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湘
【摘 要】語文課外作業是語文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延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是老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的信息通道。為了鞏固課堂教學效果,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提升學生語文素養,語文教師要對課外作業的內容與形式進行周密考慮,根據課文特點和學生實際,精心設計作業,讓學生喜歡做作業,讓作業變得生機盎然,從而實現布置作業的目的:掌握知識,培養能力。
【關鍵詞】精心設計 家庭作業 生機盎然 培養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這就要求教師能根據教材的特點、學生的需求結合其他實際情況,創造性地設計家庭作業。可實際上,大部分學生不喜歡做作業的原因是什么呢?問題出在老師身上:作業的形式呆板,內容枯燥,要求單一,評價單一,抄抄寫寫的多,機械重復的多。這樣的作業給學生造成了沉重的負擔,不利于學生語文素質和綜合素質的培養。那么怎樣才能使學生從繁重機械的作業中解脫出來,不再厭倦,讓家庭作業生機盎然呢?
一、發揮個性,增強趣味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大都依賴于興趣。”教學的實踐也證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不竭動力。語文作業的設計首先要從學生興趣出發,結合學生的學習實踐,設計作業內容。教學中,針對學生的認知水平,應設計許多趣味性的作業練習,充分發揮他們的個性。如:跳一跳、演一演、做一做等。學了《荷花》的第五段,學生情不自禁地展開想象成自己好像是一朵雪白的荷花,在陽光下翩翩起舞;學習《獅子和鹿》一課,則讓他們排演成課本劇;學習《風箏》之后,讓他們回家做風箏、放風箏,體會到做風箏時的快樂,放風箏時的興奮……這富有趣味而又活的作業,雖然難度大了點,但他們以作業為樂,完成得與眾不同,獨具匠心,不覺得是一種負擔。
二、形式多樣,提高能力
“語文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不能“越俎代庖”。在新課程的背景下,作業的設計不僅要考慮讀寫結合,還要聯系生活,考慮類型的多樣性,更要注重創新、實踐、合作等多方面能力的培養。比如在學習小學語文《陶罐和鐵罐》后布置這樣幾項作業:(1)把這篇童話故事講給家人聽。(2)自由選擇合作伙伴,分角色演一演這個故事。(3)想象寫作:許多年過去了,假如鐵罐還完好無缺,當人們把陶罐和鐵罐掘出來后,又會發生什么事呢?(選做其中的一到二題)這種有彈性、可選擇的家庭作業,學生會興致盎然地完成。通過這一練習,教師不僅可以了解學生對《陶罐和鐵罐》這篇課文的掌握情況,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想象力和寫作能力。這樣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三、鼓勵評價,培養特長
有效地展示學生的優秀作業是保持學生對作業持久興趣地有效途徑。既然作業成為了學生展示自我的舞臺,那么教師就是欣賞的觀眾。教師要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對其作業進行鼓勵和評價,有時還要和其共享。如學生在學習小學語文《美麗的小興安嶺》后,有些學生寫游覽小興安嶺的導游詞寫得好,要讓他們把小興安嶺的美麗風光介紹給全班同學;有些學生把小興安嶺各個季節的風景畫得好的,讓他在圖中寫一段富有宣傳性的注釋,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表現。如可以這樣介紹小興安嶺的春天:春天的小興安嶺美在嫩綠的枝葉,美在淙淙的小溪,美在可愛的小鹿。學生花了心思畫出來的漂亮的畫,再加上這些生動的語言,真是美不勝收,一種成就感油然而生。這時,教師再把學生的畫在學習園地中展示,讓全班同學課后好好欣賞,并仿照語文園地的畫也寫寫廣告語。教師充分地把學生的作業展現在大家面前,用鼓勵性的語言肯定作業的亮點,能使他們品嘗到了成功的喜悅,培養了特長,學生對老師布置的作業感到很有興趣,對做好作業充滿了期待。
四、走進生活,參與實踐
新課程倡導學生積極探究,獲取信息,創新知識,培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并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們應“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等教育資源,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這就要求我們的語文教學要走進生活,才會使學生學得輕松、愉快。根據教材的要求和學生的特點,我在設計《花鐘》這一課的家庭作業上就有所不同,作業內容為:(1)仔細觀察大自然的各種花,搜集院子里、花壇里的花開放的時間,并記錄下來再講給其他同學和老師聽。(2)當當小設計師,回家設計一幅“花鐘”的時間表,然后在家長的參與下按設計的“花鐘”時間表,在自家的院子里用花種植真正的“花鐘”,并拍攝幾張照片。鼓勵學生走入生活,在生活中學習,是增加閱歷、開闊視野的好途徑。這樣,學生親自動手實踐,印象十分深刻,同時培養了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及創新能力。
五、自由選擇,嘗試成功
從教育心理學角度看,學生的身心發展由于先天稟賦以及后天諸多因素的影響,存在著差異。要想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教師就必須采取作業分層的策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習題,品嘗屬于他們自己的“果子”。如我在教完《富饒的西沙群島》之后,給學生布置了這樣三道有層次性的作業:①抄寫或背誦課文中的優美詞句。②請你當一名導游,向大家介紹西沙群島風景和物產。③模仿課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寫法描繪一處美景。這樣階梯似的作業由易到難,給學生以選擇的空間,既給一部分基礎不扎實的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又使一部分學有余力的學生嘗到“跳起來摘蘋果”的快樂。
六、結合內容,拓展延伸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合理應用家庭作業深化課堂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這是每個語文教師的共同愿望。教師可根據課文內容特點,設計繪畫、實驗、續寫、觀察、查閱等練筆活動。不僅使學生的知識、能力得到發展,而且豐富了他們的想象力,激發了創造力。endprint
(1)繪畫。學完課文后,讓學生把所學的內容畫下來,以形象的直觀性促進理解的準確性。如在學習完《荷花》一課后,我布置學生觀察荷花,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把荷花記錄下來。結果,孩子們興致高昂,有的畫成水彩畫,有的畫成油畫,有的攝影,還有的寫成了簡單的散文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最后,在班級中搞了作業展評,學生們很高興。通過這次作業,不僅豐富了課文內容,也讓學生走進了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麗,對學生進行了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教育。
(2)實驗。學完課文后將所學的知識實踐一下,以思維的可顯性促進理解的科學性。如學了《一次成功的實驗》,讓學生動手做做:當危險來臨時,大家爭著往外拉鉛錘出現的情況以及按小女孩的吩咐,‘你第一,你第二,我第三時出現不同的情形,真正體會到小女孩臨危不懼,處事果斷,先人后己的高尚品格。
(3)續寫。在學完課文后,為了深化對課文的理解,可以引導學生順著作者的思路續寫。學生通過用心想象和體會,深化了對課文的理解,同時發展了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實踐能力。
如何設計家庭作業以達到這一目的呢?我在《小攝影師》的教學中設計了這樣一道作業:小男孩跳上電車走了以后,還會再來嗎?請同學們展開想象,繼寫這個小故事。這樣的設計激發了學生的創心思維,培養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4)觀察。為了培養學生的觀察習慣和掌握觀察方法,可以讓學生留心觀察生活。如學了《趙州橋》后,讓學生去觀察另外一些古老的有名橋梁,同時也可讓學生觀察現代城市的立交橋,再比較它們與趙州橋的相似與不同之處。這樣,學生不僅了解了古代橋梁的建筑特點,而且也知道了現代橋梁的先進性、多用性、科技性,擴展了學生的知識范圍。這樣的作業極大地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思維能力。
(5)查閱。讓學生課前或學習課文后查文中的資料,不但能培養學生動手的能力,還能主動獲取知識。如學了《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可要求學生收集西沙群島的風光圖片或介紹資料,把收集的圖片、地圖、資料張貼出來,讓學生不出校門,也能欣賞到西沙群島的美麗的風光。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要改變機械訓練的現狀,精心設計家庭作業,積極倡導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還要努力實現課內外聯系,讓作業成為培養和發展學生能力的一座橋梁,這樣語文家庭作業才能變得生機盎然,學生才會真正地愛上課堂、愛上語文,從而優化語文學習環境,培養學生語文素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