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NIPPV)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的應用已得到公認,被認為是輕、中癥患者的一線治療。但對于合并肺大泡的病人,由于可能造成肺大泡破裂,在臨床上是相對禁忌的。為了觀察NIPPV治療COPD呼吸衰竭合并肺大泡的治療效果,我們在呼吸重癥監(jiān)護病房(RICU)應用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治療COPD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合并肺大泡的患者,以期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jù)。
1.1 臨床資料 按照2007年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制定的COPD診治指南的診斷標準,選擇我院2013年1~10月呼吸監(jiān)護病房住院的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57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2例、女25例,年齡53~77歲,平均(65.15±10.14)歲。經動脈血氣證實為Ⅱ型呼吸衰竭,CT顯示肺單側或雙側多發(fā)性肺大泡而無氣胸,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30例,對照組27例,治療前2組病人動脈血氣結果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入選標準:神志清醒,能自行清除氣道內分泌物,伴有:(1)絕對或相對高碳酸性呼吸衰竭,7.25< pH < 7. 35,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50 mmHg;(2)明顯呼吸困難,低氧性呼吸衰竭,呼吸頻率>25次/min,動脈血氧分壓(PaO2)<60 mmHg。排除標準(符合以下條件之一):(1)呼吸抑制;(2)伴嚴重血流動力學不穩(wěn)定,如低血壓、心肌梗死、心律失常;(3)神志障礙、不合作;(4)痰液黏稠,氣道大量分泌物;(5)堅決拒絕NIPPV治療;(6)面部損傷、畸形;(7)活動性上消化道出血、嚴重腹脹等。
1.2 治療方法 所有病例均予積極抗感染、解痙祛痰及營養(yǎng)支持治療,有電解質紊亂者予積極糾正。同時,治療組在密切觀察情況下加用美國偉康公司生產的雙水平正壓通氣(BiPAP)呼吸機,均采用S模式經面罩輔助通氣,吸氣壓(IPAP)自8~12 cmH2O開始,呼氣壓(EPAP)自2~4 cmH2O開始,氧流量2~5 L/min維持氧飽和度(SaO2)>90%。根據(jù)呼吸形式變化及PaCO2來調節(jié),平均 0.5 ~ 2 h調節(jié)1次,壓力逐漸上升至 16~20 cmH2O, 使潮氣量達 10~15 ml/kg。通氣過程中如病情無改善,低氧血癥不能糾正,改用氣管插管進行有創(chuàng)通氣。給以無創(chuàng)通氣治療后2 h、24 h、2 d、5 d復查動脈血氣,并觀察治療前后臨床表現(xiàn)及動脈血氣結果。
1.3 治療有效或好轉判斷標準 (1) 血氣分析中pH改善、PaO2提高、PaCO2下降;(2) 臨床表現(xiàn):呼吸頻率、心率減慢,氣促減輕,精神狀態(tài)好轉。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治療前后各項指標的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前后血氣分析變化 治療后48 h,2組患者動脈血氣分析中PaO2提高、PaCO2明顯下降,與治療前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治療前后血氣分析變化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2.2 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前后臨床療效變化 治療組有28例患者治療后呼吸頻率和心率均減慢,氣促減輕,其中2例有嗜睡癥狀者在BiPAP呼吸機治療后嗜睡癥狀好轉。平均住院天數(shù)(8.4±3.5) d,2例無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無效行氣管插管,總有效率為93.3%,30例均未發(fā)生氣胸。對照組好轉18例,有效率為66.6%,平均住院天數(shù)(12.5±4.3) d,氣管插管8例,死亡4例,死亡率為14.8%,2組總有效率、氣管插管率及平均住院天數(shù)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臨床療效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COPD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病、多發(fā)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質量,病死率高,并給患者及其家庭以及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據(jù)“全球疾病負擔研究項目”估計,2020年COPD將位居全球死亡原因的第3位[1]。
COPD急性加重可降低患者的生命質量,使癥狀加重,肺功能惡化,增加患者的住院病死率,加重社會經濟負擔。而使用NIPPV,是COPD急性加重期使用機械通氣的首選方法,可降低PaCO2,降低呼吸頻率、降低呼吸困難程度,減少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等并發(fā)癥和住院時間,降低病死率和插管率[1]。陳俊等[2]證實:對于COPD 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在給予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BiPAP呼吸機治療,低氧血癥和CO2潴留均明顯改善,能明顯減少病死率及住院天數(shù)。
自20世紀90年代初NIPPV(主要是應用BiPAP)應用于臨床治療COPD以來, 已有大量的臨床研究證實NIPPV對COPD急性加重的確切療效, 與傳統(tǒng)的治療措施比較, NIPPV可以有效降低病死率、減少氣管插管率(A 類推薦)[3]。
但部分COPD患者常合并肺大泡,常因正壓機械通氣使多發(fā)性肺大泡破裂, 導致氣胸,被列為機械通氣的相對禁忌證[4]。COPD患者的氣流阻力主要是氣道的動態(tài)閉陷所致,使用BiPAP呼吸機,采用壓力支持通氣(PSV)模式,合理機械通氣,用壓力支持可顯著減慢呼吸頻率,降低內源性呼氣未正壓(PEEP),適當應用PEEP可對抗氣道陷閉和內源性PEEP。同時,BiPAP呼吸機采用伺服閥或類似伺服閥的裝置,達到吸氣同步,避免人機對抗,避免氣壓傷的發(fā)生;另外,BiPAP采用auto-track技術,流量轉換取決于自主吸氣的變化,吸呼氣的轉換自動調節(jié),更好地達到人機同步[5]。國內有研究顯示,COPD急性呼吸衰竭合并多發(fā)性肺大泡患者用BiPAP呼吸機經鼻罩輔助通氣,一方面通過正壓幫助患者克服氣道阻力,另一方面通過外加的PEEP來對抗PEEPi而減少吸氣作功,使呼吸肌疲勞得到緩解,也可改善肺泡通氣,只要適當調節(jié)壓力水平,嚴密觀察,療效是肯定的[6]。
在本次研究中,對于COPD呼吸衰竭合并多發(fā)性肺大泡的患者,采取合理的通氣策略,使用BiPAP呼吸機,采用PSV+PEEP模式,更好地達到人機同步,減輕呼吸肌疲勞,降低PEEPi,可以取得良好效果,沒有出現(xiàn)與機械通氣相關的并發(fā)癥。同時,減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氣管插管和氣管切開以及相應的并發(fā)癥,減少患者的痛苦和醫(yī)療費用,提高生活質量,減少死亡率,減少住院時間,可在臨床工作中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13修訂版) [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3,36(4):1-10.
[2] 陳俊,顧建華,丁明.早期應用無創(chuàng)雙水平正壓通氣治療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臨床療效分析[J].實用老年醫(yī)學,2013,27(1):53-55.
[3] Calfee CS, Matthay MA. Recent advances in mechanical ventilation[J].Am J Med, 2005,18(6): 584-591.
[4] 王保國,周建新.實用呼吸機治療學[M].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96-97.
[5] 朱蕾,鈕善福.機械通氣[M].3版.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31-239.
[6] 姚小英,李善群,殷少軍,等.無創(chuàng)性經面罩機械通氣在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衰竭合并多發(fā)性肺大泡中的應用[J].中國急救醫(yī)學,2002,22(5):296-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