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楚朋
(長春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吉林長春 130012)
由于大學擴招,高校的學生人數與日俱增。部分學校的老校區已經無法起到承載廣大師生日常學習生活的作用,故新興的大學城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設中,而作為體現校園文化性、生態性、人本性、場所性的校園綠地景觀空間也正面臨著機遇與挑戰。一些設計由于缺乏對生態性的考慮,而使校園綠地景觀空間難以發揮其應有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又由于工程大而時間緊,加之設計者自身水平的局限性,低水平的設計效仿不斷出現;缺乏對其文化功能內涵的深遠考慮,使得校園環境讓人難以感受到文化的氣息;缺少“以人為本”的內涵,而少有對人的關懷。建設一個合理的校園綠地景觀空間迫在眉睫。
景觀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間和物質所構成的綜合體。它是復雜的自然過程和人類活動在大地上的烙印。大學校園景觀即是高校師生及其所生活學習的建筑物、草坪、廣場等一切存在于校園空間的物質與非物質的集合體。而大學校園綠地景觀作為校園景觀的一個元素和承載校園文化的一葉扁舟,無時無刻不體現著師生的趣味與情操、學校的底蘊與氣魄。它不僅是師生們觸摸與涉足的物質空間,更是校園文化延伸與澎湃的精神空間。
經典大學校園景觀圖例如圖1所示。

圖1 青島農業大學知音廣場
1)綠地景觀空間的生態現狀令人堪憂。由于大學的擴招,其規模必須不斷擴大,校園內的教學大樓、實驗樓、宿舍等一系列配套大樓如雨后春筍般在全國各地拔地而起,其結果就是大量的校園綠地被侵占,使得校園綠地在整體布局上出現了混亂與無序的狀況。除此之外,某些新建的校區在景觀空間的建設與現代所倡導的建設“生態校園”的理念不相符合:大片的廣場綠地沒有攢動的人頭,就如同荒涼的沙漠;一個個池塘中沒有躍動的魚兒,仿佛一潭死水。有些綠地景觀的設計只是單純的擺放與堆砌,這就造成了普遍缺少生氣和活力的狀況。
2)對于校園內原有的山系、水系與林系的利用開發力度不夠。有的設計進行了一定規模的改造,但是從根本上來說并沒有凸現原有地形地貌的優勢;有的“假借”保留之名,實則置之不理,任其雜草叢生。
3)校園綠地景觀空間的設計應當全面地考慮綠地景觀空間的整體規劃布局、群落層次的協調統一、景觀的營造、物質的選擇等。然而許多校園在進行綠地景觀空間設計時只是“單純”地追求綠化量,而忽視了綠地景觀空間的其它功能;某些高校校區由于一些原因使得教學園區內各個功能區分布散亂,空間布局混亂,綠地景觀只得以“見縫插綠”的方式存在。校園綠地景觀空間被不合理地分割成相互缺乏關聯的隔離空間,使其難以發揮原本所應具有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常見校園布局如圖2所示。

圖2 常見校園布局
由于工程大而時間緊,又加之設計者自身水平的局限性,往往“迫不得已”而盲目模仿以往成功的案例。這就造成了不同地區不同規模的綠地景觀空間被效仿套用同一套模式,使得中國許多大學校園綠地景觀出現雷同的局面。設計時缺少考慮校園綠地景觀空間與其所在地域的關聯,與學校自身辦學個性的關聯,使得其毫無特色可言,以至難以引發師生對校園綠地景觀空間的認同感與喜愛感。
大學校園綠地景觀空間作為校園文化的載體,通過其對景觀的物化和具體的形態來展現高校的校風、校貌以及深刻的文化、精神內涵。然而那些新建的校區由于高速、大規模的建設使其忽視了對校園文化環境的設計以及對其功能內涵的深遠考慮,導致校園景觀中非文化元素占主導地位,很難做到很好地繼承和延續老校區的優秀傳統文化。雖然新建的校區教學硬件方面優于老校區,但其缺乏文化底蘊的熏陶與感染,使得校園環境讓人難以感受到文化的氣息,缺少一種大學所特有的韻味。
“以人為本”一詞一直以來都是規劃與設計領域的流行語,它不僅僅是一種重要的理念,更為重要的是它能為設計的消費者——人,帶來確實的“享受”,更多地創造設計的價值。以人為本的校園綠化,應充分考慮到景為人所用,既要有觀賞性和實用性,還要富有人情味[1]。而綠地景觀空間的現狀使校園內的師生們并沒有切實地感受到其所帶來的人本關懷,卻出現了重景觀而輕使用的狀況。大片的綠地,周圍卻沒有一把供人休憩、欣賞的椅凳;有的確實設置了椅凳,但是有的椅凳并不符合人體工程學的原理亦或是為了景觀的優美而把其安置在不合適的位置;空曠的綠地沒有一處遮陽避雨的處所。這樣自然也就沒有人愿意在其周圍駐足、逗留、觀賞,以至于校園毫無生機。配置各類設施以滿足最有可能和最吸引人的活動需求[2]。校園綠化布局進行總體規劃設計,要從校園實際出發,充分挖掘學校特有的歷史文化內涵,強調人文,加入校園文化理念,使景觀與文化自然結合而不牽強附會。只有這樣,校園景觀才更為生動、更有精神、更具活力。同時,還可讓人有無窮的回味[3]。
空曠的校園設計經典圖例如圖3所示。

圖3 空曠的校園設計經典圖例
與人的發展一樣,一個好的校園綠地景觀空間需要“共性”與“個性”的協調統一發展。“共性”即為利用周圍的環境發展自身;“個性”即為結合自身的特質提升自我。在這里將校園綠地景觀空間的“共性”與“個性”理解為“生態性”與“獨特性”。在此層理解上來說,校園綠地景觀空間的生態性就是該空間所在的生態系統與其共同作用形成的生態環境;顧名思義,獨特性即為自身特有的,擁有豐富底蘊的特質。
與自然環境相結合經典圖例如圖4所示。
生態,原本是生物學的概念,但如今早已滲透進人類發展的各個領域,尤其是在文化領域。自1955年美國學者J.H.斯圖爾德最早提出文化生態學的概念后,美國生態倫理學者萊奧波爾德也發表了人類和自然界應當同屬于一個“生命共同體”的說法。即在現代文化倫理原則中加入的生態因素,將催生文化與生態和諧共生的現象[4]。校園是一個以人類為主要生物種群,物理環境受人類活動影響極大的系統,因此它具有許多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自然生態系統的特點[5],其中所說的“物理環境受人類活動影響極大”確實不假,然而我們更推崇另一種說法——校園生態系統與人類的共同作用。古語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一個校園的生態系統足夠好,它將使在其內的每一個人深深地愛上它,然后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去愛護它。因為愛護然后更好,因為更好所以更愛,如此循環,易知該系統將是如何的穩定、良好。作為校園最多最大裝飾與師生休憩的地方,可謂是校園生態的最美點。把握綠地景觀空間的設計,就是抓住校內人們對該系統的喜愛之心,深遠來說便是維護了系統的穩定性。綠地景觀空間的設計可以稱得上是“任重”而“道遠”。
公園式校園經典圖例如圖5所示。
校園的環境污染承受能力有限,然而校園人口密集,環境壓力十分的巨大。校園環境為了滿足師生在校的學習、工作、生活、休閑,犧牲了大量環境資源。為了維持校內生態系統的穩定,大部分高校采取輸出污染物,從外部系統輸入新鮮資源的措施。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維持著系統的穩定,但此做法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而且必然對外部系統造成更大的破壞。因此,校園生態系統應當發揮自身的修復功能,這既是對資源的節約,又是對自身系統穩態的提升。而作為校園生態系統穩態的主力軍——綠地,對于這一迫切的需求首當其沖。綠地本身可有效吸收二氧化碳等氣體,形成有利于人的清新空氣,讓負荷壓力下生活的師生有了放松的清潔場所,容易舒緩身心,緩解疲勞;其還有較強的下滲功能。現代化的高校,多是鋼筋、水泥堆砌而成,因此對原有的地表結構有很大的影響,尤其對于其下滲功能。今年夏季,南方多所高校被水淹沒,雖為天災,但此中也不難有一絲人禍的緣由;降落于學校各個建筑物、水泥地的天然雨水,常常作為廢水排出校園。其實學校可以建設一個天然雨水的收集儲存系統,當校園綠地需要灌溉的時候將儲存的雨水用之。這樣既減少了購買水的成本,也減少了對外部環境的污染。

圖5 公園式校園經典圖例
4.2.1 各學校間的風格
中國幅員遼闊,領土東西跨經度有60多度,南北跨緯度接近50°,氣候類型豐富,有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高山高原氣候,因此植被種類繁多。這對于位于天南地北的高校而言,自然綠地景觀的植被也就不盡相同,各有所長了。校園綠化規劃要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結合氣候特點和校園實際做好校園布局和植物配置[6]。
各地區常見植被經典圖例如圖6所示。

圖6 各地區常見植被經典圖例
這是地域所造成的綠地景觀的差異,在這個人類占主導地位的時代,當然少不了人為的因素了。例如清華大學本部——清華園,它與北京西郊的圓明園等五個苑囿號稱“圓明五園”,作為皇家園林康熙行宮的熙春園,始建于清朝中葉康熙年間,咸豐年間改為清華園,自1911年清華學堂建立至今,形成了清華大學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園外高等學府和名園古跡林立,園內蒼松翠柏、水木清華。由此形成了清華園獨特的帶有強烈特色的綠地景觀空間[7]。誠然,對于大多數高校來說,難以擁有這樣的機會,但也不是沒有辦法創造屬于自己的獨特性。對于綠地景觀空間的設計,至少可以從兩方面入手:1)利用當地特有的植被對景觀空間進行規劃設計;2)結合學校的辦學特色,將學校的辦學文化融入到景觀空間的設計中。如果將兩點共同運用,效果必將更好。
4.2.2 各學院間的風格
學校統一的綠地景觀空間設計是必須的,但也需保證設計的多樣性,這樣能使更多的元素相互碰撞、融合,達到完美的統一。
開放式樓道圖例如圖7所示。

圖7 開放式樓道
現在的高校下屬學院眾多,如機電工程學院、基礎科學學院、人文學院等。各個學院可以憑借所擁有的專業,根據專業的特色來設計所屬教學樓附近的綠地景觀。設計時也可以讓師生參加所屬專業的綠地景觀設計,這樣既加強了專業方面的知識,又提高了師生對綠地景觀空間的重視。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校園綠地景觀空間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但是對其設計規劃必須要有超前意識。設計于前是對綠地景觀空間設計的基本要求,并結合“個性”與“共性”,才能更好地創建校園景觀,服務于校園建設。
[1] 崔劍飛,高鵬.高等院校校園綠化規劃設計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09(6):65-68.
[2] (美)克萊爾·庫珀·馬庫斯,卡羅琳·弗朗.人性場所:城市開放空間設計導則[M].俞孔堅,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3] 毛時才,李兆宋,陳先順.校園綠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初探[J].中國園藝文摘,2009(5):59.
[4] 胡云云,葛德平.基于生態性校園文化建設的研究[J].科教導刊,2013(3):17-18.
[5] 徐舟躍.以生態為導向的大學校園綠地景觀設計淺析[J].中國園藝文摘,2011(3):85-87.
[6] 蒙紹國.淺談北部灣地區新建高校的校園綠化[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0(8):226-227.
[7] 肖冰,孫冰.大學校園綠地景觀設計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20):6029-6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