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長樓
摘 要:在現代教育中,審美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審美,就是對審美對象進行感受、賞析、評價和判斷。在語文學習過程中,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也是語文新課程的目標之一。審美教育不但能培養、塑造人的情感和心靈,全面和諧發展人的個性,還能使受教育者獲得知識,增強意志,在此基礎上生成美德。作為一名中學語文教師,我覺得必須充分認識語文閱讀教學在審美教育中的作用,并有責任去利用教學的方便,對學生進行一定的審美教育。
關鍵詞:語文教學 審美教育 實施途徑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11(b)-0144-01
在語文學習過程中,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也是語文新課程的目標之一。審美教育能培養、塑造人的情感和心靈,全面和諧發展人的個性,還能使受教育者獲得知識,增強意志,在此基礎上生成美德。通過語文教學進行審美教育有它獨特的優勢和長處,其他任何美育形式都無法比擬。但現實中許多學生對學習語文不感興趣。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語文教師缺乏審美自覺與能力。語文教師是審美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和參與者,如果語文教師沒有追求美的自覺、表現美的欲望、發覺美的本領,那么在教學時就不能很好地傳達課文美,就不能讓學生感悟美,領會美。
其次,有的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把課文分成段,然后段再分成層,概括歸納段意、中心思想、文章主題等。每一篇課文都沿用此法。學生認為語文課就是這樣的模式。這樣的固定模式教學不會有美感。
最后,初中語文每冊課本只有二十多篇的文章,一個學期老師和學生只閱讀這二十多篇的文章,說從這少量的文章中就能產生美感,提高人的審美能力,那簡直是天方夜譚。教師如果不引導學生閱讀大量文質兼美的文章,無論教師和學生都不可能具備審美素質,提高審美能力的。
下面就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審美教學的實施途徑談談自己的看法。
1 建構審美情境
審美情境具有豐富多彩的審美因素,我們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法對學生施以影響,激發學生對美的體會、領悟。
首先,要精選審美載體。進行審美教育必須借助審美載體,通過這些載體,讓學生產生審美激情和審美體驗,審美載體多種多樣。就教學來說,教材就是載體;就教法來說,運用的各種手段即是載體。繪聲繪色的朗誦,優美的圖片,美妙的音樂等等都可以說是審美載體。不過我們教師要精心選擇載體,粗糙的載體不僅不會給學生帶來美的體驗,反而降低學生的欣賞水平。
其次,要營造審美氛圍。教師要讓自己的語言生動感人、動作形象逼真,給學生以激情和愉悅,才能創設審美情境,營造審美氛圍,創設出一定的審美情境。學生會被這種情境氛圍所感染,引起他們的共鳴,又能夠在快樂愉悅中受到陶冶,會不由自主地產生審美欲望。
2 激發審美情趣
文學作品的美,具有形象性和可感性,離開了這些形象,美就不存在了。語文書中的每一文章,都是精挑細選的經典之作,作者通過優美的語言塑造了一系列美的形象,構造了美的意境。如黃山的雄奇壯麗,長江三峽山水的高峻湍急,桂林的山青水秀,阿里山的迷人風光,大自然處處彰顯著它的迷人。此外,“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的氣勢雄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邁奔放,“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婉約纏綿,無不充滿著震懾人心的藝術魅力。教學中,教師要根據美的不同特點,按照美的規律去展開作品描繪的生動畫面,幫助學生體會美感,在作品所描繪的生動畫面與學生之間架起一座橋梁,使他們體會美,熱愛美。例如,講《飛紅滴翠記黃山》,教師要通過講述,讓學生體會黃山雄奇壯麗景色呈現出來的美,從中獲得美的感受,產生審美的情趣。這樣由感知形象外在的美,到感知形象蘊涵的美,步步深入,引導學生把身心沉浸于美的意境之中,使他們心有所感,情為所動,從而更加熱愛美,向往美,追求美。
3 引發審美情感
審美教育也是一種情感教育,我們要引發學生的審美情感,學生體會到美后,通過美又能激發他的感情。邱明正先生說,“人對美的感受、體驗有共享性、分享性和同對象之間情感的互滲互返性。當人享受到美,便有同他人交流情感體驗的愿望和言行。這種交流既使他人了解自己,使自己了解他人,又印證、強化了自己的情感體驗。”可見情感和審美是相互作用的。只有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審美情感,才能強化審美活動的內驅力,當他享受到美時又能強化他的情感體驗。
文學主要是形象思維的結晶,而審美思維始終要伴隨形象,因而離不開想象,想象是進行情感體驗最重要的途徑。而誦讀文學作品就可以隨著形象展開想象的翅膀,葉圣陶在談到文藝作品的鑒賞時,舉了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兩句詩為例。他說:“要領會這兩句詩,得睜開眼睛看。看到的只是10個字呀。不錯,我該說得清楚一點:在想象中睜開眼睛看這10個字構成的畫面。”葉圣陶老先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讀書要“發揮我們的想象”。所以誦讀作品時引導學生產生同步聯想并且激發審美情感,從感性直觀上升到理性領悟是進行審美教育的一種切實有效的方法。
4 提高審美能力
當代中學生閱歷淺,知識單一,特別喜歡模仿。他們既易受正確的審美觀念的影響,也易受錯誤的審美觀念的侵蝕,例如西歐一度有不少的少年讀了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就模仿維特自殺,那就大大破壞美感了。在教學中,教師有責任糾正他們錯誤,樹立健康、積極的審美觀念。
我們語文教師要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就要引導學生如何審美,比如我們欣賞顏字,就要模仿他的端莊剛勁,欣賞趙字,就要模仿他的瀟灑婀娜,學習《一面》就要讓學生知道魯迅先生關心進步青年的高貴品質。學習文天祥的《過零丁洋》就要讓學生體會詩中洋溢的愛國主義激情、領會詩中的浩然正氣,我們語文教師只有正確引導,帶著學生挖掘文章中真正內涵美。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提高審美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對周圍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學生的情操,使他們變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憎惡丑行。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把美育貫穿在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采用各種方法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質兼美、蘊涵極為豐富的優秀篇目,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特點,力求讓課堂充滿美,利用語文學科的優勢和長處切實有效地施行美育,不斷提高學生感受美、鑒賞美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宗白華.美學與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2] 彭富春.哲學美學導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 朱光潛.談美書簡[M].北京:浙江文藝出版社,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