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茂梅
吉林省集安市麻線鄉衛生院 吉林 集安 134204
子宮肌瘤合并子宮腺肌病結合帶的超微結構變化觀察
公茂梅
吉林省集安市麻線鄉衛生院 吉林 集安 134204
目的:觀察子宮肌瘤合并子宮腺肌病患者結合帶超微結構變化情況。方法本組抽取我院于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子宮肌瘤合并子宮肌腺病患者23例作為研究對象,取子宮結合帶組織作為檢查標本,并行顯微鏡檢查。結果子宮結合帶顯微鏡圖像顯示肌細胞形態異常,線粒體細胞呈中心空化發展,細胞體積增大。子宮結合帶可見肥大細胞,呈簇狀,細胞外膜完整。子宮內膜核膜的形狀存在異常,細胞表面檢出絨毛,且數量呈明顯降低趨勢。結論結合帶的超微結構異常可能會誘發患者出現子宮肌瘤合并子宮腺肌病。
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病;結合帶的;超微結構
臨床研究表明,子宮肌瘤是臨床常見的疾病之一,育齡期婦女是該疾病的高發性人群,不良衛生習慣、流產、節育環等均可能導致其出現該疾病。近年來,臨床上子宮肌瘤合并子宮肌腺病患者的發病幾率呈明顯上升趨勢,然而,目前該疾病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有研究表明,受到子宮結合帶細胞異常的影響,患者出現子宮肌瘤和子宮肌腺病的幾率相對較高。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子宮肌瘤合并子宮腺肌病患者結合帶的超微結構變化情況,為患者的臨床診治提供借鑒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抽取我院于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子宮肌瘤合并子宮肌腺病患者23例,年齡為35歲至68歲,平均(43.62±2.69)歲,其中14例為增生期,9例為分泌期。排除3個月內取激治療、存在剖宮產史、內分泌疾病者。
1.2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行透視電鏡技術。行子宮切除后,將切除子宮沿中線切開,取數塊子宮內膜組織置于戊二醛液中固定、封存。于子宮內膜基層取結合帶組織作為研究對象,封存方法同子宮內膜組織。2小時后取研究組織,行脫水、切片、染色處理,再將其置于顯微鏡下檢查。
子宮結合帶顯微鏡圖像顯示肌細胞形態異常,排列次序無規律可循,細胞核呈明顯增大趨勢,并呈邊集狀發展;核膜邊界呈不規則狀,表面可見點狀斑點。線粒體細胞中心空化發展,細胞體積增大。顯微鏡檢查結果顯示,子宮結合帶可見肥大細胞,呈簇狀,細胞外膜完整。子宮內膜核膜的形狀存在異常,細胞表面檢出絨毛,且數量呈明顯降低趨勢。
近年來,子宮肌瘤合并子宮腺肌病的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患者發病期間往往伴隨出現不規則陰道出血、下腹墜痛、白帶異常等癥狀,若未開展有效的治療,還可能對女性患者的妊娠情況造成影響。因此,臨床必須加強對子宮肌瘤合并子宮腺肌病誘發機制的探討[1]。
目前,子宮結合帶結構異常會誘發婦科疾病已在臨床得到證實。國內研究表明,當女性患者的子宮結合帶細胞結構出現異常狀態,惡性腫瘤的發生幾率也會隨之升高。薩日娜等人指出,子宮肌腺病發病與子宮結合帶結構異常存在直接關系。有學者對子宮結合帶正常結構進行分析時,發現結合帶表面細胞成凹陷狀,屬于離子通道、滑肌纖維等組織的匯聚地區,能夠加強對平滑肌細胞的調節[2]。利用顯微鏡管處子宮結合帶,可見平滑肌細肌絲之間共同構成統一的系統。當子宮結合帶處于異常癥狀時,平滑肌細肌絲間的平衡性會遭到破壞,不僅會降低平滑肌細胞活性,還可能造成鈣離子細胞分泌異常,使平滑肌處于收縮狀態。有學者指出,子宮結合帶細胞能夠促使其能夠正常代謝,當線粒子細胞處于異常狀態時,其對平滑肌的調節作用也會隨之降低[3]。
本文為分析子宮肌瘤合并子宮肌腺病患者的結合帶異常狀況,將結合帶組織行固定、切片、染色處理后,再行顯微鏡檢查。檢查結果顯示,肌細胞、線粒體細胞均存在形態異常狀態,且細胞體積呈明顯增大趨勢。肌細胞排列次序無規律可循子宮結合帶可見肥大細胞,呈簇狀,細胞外膜完整。子宮內膜核膜的形狀存在異常,細胞表面檢出絨毛,且數量呈明顯降低趨勢。該研究結果提示,患者子宮結合帶肌細胞活性呈明顯降低趨勢,對平滑肌的調節能力也有所減弱。將子宮肌瘤合并子宮腺肌病的子宮結合帶細胞與正常人子宮細胞之間的差異進行分析,發現線粒體細胞形態存在明顯差異。有學者指出,細胞的形態、數量等的變化會嚴重影響其機體的調節作用[4]。國外研究表明,線粒體細胞屬于細胞器中重要組成細胞之一,在提高其它細胞活性等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當線粒體細胞在子宮結合帶中所占的比例增多,提升其對平滑肌的調節能力相對較強,若形態出現異常,且細胞內部出現空泡化現象,則提示其處于受損狀態。此外,平滑肌內質網能夠調節鈣離子的分泌來量,可避免子宮平滑帶細胞出現脫落現象。
本研究中,子宮內膜核膜的形狀存在異常,細胞表面檢出絨毛,本人認為可能與子宮內膜細胞的侵襲力增強存在一定關系。有學者對比研究子宮肌瘤與子宮肌瘤合并子宮肌腺病患者子宮內膜核細胞絨毛間的差異,發現子宮肌瘤合并子宮肌腺病患者的腺細胞絨毛相對較多,對核膜的損害也相對較為嚴重。
綜上所述,子宮肌瘤合并子宮肌腺與子宮內膜細胞異常以及結合微結構的變化存在一定的關系。
[1]賈喜菲,宋靜慧,薩日娜.子宮肌瘤、子宮肌瘤合并子宮腺肌病結合帶的超微結構變化及Cx43表達[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3(19):8688-8695.
[2]張品南,袁吟迅,李等.子宮結合帶超微結構變化與子宮腺肌病發病關系的研究[A].浙江省醫學會病理學分會.2013年浙江省病理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浙江省醫學會病理學分會:2013:1.
[3]薩日娜.子宮結合帶的超微結構及Cx43表達變化與子宮腺肌病、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癥發病學的關系[D].內蒙古醫學院,2010.
[4]方嬌寧.子宮肌瘤臨床病理特征及子宮內膜特征分析[D].福建醫科大學,2009.
R711.74
B
1009-6019(2014)08-01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