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碩 崔浩 尹洪亮
摘要:隨著水利施工項目的逐漸增多,對碾壓混凝土施工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同時在混凝土大壩施工中,為了可以更好的提升大壩施工的綜合效益,開展碾壓混凝土施工也是非常必要的,通過相關施工技術的運用,有效提升混凝土大壩的質量,達到其使用功能。本文主要對碾壓混凝土施工技術進行分析,實現施工技術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水利施工;碾壓;混凝土;施工技術
中圖分類號:TV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04-60-1
碾壓混凝土施工技術指的就是干硬性混凝土利用土石壩施工工藝,通過振動實現碾壓實的一種新型施工技術,是對傳統混凝土澆筑法的一種突破。其機械化較強,可以有效縮短工期,簡化施工工序,同時還可以節省一些施工成本,是水利施工中最為常用的施工技術之一。
1 攤鋪、平倉、碾壓技術
碾壓混凝土攤鋪通常是利用自卸汽車進行卸料的,利用平倉機或者推土機進行相應的平倉施工。為了減少骨料分離情況,可以利用疊壓式的卸料方式或者串鏈攤鋪法,進行局部骨料的分離,同時進行人工散料操作,實現施工的有序進行。
2 誘導縫、橫縫的成縫形式
碾壓混凝土壩通常都是利用切縫機進行成縫的,或者是利用預埋分縫板的方式進行成縫。誘導縫的成縫方式就是:利用誘導板進行成對埋設,進而形成相應的誘導縫,在操作中存在著不好固定與挖槽的問題。為了有效克服這些問題,一定要加強對碾壓混凝土拱壩的建設,運用誘導縫的成縫原理,采用重力式混凝土預制構件,進行埋設,同時設置相應的重復灌漿系統。橫縫也是采用此種方式進行設置的,在外形方面和誘導縫有著一定的差異,并且橫縫灌漿的時候,需要每條橫縫設置四種不同預制構件,在進行安裝的時候,非常簡便,結構也更加牢固,適合人工安裝,在水利工程中得到了廣泛的推廣。
3 墊層混凝土施工技術
以往大部分碾壓混凝土壩墊層混凝土在進行施工的時候,均是利用常態混凝土進行澆筑,并且配置一些相應的垂直運輸設備,對常態混凝土進行相關的運輸,通過對施工實踐的分析與研究,現階段,在進行混凝土澆筑施工的時候,經常是在基巖水平面上進行,之后進行直接澆筑,通過碾壓混凝土代替常態混凝土,這樣不僅可以加快施工,還可以加強對壩體溫度的控制。
4 重復灌漿系統應用
碾壓混凝土拱壩在進行蓄水的時候,通常都是沒有達到一個穩定的溫度,但是為了保證拱壩具有一定的整體承受力,就需要對誘導縫或者橫縫展開相應的灌漿。但是,隨著壩體溫度的不斷降低,壩體就會出現一定的收縮現象,之后就會導致灌漿面進行拉伸,出現一定的裂縫,需要進行二次灌漿。普定碾壓混凝土拱壩一般都是利用預埋兩套灌漿管路的方式進行兩次灌漿。在拱壩施工過程中,一定要加強對拱壩誘導縫形成原理進行分析,結合縫面結構情況,重視重復灌漿技術的運用,加強對技術的突破,有效解決技術方面的難題,實現水利工程施工的有序進行。因為大壩誘導縫均是利用重力式預制構件進行成縫的,因此,灌漿管路與排氣管在進行埋設的時候,非常便利,可以采用更加先進的重復灌漿系統,實現多次重復灌漿。針對單回路重復灌漿系統而言,其具備結構簡單、安裝方便、成本低、多次重復灌漿等特點,可以有效突破碾壓混凝土施工技術的難題,實現水利施工碾壓混凝土施工技術的突破,完善水利施工質量。
5 模板施工技術
模板是保證碾壓混凝土連續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通常情況下,碾壓混凝土模板均是采用普定拱壩上下交替懸臂鋼模板進行制作的,上下兩個面板是可以進行分離的,也可以進行交替上升,加快了大壩施工速度。在進行水利施工的時候,一定要加強對模板施工技術的改進與優化,在實現部分壩體碾壓混凝土進行連續上升的同時,實現臺階模板的連續上升,保證溢流消能臺階可以實現一次澆筑成型。在開展索營工程的時候,采用的是分塊連續上升施工技術,其設計符合連續澆筑的特點,可以實現模板的連續翻升,并且保證臺階模板可以進行連續上升,利用分塊平層連續上升的方式對大壩碾壓混凝土進行相關的澆筑,實現了主體大壩連續上升31米的記錄。對于壩體體形較為復雜,并且曲率變化較大的情況,可以利用收縫式的施工方式對連續翻升模板進行相應的調整,實現壩體的快速施工,進而在保證壩體施工質量的同時,也可以縮短施工工期,保證了壩體施工的有序進行。
6 結語
總而言之,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對各項科研工作的逐漸深入,碾壓混凝土施工技術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并且在水利施工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水利施工中,運用碾壓混凝土施工技術的時候,一定要加強對現場實際情況的分析,明確施工的各項條件,這樣才可以實現此項施工技術的合理運用,實現水利施工的綜合效益。
參考文獻
[1] 連華.水利工程碾壓混凝土施工技術的現狀及發展[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1(15).
[2] 李忠勝,張強,王美玲.水利工程施工存在的隱患及解決方法[J].內蒙古水利,2010(02).
[3] 劉鑫,何浩嚴.水利工程碾壓混凝土施工技術的優化[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3(11).
作者簡介:師碩,吉林省銀河水利水電新技術設計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