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紹友
貴州省織金縣珠藏鎮人口和計劃生育婦幼保健服務站 貴州 織金 552111
天冬藥性及配伍規律研究
王紹友
貴州省織金縣珠藏鎮人口和計劃生育婦幼保健服務站 貴州 織金 552111
近年來,天冬在中藥學中的價值逐漸被認同,作為一種應用價值廣泛、藥效顯著的中藥材,在中藥配伍中的發揮了較強的臨床治療效果,具有較強的市場開發前景。本文主要對天冬四性進行分析,給出了天冬臨床配伍規律,為天冬在醫學臨床應用中提供理論依據。
天冬;藥性;配伍規律;
天冬屬于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滋陰潤燥之功效,屬于醫學臨床中藥滋陰藥物之一,該藥物歷史悠久,有著較為豐富的配伍經驗[1]。本文主要探究天冬的藥性與配伍規律,為醫學臨床提供更多的理論依據,降低臨床用藥中的隨意性。
天冬的四性通常為寒、熱、溫、涼、平五種,平性的藥物自身寒熱之性不明顯,不宜與“大寒”“大熱”類藥物配伍。現已有的文獻中記載天冬性“平,大寒”,古人所謂的天冬性平,可能指天冬歲性大寒,自身藥力平和。觀閱歷代相關本草文獻統計,眾醫家在天冬藥性上爭議不大,無一例性“溫”“熱”之說。但在天冬性“寒”中的寒字上面卻有分歧,有“寒” “大寒”、“平,大寒”之別,僅有個別醫家得出天冬性“平”的結論,不過絕大多數文獻通過對天冬藥性分析,均認為天冬性“寒”[2]。天冬性“大寒”或性“平”、性“涼”均需再展開深入研究。
2.1 天冬配伍清熱藥
2.1.1 天冬配伍生地黃 生地黃屬于玄參科類植物,生地黃甘、苦、寒,有較強的清熱解毒、涼血、養陰生津之功效,對發斑發疹、咽喉腫痛、衄血、熱風傷陰等有顯著療效。因該藥物具有較強的苦寒泄熱、生津止渴、止血、抗凝血之功效,故而能清熱養陰,與天冬配伍,養陰生津效果尤為明顯,多被用于熱病傷陰、煩渴多飲的人群中達到消渴、滋補津血、填補下元。此外,在腎經咳嗽的臨床治療中,將天冬與生地黃配伍,療效顯著。
2.1.2 天冬配伍知母 知母屬于多年生草本植物,甘、寒、苦。能生津潤燥、清熱瀉火。《本草綱目》中明確指出該藥辛苦寒冷,能清肺金瀉火、潤腎燥滋陰。《神農本草經》中也提到該藥物具有益氣、除邪氣、消渴熱中之功效,天冬與知母配伍,能有效治療肺熱躁咳、內熱消渴、熱盛津虧、骨蒸潮熱等癥,故而二者配伍為潤燥除煩之專方。與此同時,在天門冬湯(《全生指迷方.卷四》)中也提到了天冬與知母配伍,具有較強清肺熱、潤肺燥之功效[3]。
2.2 天冬配伍止咳化痰藥
2.2.1 天冬配伍桔梗 桔梗屬于雙子葉植物綱,苦、平、辛。桔梗有較強的利咽、宣肺、祛痰之功效。桔梗辛散苦泄、養陰潤肺,具有較強的止咳祛痰、降血糖、消炎之功效。桔梗對治療咽痛、咳嗽痰多、音啞等療效顯著。在《千金方》中對該藥物明確指出,用該藥物二兩、水三升,煎熬取一升飲用,能有效治療喉痹與毒氣。天冬與桔梗配伍,具有潤潤止咳之功效。此外,在治療因肺燥、肺熱等引發的咳喘病上面,天冬發揮了極其重要的功效和作用。
2.3 天冬配伍滋陰藥
2.3.1 天冬配伍麥冬
麥冬屬于單子葉植物綱,葉高30cm左右,麥冬廚師記載源于《神農本草經》。麥冬藥性甘、微苦、歸心、肺、胃經。對于麥冬的功效醫家論述不一,在《日華子本草》中提到天冬五勞七傷、安魂定魄,在頭痛止咳上效果顯著。其主要就因麥冬性寒質潤、滋陰潤肺之特性。《新編常用中草藥手冊》中提到,將天冬與麥冬配伍,利用天冬的滋陰潤燥、麥冬的滋陰潤肺,來緩解和治療百日咳,從而保證疾病得到緩解和治療。此外,在明代萬全《萬氏家傳保命歌括·卷八》中明確指出天麥二冬配伍,能有效治療咳喘咳血、口舌生疳煩悶口渴之癥狀。可見,天冬、麥冬配伍在臨床應用之廣泛。
2.4 天冬配伍補氣藥
2.4.1 天冬配伍人參 人參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其中明確指出人參性平、微苦、歸脾、心經、味甘。在治療反胃吐食、虛咳喘促、健忘、自汗暴脫、久虛不復等癥中效果顯著。在《醫學啟源·藥類法象》中就指出人參與天冬配伍,能有效治療津氣不足之癥,其主要就是因為人參具有復脈固脫、生津解渴、補元氣、補脾益肺、安神益智之功效。在五精煎丸(《圣濟總錄卷一八七》中也指出將天冬與人參進行配伍,能益氣生津,延年益壽。
從以上對天冬藥性與功效的分析可知,天冬具有較強的抗腫瘤、消炎、降血糖、清肺潤燥之功效,為臨床治療咳喘病、咳血、咽喉腫痛、百日咳提供了臨床理論依據。現今,醫學界對臨床上對天冬配伍的研究范圍逐步廣泛,天冬與生地黃、桔梗、麥冬、人參等配伍各具特效,已成為應用范圍廣、藥效顯著的中藥材之一。在今后的中藥研究行業中,將會更進一步深入研究天冬的配伍規律,為臨床提供更多有效地治療方案。
[1]王冬.淺談中藥性味與陰陽平衡[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4,12(6):98-99
[2]韋樹根,馬小軍,柯芳,黃寶優,付金娥.中藥天冬研究進展[J].湖北農業科學,2011,50(20):4121
[3]張明發,沈雅琴.天冬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醫藥綜述,2007,28(6):265-267
R287
B
1009-6019(2014)08-02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