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武林
新疆阿克蘇地區沙雅縣人民醫院普外科 新疆 沙雅 842200
腹腔鏡治療急腹癥的效果研究
徐武林
新疆阿克蘇地區沙雅縣人民醫院普外科 新疆 沙雅 842200
目的:研究腹腔鏡治療急腹癥的效果。方法搜集2013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接收的急腹癥56例患者,隨機分為甲組和乙組。對甲組28例實施開腹手術,對乙組28例實施腹腔鏡治療。觀察甲組和乙組的治療效果,并比較。結果乙組術中出血量少于甲組,麻醉時間、手術時間和住院天數短于甲組,術后恢復進食及排氣時間短于甲組,并發癥的發生率較低,手術成功率較高,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腹腔鏡治療急腹癥的臨床效果較好,出血少,恢復快,并發癥較少,手術成功率較高,值得推廣。
急腹癥;腹腔鏡;治療
急腹癥是常見的普外科臨床疾病,具有病情復雜、發病急、病情重和變化快等特點。腹痛為該病的主要臨床表現,按不同程度可分為重度腹痛、輕度腹痛和中度疼痛三種[1]。由于該病病情發展快速,治療不及時或治療不當均可對患者生命構成威脅,因此,必須做到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2]。現搜集2013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接收的急腹癥56例患者,對其腹腔鏡治療的方法和效果進行總結性分析,并將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搜集2013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接收的急腹癥56例患者,隨機分為甲組和乙組。甲組共28例,平均年齡是(46.52±4.26)歲,年齡范圍是23-72歲,男患者和女患者分別是15例、13例,平均病程是(3.65±0.13)h,病程范圍是2-6h。乙組共28例,平均年齡是(45.59±3.36)歲,年齡范圍是22-71歲,男患者和女患者分別是16例、12例,平均病程是(3.26±0.11)h,病程范圍是2-6.5h。甲組和乙組的一般臨床資料相比,差異較小,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甲組實施開腹手術,對乙組實施腹腔鏡治療。開腹手術:根據不同患者疾病癥狀,實施膽囊切除術、十二指腸修補術、闌尾切除術。腹腔鏡治療:(1)協助患者采取仰臥位或側臥位,常規氣管插管,建立上肢靜脈通道,常規消毒鋪巾,給予患者全身麻醉,各項操作應在無菌下進行。(2)麻醉起效后,在患者臍部下方作一切口,建立氣腹,置入腹腔鏡,切口長度約1cm。在腹腔鏡觀察下,仔細探查以下部位:盆腔、闌尾、十二指腸、肝、小腸、結腸等。(3)對于粘連嚴重和出血嚴重的患者,對其轉為開腹手術。根據不同患者的不同病變部位,作操作孔。并將器械置入,在腹腔鏡觀察下對病變組織進行切除。切除后,吸凈患者腹腔中的殘留積液,消除氣腹,常規縫合切口,止血。為了預防感染,術后應對患者使用抗生素。
準確記錄甲組和乙組術中出血量、麻醉時間、手術時間、住院天數、恢復進食時間、排氣時間等,并比較。觀察甲組和乙組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并對比。比較甲組和乙組治療效果。
1.3 統計學分析 對本文所得實驗數據均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檢驗,所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所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1 基本情況 甲組術中出血量平均是(165.32±2.14)ml,麻醉時間平均是(108±12)min,手術時間平均是(97.35±6.53)min,住院天數平均是(10.2±2.8)d,恢復進食平均時間是(18.3±5.3)h,術后排氣平均時間是(36.9±5.6)h。乙組術中出血量平均是(48.24±3.17)ml,麻醉時間平均是(93±8)min,手術時間平均是(84.9±4.4)min,住院天數平均是(8.3±2.5)d,恢復進食平均時間是(7.3±2.5)h,術后排氣平均時間是(27.2±2.8)h。乙組術中出血量少于甲組,麻醉時間、手術時間和住院天數短于甲組,術后恢復進食及排氣時間短于甲組,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術后并發癥 甲組中5例術后出現并發癥,發生率是17.86%,其中1例電解質紊亂,2例切口感染,2例失血性休克。乙組中2例術后出現并發癥,發生率是7.14%,1例切口感染,1例電解質紊亂。乙組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甲組,差異較大,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手術成功率 甲組手術成功率是78.57%,其中22例成功,6例失敗。乙組手術成功率是96.43%,其中27例成功,1例失敗。乙組手術成功率高于甲組,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不明原因急性腹痛伴彌漫性腹膜炎、急性闌尾炎、腹部閉合性損傷、急性盆腔炎伴彌漫性腹膜炎、急性美克爾憩室炎、急性消化道穿孔、膽石癥并急性膽囊穿孔、腹型過敏性紫癜等均屬于急腹癥[3]。臨床上對該類疾病的治療方式包括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對于病情復雜、病變嚴重的患者需及時采取手術治療,避免不良后果。傳統手術以開腹為主,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大,出血量較多,手術時間較長,且術后并發癥較多。腹腔鏡治療是一種微創手術,具有創傷小、出血少、操作簡便、并發癥少等優點[4]。腹腔鏡探查對不能明確腹內臟器病變部位,但同時存在彌漫性腹膜炎患者以及長期慢性腹部疼痛急性發作、病因不明患者的治療起到積極作用。微創技術的快速發展促使腹腔鏡逐漸應用于臨床,并取得較好效果。本文研究中,與實施開腹手術的甲組相比,實施腹腔鏡治療的乙組術中出血量較少,為(48.24±3.17)ml,麻醉時間、手術時間、住院天數較短,分別為(53±8)min、(34.9±4.4)min、(5.3±2.5)d,恢復進食時間和術后排氣時間較短,分別為(7.3±2.5)h、(27.2±2.8)h,表明腹腔鏡治療急腹癥有極大優勢。乙組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7.14%,甲組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17.86%,乙組較低,表明腹腔鏡治療對減少術后并發癥具有較大意義。乙組手術成功率為96.43%,甲組手術成功率為78.57%,乙組較高,表明腹腔鏡治療更安全、可靠。
綜上分析,對急腹癥患者進行腹腔鏡治療,效果顯著,且可靠、安全,值得推廣。
[1]汪旭龍.普外科腹腔鏡治療急腹癥的臨床療效分析[J].吉林醫學.2013,15(11):58-59.
[2]楊鳳國.淺談普外科使用腹腔鏡治療急腹癥的療效[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3,11(18):65-66.
[3]馮德斌.腹腔鏡治療急腹癥的臨床分析[J].中外醫療.2012,10(12):71-72.
R656
B
1009-6019(2014)08-01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