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青平
【摘 要】初中數學課堂上學生提問能力的現狀分析。而且更要滿腔熱情地指導學生學會提問。提高學生的提問能力的方法。有了思考才有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
【關鍵詞】數學 學生 提問能力 方法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有問題,才會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善于設問,而且更要滿腔熱情地指導學生學會提問。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既是一個獲取知識的過程,更是一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一、初中數學課堂上學生提問能力的現狀分析
由于傳統的教學理念根深蒂固的影響,長久以來,我們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模式都是教師講課,學生聽講,加之“尊師重道”的傳統觀念的影響,使學生的服從意識觀念較強,導致課堂教學氛圍較為沉悶,學生課堂上表現較拘謹、不敢提問。課堂上,學生是被動地接受教師的知識灌輸,完全沒有時間去自主地思考,灌輸式的教育方式導致學生沒有時間提問。初中數學課程學生的應變技能、思維方面具有機械性,往往無意或者不善提出新問題。
二、提高學生的提問能力的方法
(一)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
現代思維學研究表明:人在高度自由、高度放松的氛圍中,其思維便會進入一種更高級別的自組織自調節過程。“創造性學生往往因教師不能理解和支持他們的思想而隱藏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從而對他們的創造性思維產生嚴重抑制作用。”自古以來,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策劃者,應找準自己的位置,采取民主態度,鼓勵學生思考,支持學生發表不同意見和積極探索,為學生成長、思維創造良好的氣候和土壤,特別應重視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初中數學教師應努力營造輕松、幽默、愉悅的課堂,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感到心理的安全與自由,積極主動、生動活潑地觀察思考,學生群體才會有群情激動、躍躍欲試的熱烈氣氛,提問欲望和行為才能得到激活。
(二)構建提問的教學情境
教師要隨時注意挖掘教材中隱藏的“發現”因素,適時利用暗示性語言、語氣創設一種使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情境,啟發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探索知識,使教學過程圍繞學生在學習中產生的問題而展開。教師應構建良好的提問教學情境,這樣不僅能激發數學問題的提出,而且也能為數學問題的提出和解決提供相應的信息和依據。通過具體數學問題引起的懸念或探索活動激起學生的問題欲望,進而形成教學情況。這就要求初中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積極主動利用暗示性語言、語氣,結合有效問題串創設學生自主提問的情景。初中數學教師還應設置有梯度、可延展性的課堂提問,以便給學生連續、廣泛的提問空間。每個問題都要留一定的窗口給學生,讓學生在解題時,在教師的暗示性語言下能找到題目的漏洞,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進行自主提問。例如,在教學“變量與函數”內容時,教師可以針對這樣一道題:“一個矩形的周長為60,其中一邊長為10,求這個矩形的面積。”啟發激勵學生提出問題。學生在認真思索和熱烈討論后提出:“邊長還可以取其他的值嗎?”“若其中一邊長為15、20、25,矩形的面積是多少呢?”“什么時候面積最大?”“若設面積為S,其中一邊長為X,S如何表示?”等等,只有給予學生充足的提問時間,給所有想表達的學生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認真傾聽學生的提問,尊重學生以不同的方式和速度理解和解答問題,讓學生從生活情境或數學問題情境中找到數學信息,并能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并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部分或全部問題,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能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培養學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判斷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提高數學素養。
(三)對學生的提問進行有效評價
初中學生出于受原有知識水平和思維水平的制約,某些學生提出的問題可能沒有價值或根本不成立,作為教師,不應忽視,應及時采用鼓勵性語言予以激勵,激勵學生提出存在和有價值的問題。對于那些提出的問題具有很高價值或創造力問題的學生,在教學中應及時進行正面的肯定性評價,并鼓勵他以后提出更多、更好的問題方法,并要求全班同學向他學習,善于提出別人沒有想到的問題,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學生就會樂于提問。在這積極評價的體驗中,學生一直處于一種興奮狀態,他們為了追求一次又一次的成功,積極思考,全心投入,只要有機會有疑問,便會毫不拘束“搶著”提問,從而極大地提高了學生提問的興趣。特別是思維含量較高的問題,能幫助老師拓展教學思想,實現教學互動、教學相長,使教師、學生均能得到發展。總之,在課堂教學評價中,要充分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讓每一位學生體會到只要自己在某個方面付出了就能獲得客觀公正的評價。
總之,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只有提高學生提問的能力,才能培養學生由生疑到質疑,然后解疑的良好心理素質。讓學生敢于提問、樂于提問、善于提問,是真正實現由“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中心”的轉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