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違官 莫艷雪

摘 要:該文以該研究者多年從事GIS相關工作的經驗,以賓陽縣基本農田劃定為實例,介紹賓陽縣基本農田劃定的意義、原則和要求,探討3S技術在賓陽縣基本農田劃定的工作流程,以便通過該次基該農田劃定將規劃基本農田保護區逐圖斑落實到地塊,確定基本農田地塊的地類、數量、質量等級以及片(塊)編號等信息,落實責任人,對基本農田正真起到保護作用。
關鍵詞:RS GPS GIS 基本農田 劃出 劃入 劃定
中圖分類號:TP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11(b)-0043-02
1 3S概述
3S技術是遙感技術(RS)、地理信息系統(GIS)和全球定位系統(GPS)的統稱,是空間技術、傳感器技術、衛星定位與導航技術和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相結合,多學科高度集成的對空間信息進行采集、處理、管理、分析、表達、傳播和應用的現代信息技術。
在3S技術集成中,RS是指在不直接接觸的情況下,利用遙感器對目標或自然現象遠距離探測和感知的一種技術。RS具有實時、快速、動態獲取大范圍地表物體及其環境的幾何與地理信息及各種變化的能力。GPS是利用人造地球衛星實時、快速的提供目標的空間位置,為遙感數據提供空間坐標,并對遙感數據進行校正和檢驗。GIS是指在計算機硬件支持下,對空間數據進行存貯、管理、查詢、分析和可視化,將大量抽象的統計數據變成直觀的專題圖和統計報表等。集RS、GPS、GIS技術的功能為一體,可構成高度自動化、實時化和智能化的地理信息系統,為各種應用提供科學的決策咨詢,以解決用戶可能提出的各種復雜問題。
2 基本農田劃定原則與要求
2.1 基本農田劃定原則
基本農田劃定應遵循“依法依規,規范調整;確保數量,提升質量;穩定布局,明確條件”的原則組織實施。
2.2 基本農田劃定要求
(1)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基本農田保護區,結合最新遙感影像、土地利用變更調查和外業實地調查成果,對已有基本農田保護成果進行對比分析,經核實確認,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基本農田布局要求的現狀基本農田,繼續保留劃定為基本農田。
(2)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基本農田,結合最新遙感影像、土地利用變更調查和外業實地調查成果,對已有基本農田保護成果進行對比分析,規劃確定的基本農田保護區中的建設用地、未利用地,以及不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基本農田布局要求且不可調整農用地或達不到耕地質量標準的農用地,不得保留劃定為基本農田。
(3)坡度大于25度且未采取水土保持措施的耕地,易受自然災害損毀的耕地;因生產建設或自然災害嚴重損毀且不能恢復耕種的耕地;受重金屬污染物或者其它有毒物質污染的耕地,或治理后仍達不到國家有關標準的耕地;未納入基本農田整備區的零星分散、規模過小、不易耕作、質量較差的低等級耕地等禁止劃定為基本農田。
3 3S技術在基本農田劃定中的應用實例
3.1 作業區域概況
該次基本農田劃定的作業區域位于賓陽縣全境,賓陽縣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部偏南,土地總面積接近2298.16平方公里。從地形地貌來看,縣域在構造上處于廣西弧形山脈頂部西側之北緣,整個地勢自南向北傾斜,形成東、南、西三面環山,中部北部為開闊平原的地表結構。境內山地、丘陵占土地總面積的48.4%;平原占51.6%,形成了東北部平原區多水田、西部平原區多旱地的耕地利用格局。賓陽縣地處低緯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熱量充足,降水豐沛,多年平均降雨量1589.2 mm;土壤類型多樣,分為6個土類、15個亞類。
3.2 作業流程
該次基本農田劃定工作依據賓陽縣各鄉鎮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利用2011年度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成果與規劃確定的基本農田圖層、建設用地預留圖層及相關規劃要素圖層相疊加,通過最新遙感影像進行內業判讀提取疑似不適宜作為基本農田保護的圖斑,實地核查規劃基本農田的現狀,將實地為建設用地、未利用地、實地種植桉樹且已成林等不符合要求的基本農田劃出,將實地灌溉條件、土壤肥力較好,集中連片的一般農田作為基本農田劃定整備區,實現基本農田圖、數、實地三者一致。具體技術路線圖如圖1。
3.2.1 規劃基本農田數據處理
首先,利用GIS軟件MAPGIS的空間分析功能將規劃基本農田保護區依次與2011年度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成果、新增及不穩定耕地成果進行疊加分析,將落在新增及不穩定耕地范圍內和2011年度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數據庫中已經是建設用地或其他不適宜做為基本農田的地塊劃出。然后,將上一步得到的基本農田,分離出小于25°基本農田和大于25°基本農田兩個圖層。
3.2.2 內業判讀
利用GIS軟件MAPGIS數據編輯模塊,將小于25°基本農田和大于25°基本農田兩個圖層分別與運用RS技術獲取的最新遙感影像套合疊加,采用計算機自動解譯和人工目視相結合的方法逐地塊判讀,分別將影像上沒有耕地特征的小于25°的地塊和影像上沒有梯田特征的大于25°的地塊提取出來作為可疑圖斑。
3.2.3 外業調查底圖編制
利用GIS軟件MAPGIS數據編輯模塊,從2011年度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成果中提取出道路、行政界線、居民地范圍線、地名、自然村名、道路名、行政區注記等圖層,套合1:1萬標準分幅數字正射影像、規劃基本農田區范圍線、小于25°的可疑圖斑和大于25°的可疑圖斑,編制外業調查工作底圖。
3.2.4 外業實地核實
外業調查人員攜帶外業調查工作底圖、可疑圖斑調查核實表、相機、GPS RTK、筆記本電腦等資料和設備,實地逐圖斑一一核實可疑圖斑是否符合劃入基本農田,填寫可疑圖斑調查核實表并拍攝實地照片。
(1)對于小于25°基本農田可疑圖斑,如果現狀圖是耕地的,主要是看該地塊實地是否是耕地且水土保持設施良好,如是,則符合劃入基本農田,否則不符合劃入基本農田。
(2)對于大于25°基本農田可疑圖斑,主要是調查是否是梯田,如是梯田,則符合劃入基本農田,否則不符合劃入基本農田。
(3)對于現狀圖是一般耕地的,主要是看該地塊實地是否是耕地且水土保持設施良好,如是,則可作為基本農田劃定整備區。對于影像上被云層或者陰影遮蓋的耕地地塊,則可運用GPS RTK技術快速、準確地測出該地塊的范圍,以便將該地塊落實到數據庫中。
(4)對于基本農田保護標志牌和保護樁,要拍攝實地相片,并運用GPS RTK測出該保護牌或保護樁的坐標。
3.2.5 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塊
該次劃定是在規劃基本農田保護區基礎上,根據賓陽縣的實際情況,進一步優化調整基本農田,將實地為建設用地、未利用地、實地種植桉樹且已成林等不符合要求的基本農田劃出,將常年耕種、水土保持設施良好、集中連片、土壤肥力的耕地劃入基本農田。
4 結語
3S技術集空間技術、傳感器技術、衛星定位與導航技術和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于一體,能實時、快速、動態獲取大范圍地表的幾何與地理信息及各種變化,能實時、快速地提供目標的空間位置,并能對具有空間內涵的地理信息輸入、存貯、查詢、運算、分析和可視化等。3S技術是一門綜合學科,給基本農田劃定與保護工作開啟了一個新的方向,它豐富了基本農田劃定與保護技術手段,有效縮短了工程的周期,減少了外業勞動強度,將更好地在基本農田劃定與保護中得以應用。
參考文獻
[1] 曾文英,王明文.3S技術的發展、現狀及其趨勢綜述[J].新余高專學報,2003,8(2):16-24.
[2] 黃曦濤.3S技術在秦嶺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應用[J].安徽農業科學,2010(9):4707-4709.
[3] 基本農田保護條例[Z].國務院令第257號,1998.
[4] 廣西壯族自治區國土資源廳,農業廳.關于印發<廣西壯族自治區基本農田劃定工作方案>的通知[Z].桂國土資發〔2011〕87號,2011.
[5] 國土資源部.基本農田劃定技術規程[Z].2011.
[6] 程雄,吳爭研,劉艷芳.GIS技術在基本農田保護工作中的應用[J].國土資源信息化,2002(4):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