談話方式,表達了為城投債背書的意向,因此城投債的信用等級事實上在向利率債靠攏,會持續受到市場重點考慮,當然,地方負債率較高、被限制進一步舉債地區的城投債另當別論;同時,具有國有背景的產業債也相對安全,而那些缺乏國有背景、資質較差、經營困難、產能過剩行業的產業債很可能淪為拋售對象。(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所在機構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