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漢源
【摘 要】素質是人在先天遺傳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基礎上,經過后天的教育、學習和社會實踐,所形成的穩定的品質和能力。從系統視角來分析,可以把人的素質看成是由各要素構成的復雜系統,人的素質是由這些要素按一定的層次和結構構成的有機整體。環境對素質系統的形成與發展有重要的影響。
【關鍵詞】素質 教育 認識
實施素質教育,首先要弄清素質概念的基本內涵。這是我們研究素質教育的邏輯起點,本文就從系統視角對素質概念的基本涵義談談個人的理解與認識。
一、素質的基本涵義
《現代漢語詞典》對素質的釋義是:“①指事物的本來性質。②素養(平日的修養)。③心理學上指人的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上的先天的特點。”《辭海》對素質是這樣解釋的:“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來特點和原有基礎。某些素質上的缺陷可以通過實踐和學習獲得不同程度的補償。”從詞典對素質的解釋可以看出素質的本義是人或事務的本來特點和基礎,是指人和事物本質,具有相當的穩定性。
今天開展實施素質教育活動中提到的素質概念的內涵與詞典對素質解釋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認為現代人們已認識到素質的具有三個方面的特點:一是素質既包含人遺傳來的自然能力和品質,也包括經過后天教育與實踐逐漸形成的品質。二是素質是由人較穩定的品質和能力構成,凡是不夠穩定的品質和能力,不能稱為素質。三是素質本義已由過去通指人和事物變為專用于特指人的概念,即只有人才具有素質。因此,我們可以給素質下這樣一個定義:素質,指人在先天遺傳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基礎上,經過后天的教育、學習和社會實踐,所形成的穩定的品質和能力。
二、素質要素的系統分析
按照系統分析的方法,我們可以把素質看成是由許多要素構成的系統。在此系統中,各要素之間的聯系呈現出復雜的層次和結構。從不同的層面和視角對不同類型人的素質系統進行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如從人的個體素質視角分析可以得出素質包括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知識素質、智能和技能素質、品德素質等。從社會需求層面看,人的素質是由政治思想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專業素質、身心素質等構成。從發展的視角可以把人的素質區分為基礎素質、專業素質和發展素質。素質系統又是一個復雜的多級層次系統,每個要素本身又是下一個層面的子系統。如人的思想政治素質是由其政治品質、思想道德和法律素養等要素組成。政治品質又是由政治信仰、政治立場和政治水平等要素構成。在素質這個復雜的系統中,各要素之間是區分層次和相互關聯的。一方面在同一層面的各要素相互作用;另一方面不同層面的各要素也相互影響。比如,人的科學文化素質與智能素質和品德素質并不在一個層面上,但直接影響智能素質和品德素質的高低,通常說來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水平的人,其智能素質和品德素質相應較高。但有時并不完全如此,有些具有較高科學文化素質的人卻有著較低的品德素質。這說明了素質系統中各要素之間的作用和聯系是極為復雜的非線性關系。
三、素質要素的系統整合
素質的一個復雜的整體系統。按照系統論的觀點,系統內的各要素不是簡單的相加在一起,按一定的層次和結構有機的結合成一個整體。良性系統內各要素是相關的,和諧的。這就強調一個人的素質應該是全面的和諧的發展,素質教育就是通過對人全面的培養,使人各方面的素質都得到有效地發展和提高,如果教育只偏重了人某一方面或個別素質的提高,其素質系統肯定是不和諧的,系統功能的發揮將會受到削弱。由于素質系統內各要素是相互影響和關聯的,要求我們的教育也不能對各種素質要素實施孤立教育,而是從素質整體出發,把各種相關素質要素的教育結合在一起,即把身心素質、品德素質、知識素質、智力素質等有機的結合起來,這樣才符合素質系統的整體性特點,從而實現人的素質全面發展。
四、環境對素質系統的影響
素質系統是處于一定環境中的開放系統。系統在運行過程中,與環境不斷地進行著相互作用。系統功能的發揮受系統環境的影響和制約。這就從理論上闡明了人的素質的形成和發展是自然性與社會性的統一,受自身和環境的雙重影響。因此素質教育一方面取決于受教育者自身的主觀作用,另一方面家庭、學校、社會等環境都會對其產生重要影響。素質教育是與整個社會環境密切相關,開展和實施素質教育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實現。
由于個體的人是千差萬別的,人的素質的形成與發展又受到多方面的限制與制約,一個人的素質系統內部各要素和子系統的發展也是不平衡的。這就說明了素質是具有個性和局限性的,表現為一方面個體的素質既有共性又各有其特點,另一方面個體素質系統內的各要素發展是不平衡的,不可能都發展到最優化程度,也就是說沒有“全才”的人。因此要求素質教育要有針對性,不能像工業生產產品一樣要求產品具有一致的規格,不能期望把人培養成各方面素質都最優的“全才”,必須根據個體素質所具有差異性特點,因材施教,注重發展受教育者的個性特長。只有這樣,才能達成教育的根本目的。
【參考文獻】
[1]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教育學[J]. 2002.
[2]丁幫宇.作戰指揮學教程[M]. 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
[3]董會瑜.現代軍校教育學教程[M]. 軍事科學出版社,2009.
[4]王義遒.素質教育與教育質量[J]. 中國高等教育,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