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
從北京南四環拐入草橋東路,一直向北,看到四根被捆綁在一起的煙囪,便知到了北京京橋熱電廠。這座通常被稱為“草橋熱電”的電廠,確切的坐標為豐臺區草橋東路29號,與其周邊有些雜亂的汽配城相比,顯得潔凈與整齊了許多。
京橋熱電由北京能源投資有限公司和北京市熱力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合資創立。與北京其他幾大傳統熱電廠相比,京橋熱電在創立之初被賦予了特殊的身份——是以天然氣為燃料的熱電聯產項目。
霧霾天氣頻繁出現的背景下,“煤改氣”政策被北京政府放在了重要位置,其希冀通過關停北京市內的燃煤電廠,以減少空氣污染物的排放。
根據北京市發布的2013—2017年加快壓減燃煤和清潔能源建設工作方案,在2017年前,北京市將全面關停燃煤電廠,包括國華熱電廠、石景山熱電廠和高井燃煤熱電廠等;同時建設完成四大燃氣熱電中心,分別為東南、西南、東北、西北燃氣熱電中心。
事實上,北京熱電廠“煤改氣”從2009年提出,到如今已有4年多,東南和西南熱電中心已有燃氣機組在運行。但是,想要完成燃氣新機組對于全部燃煤老機組的替代,并非易事,尤其是對于原先燃煤電廠來說,改建過程中和改建后的諸多問題和尷尬,仍需要時間適應。
行政下的博弈
按照北京市發改委的時間表安排,2013年將建成西北熱電中心4臺機組,其中2臺機組投產運行;完成東南熱電中心1、2號機組環保升級改造;高井燃煤熱電廠4臺燃煤機組停機備用;啟動華能燃煤熱電廠燃氣改造工程。
2014年,西北、東北熱電中心竣工投產;東南、西南熱電中心配套熱力管線竣工投產;關停高井燃煤熱電廠;石景山燃煤熱電廠和國華燃煤熱電廠停機備用。
2015年,華能燃煤熱電廠燃氣改造工程建成投產,燃煤機組停機備用,同時關停石景山燃煤熱電廠和國華燃煤熱電廠。2016年,關停華能燃煤熱電廠。
但從目前各個燃氣熱電項目的實際進展程度來看,投產日期都做了推遲。高井熱電燃氣項目是北京西北熱電中心的重要項目,其黨委書記何智勇介紹,高井熱電燃氣項目原計劃2013年能夠至少投產2臺,但實際建設中,遇到的困難不少。
“主體工程已經完成,由于電網接入、設備等問題,仍舊需要調試。理想的是2014年6月份之前能夠實現投產1臺,10月底再投產一臺。”何智勇略顯無奈地對《能源》雜志記者說。
雖然北京市政府急于用燃氣取代煤炭,但燃煤電廠并不愿意過早關停燃煤項目,私下都希望能夠延長運行時間,在強制命令下盡可能做出博弈。
大唐集團基建工程部主任李峰介紹說,高井燃氣項目雖然較最初計劃推遲了半年多,但相比于其他幾大熱電中心,進展算是領先的。
根據記者的采訪了解,同屬西北熱電中心的京能石景山熱電廠燃氣項目,投產時間將晚于高井項目。相比于高井電廠,京能石景山熱電廠的機組使用時間較短,未到壽命終期,因此更希望設法讓火電機組能夠維持運行。而東邊的華能熱電廠,機組最新,是最不愿意關停火電機組的。
對于“煤改氣”的老電廠而言,最令他們擔憂的則是未來燃氣項目的盈利能力。尤其是近兩年來,由于煤炭價格下滑,煤電的盈利狀況出現大幅的好轉,每年可獲得數億利潤。
而對于燃氣項目來說,電廠則并不看好。中電投江蘇常熟電廠主任熊先平告訴記者:“2013年中,燃氣機組很多都是虧損的,部分省市調整了上網電價后,才做到略微盈虧平衡。”
對于高井燃氣項目未來的盈利問題,何智勇也憂心地表示,由于燃氣機組運行成本高于燃煤機組,加上項目建設資金均由電廠自身向銀行貸款,一旦出現虧損,僅貸款利息就將成為一大負擔。
據了解,2013年,華能北京熱電廠已經運行的燃氣機組,由于政府補貼未到位,就出現了虧損。
2011年,北京市副市長黃衛曾算過一筆賬,按照當時的氣價、電價、熱價,京城熱電廠若全部改為天然氣發電,發電虧損將超過150億元,供熱虧損將達到35億元,當時的氣價僅為1.95元/立方米。
2013年7月10日,天然氣價格發生調整,發電用氣由2.28元/立方米上調到2.67元/立方米,這讓正在建設燃氣項目的負責人更為憂慮。“想方設法獲得一個較高的電價,是我們唯一指望得上的。”
現實弊端
“燃氣項目的贏利點就在于政府的補貼。”何智勇坦承,補貼已成為維持燃氣項目能夠運行的決定性因素。為支持燃氣發電項目,政府也相繼調高了發電企業臨時結算上網電價。
提供補貼與調高天然氣發電上網電價,目的在于能夠鼓勵天然氣發電,但這并不能解決燃氣發電項目的根本盈利問題。
為了能夠維持燃氣機組的運行,據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介紹,“替代發電”不得不成為一些燃氣項目的選擇。
所謂“替代發電”,即燃氣機組本身被分配了一定的電量計劃,但由于一些機組面臨“多發電就多虧錢”的狀況,因此,它把自己的電量計劃轉移給正在運行的火電機組,但所發的電量仍舊按照燃氣上網電價進行結算,同時還能獲得補貼。“扣除應付給電廠的發電成本,剩下的差價就能成為燃氣機組的盈利。”該人士表示。
由于火電機組獲得額外的發電計劃,意味著能夠提高負荷率和機組效率,所以火電機組也愿意替燃氣機組發電。
對于同時擁有燃氣和火電機組的電廠來說,“替代發電”的做法則更為普遍。“電網本身給燃氣項目訂的電量計劃就少,再進行一轉移,燃氣機組的實際發電小時數就少得可憐,成為了擺設。”該人士告訴記者。
建立燃氣機組的目的,是為了能夠替代煤電機組,實現能源的清潔化利用,但現實情況卻是,煤電又成為了燃氣的“替代者”。
事實上,“煤改氣”對于治理大氣環境、消除霧霾天氣的作用到底有多大,這在業界仍是具有爭議的問題。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秘書長王志軒就撰文指出,燃煤雖然是造成霧霾的重要原因,但不是電廠的燃煤,而是大量的工業鍋爐、爐窯及生活散燒燃煤。
如今,國務院《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中提出了各地要采取壓減煤炭消耗的措施,鼓勵采用天然氣。這引起了全國各地一片削減煤炭的行動,紛紛建立燃氣電廠,但帶來的結果并不是空氣質量的明顯改善,而是全國天然氣嚴重告急、已建的燃氣電廠利用率低的狀況。
2013年12月15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徐紹史表示,“煤改氣”必須先簽訂供氣合同落實氣源,燃氣發電要暫停上馬。
我國“缺氣”的能源狀況,決定了未來的電力機構仍以煤電為主。因此,有不少業內人士認為,煤炭的清潔化利用才是國內最應當推行的事情。“以電力為核心優化煤炭利用才是解決燃煤霧霾污染的關鍵性措施。”王志軒如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