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健健
江蘇省啟東市第三人民醫院 江蘇 啟東 226200
兒童肺炎73例的護理效果分析
黃健健
江蘇省啟東市第三人民醫院 江蘇 啟東 226200
目的:探究兒童肺炎患者應采用的護理措施和護理方法。方法選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73例兒童肺炎患者在治療中給予護理,隨機分組,實驗組37例患者給予整體護理,對照組36例患者采用常規護理,對患者的護理效果進行評價。結果實驗組的護理有效率為94.59%,對照組患者的護理有效率為80.56%,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兒童肺炎患者在整體護理下,可有效減輕病癥,減少并發癥的出現,提高患者身體的舒適程度。
兒童肺炎;整體護理;護理效果
兒童肺炎為呼吸道的一種常見疾病,冬春季的發病人數較多,會有反復發作的特點,若不能使患者的癥狀得到徹底治療,會有并發癥的出現,不利于良好的生長發育[1]。患者的癥狀主要有氣促、發熱、呼吸困難、咳嗽和濕羅音等。因為兒童不能對醫護人員進行清楚的語言表達,且病情會有較快的發展,為避免病情加重,要在治療同時給予良好護理,減少病死率,且促進身體得到較快的康復。選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73例兒童肺炎患者在治療中給予護理,分別采用不同的護理措施,現報告如下。
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73例兒童肺炎患者在治療中給予護理,實驗組患者37例,年齡范圍0.2~13.5歲,平均年齡為(7.24±1.07)歲,21例男性,16例女性。對照組患者36例,年齡范圍0.3~13.7歲,平均年齡為(7.18±1.23)歲,18例男性,18例女性。兩組患者在基本資料上沒有顯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的方法,對照組選擇整體護理模式,具體措施如下:①呼吸道護理:嬰幼兒患者在這一階段呼吸道處于脆弱的狀態,及時清除患兒口鼻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護理人員要對患者進行經常性的翻身,每3小時1次,同時背部的叩擊,促進呼吸道和肺部得到震動,使痰液能夠及時排出[2]。若患者較為年長,可指導其進行有效咳嗽和深呼吸,在叩擊過程中,需要五指彎曲并攏,以手腕力量,從背部自下而上,由外向內叩擊胸壁,保證動作的快和輕,可促進痰液的排出。如痰液粘稠不易咳出,給予超聲霧化吸入,或祛痰藥物,必要時,用吸引器吸出痰液。患兒如出現口唇紫紺、呼吸困難,可給予氧氣吸入,每分鐘1~2升。②發熱護理:對于有發熱現象的患者,2小時給予1次體溫的測量,若體溫高于38.5℃,要選擇物理和藥物的綜合治療,在物理降溫方面,要增加飲水量,并給予溫水浴,對患者的腹股溝和腋下的大動脈部位進行溫水的擦拭,可得到較好的散熱[3]。觀察患者的癥狀,若有高熱驚厥的情況,如臉色蒼白、雙眼凝視、煩躁不安和雙拳緊握的現象,立即報告醫生,并共同搶救。若患者出現高熱不退的情況,可進行冰枕、冷敷以及乙醇擦浴的方法進行處理,并遵醫囑以靜脈補液,積極控制感染,糾正水電解質與酸堿平衡紊亂。避免過快過低的降溫,及時更換汗濕的內衣褲。③基礎護理:使病房保持病室環境舒適,每日開窗通風,定時消毒,以及溫濕度的調節,室溫溫度在20℃左右,濕度在55%,這樣可防止患者的呼吸道出現黏膜干燥的情況。不同病原體肺炎的患兒應分病室居住,以防止交叉感染。給予易消化,營養豐富的飲食,喂食的時候應耐心,防止嗆咳引起窒息。鼻涕要及時擦除,防止鼻涕倒流造成咳嗽。使其保持充足的休息,避免其體力的過度消耗。同時做好口腔和皮膚的護理,使患兒感覺舒適。
統計學分析:對本文出現的數據均采用SPSS14.0統計學軟件進行檢驗,采用t對計量資料進行檢驗,采用X2計數資料進行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患者37例,24例護理顯效,11例護理有效,2例護理無效,護理有效率為94.59%;對照組患者36例,14例護理顯效,15例護理有效,7例護理無效,護理有效率為80.56%。護理效果有較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兒童肺炎的發病率較高,治病因素較多,因為兒童很多器官沒有發育完全,抵抗能力較差,患病后必須給予及時有效的治療,避免病情的發展。實驗組患者采用整體護理,分別有呼吸道護理、體溫護理和輔助護理,使身體等方面保持舒適的護理,有效率為94.59%。對照組的常規護理沒有起到較顯著效果,有效率為80.56%,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兒童肺炎患者采用整體護理,可緩解病癥,促進身體恢復,有利于身體健康的發育。
[1]多力坤·木扎帕爾,米娜瓦爾·伊米提,陳軍.小兒特發性間質性肺炎18例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3,27(25):105-106.
[2]陳小妮,黃可兒,劉春松,等.兒童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病原菌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國醫藥指南,2013,16(14):128-129.
[3]郭曉燕,郭曉菊,陸斌,等.兒童支原體肺炎60例的護理[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2,22(21):107-108.
R473.72
B
1009-6019(2014)08-014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