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琴琴 (江陵縣人民醫院內三科,湖北 江陵434100)
大多數神經內科患者伴隨有意識和吞咽運動方面的障礙而無法正常途徑飲食,而鼻飼這種方式可從其他途徑滿足患者每日必需的能量及營養成分,從而維持基本的生理運動,延續患者的生命,給疾病恢復提供時間。但是實施鼻飼過程中常出現各種并發癥,對臨床治療效果造成明顯的影響,嚴重者甚至引起嚴重的后果[1]。因此本研究擬探討和總結神經內科患者行胃管鼻飼的護理經驗和體會。
62例患者均為本院神經內科2007年2月至2012年2月住院期間行胃管鼻飼治療的患者,其中男性37例,女性25例。平均年齡為 (57.2±7.8)歲。經相關影像學 (CT、MRI)確診:腦出血27例,多發性腔隙性梗死15例,腦組織大面積梗死12例,腦干組織梗死8例。
在胃管插管前需事先向清醒狀態患者講解本次操作的目的,以及插管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適感覺,消除其不良情緒。首先需清潔干凈患者鼻腔和口腔等部位,意識障礙的患者頭偏向一側,如有必要需盡量抽盡咽腔內的痰液。成人胃管插入長度一般為45~55cm,使用潤滑劑處理管腔插入部位,當進入14~16cm時囑咐其行正常吞咽運動,期間盡快進入胃內;昏迷患者因各種正常生理反射喪失,故操作前應將患者頭部予以后仰,待管腔進入15cm距離后,扶起頭部后盡量使下頜部與胸骨柄緊貼,使得胃管順利到達胃內。
整個操作過程需輕柔和緩慢,通過食管生理彎曲狹窄時需謹慎處理,避免對粘膜組織造成嚴重損害,聽到胃腔內有氣過水音后才可以將食物注入,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如出現異常波動需立即終止操作,情況恢復正常后才可繼續[2]。
以往臨床上固定鼻飼管腔主要使用膠布黏貼固定在兩側鼻翼,膠布黏度會逐漸減輕,且易形成痕跡難以清除,還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肺通氣,患者舒適度明顯下降[3];此外意識較清楚的患者在翻身、咳嗽時極易將胃管脫出,故事先可用膠布將胃管近鼻孔部位處纏繞1周,然后經患者耳后在下頜處予以打結。
2.3.1 分次法 食物配制好后采用50ml注射器注入鼻飼管,注入前患者頭部需抬高30~60°或者呈半臥位,頭偏向健側避免鼻飼過程中出現異常反流和誤吸等情況。食物注入后半小時內患者不宜做劇烈活動,2~3h注入食物1次,每次注入的食物總量不應超過200ml,食物溫度需控制在38~40℃范圍內,兩次灌食之間可補充適量水分。灌注食物應清淡易消化,病情比較穩定后可予以高熱量和維生素豐富的食物[4]。
2.3.2 緩慢滴注法 采用輸液器緩慢連續滴注,滴注過程中要保持食物的溫度,同時要保證注入食物新鮮潔凈。注入速度應控制在30min左右注完為最佳。
2.4.1 基礎護理 ①口腔護理:重視口腔衛生狀況,避免真菌感染和腮腺炎等現象發生,每日作相關護理3次,并觀察口腔黏膜組織的狀態。②意識障礙患者應在鼻飼操作前定時予以翻身、拍背和吸痰等措施,預防褥瘡和墜積性肺炎等并發癥的發生。③定期檢查復查血生化指標,進而調整飲食結構。
2.4.2 管道護理 長期鼻飼治療患者每間隔3周需重新置胃管,患者鼻腔應每天滴1滴液體石蠟油,以減輕胃管對鼻腔黏膜組織的摩擦,避免鼻黏膜組織因干燥而發生糜爛[5]。
鼻飼胃管管腔開口端部位需首先予以夾緊處理,待其拔至患者咽喉部時快速拔出體外,防止管腔內殘留液狀食物不慎滴入支氣管內。根據具體情況可延長鼻飼胃管的使用時間,首次使用鼻飼胃管可先使用1周,如胃管未出現異常改變可使用2周再拔出。胃管如出現異常變化則僅能使用10d時間,如鼻飼胃管使用時間太長,胃管可被胃酸腐蝕變硬,進而嚴重損害患者的胃黏膜組織。
鼻飼供給營養及能量是一種有效治療方法,是消化吸收利用營養的最佳治療途徑。在臨床工作中,對鼻飼患者應迅速予以營養供給,有助于修復胃腸道正常的生理功能,并減少靜脈營養治療藥物總費用。昏迷患者由于喪失各種正常生理反射功能,且每日營養和能量攝入嚴重不足,而營養物質丟失量明顯增多等多種特點,極易出現營養不良現象,故必須行鼻飼補充營養物質和能量,因此在行胃管鼻飼過程中應重視相關護理措施,有助于患者病情的早日恢復。
[1]梁海燕,許克虹 .鼻飼病人發生誤吸的原因及預防措施探討 [J].中國醫藥導報,2006,3(27):37.
[2]廖平,鄭小華 .長期機械通氣鼻飼者留置胃管時間延長更換次數減少的體會 [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3,13(6):39.
[3]許姝陽 .鼻飼患者的護理體會 [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1,5(7):115-116.
[4]趙志敏 .神經內科92例鼻飼患者的護理體會 [J].中國醫藥導報,2008,5(28):132-133.
[5]楊志峰 .重癥腦卒中病人鼻飼并發癥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 [J].護理學雜志,2003,18(9):690-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