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黑鰓角金龜Holotrichia oblita (Faldermann)屬鞘翅目,金龜子科。在吉林省兩年一代,以成蟲和幼蟲在地下越冬。成蟲5月出現,交尾產卵,卵期15天左右,6月幼蟲孵化;幼蟲越冬后在6月末化蛹,蛹期20天左右,7月中旬成蟲出現。采用5%辛硫磷顆粒劑進行土壤處理,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灌注,可殺死大量幼蟲。
關鍵詞:大黑鰓角金龜;生活習性;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 S76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04-78-1
1 分布與危害
分布于吉林全省,西部地區較多。黑龍江、遼寧、華北及長江以南等地區。
危害:成蟲在補充營養時,啃食榆樹、楊樹等葉子。主要以幼蟲(蠐螬)在苗圃、新植林地,咬斷或咬傷幼苗或幼樹的根部,引起苗木枯黃死亡,楊、柳、榆、樟子松等幼苗和幼樹根部均受其害,造成缺苗斷條。
2 形態特征
2.1 成蟲
體長16~21毫米,寬0.9~11毫米,長橢圓形。初羽化時體為紅棕色,逐漸變褐黑及黑色,有光澤。頭部小,密生點刻,觸角10節,紅褐色。成蟲翅肩瘤明顯,鞘翅外緣及會合處有縱行隆起,每個鞘翅有3條不明顯隆起帶,翅點刻較多。
2.2 幼蟲
老熟幼蟲頭部紅褐色,前頂毛每側3根(冠縫側2根,額縫側1根),后頂毛每側1根。
2.3 蛹
體長21~23毫米,寬11~12毫米,黃褐色,快羽化時色澤加深,復眼變成黑色,蛹體向腹面彎曲,前3對氣門明顯。尾節腹面雄蛹有三個毗連的瘤狀突起,雌蛹則無。
2.4 卵
初產下卵細長圓形,兩端稍尖,水青色,微透明有光澤,后期污白色,每粒長徑2~2.7毫米,短徑1.1~1.7毫米。
3 生活習性
該蟲兩年一代。以成蟲和幼蟲在地下越冬,5月越冬成蟲出現,交尾產卵,卵期大約15天,6月幼蟲孵化,為害植物根部,一直到10月越冬。翌年越冬的幼蟲在5月末活動到地表10~20厘米處,取食植物根部。到6月末化蛹,蛹期約20天左右,7月中旬成蟲出現,整個一個世代大約需710天左右。
6月時,地面溫度達20℃以上晚上成蟲出土活動,到柳、榆、楊樹上取食樹葉補充營養,尋找配偶,交尾時間大約60分鐘左右。成蟲交尾后大約一星期產卵,卵散產在濕潤土壤內10~15厘米處。每頭雌蟲平均產卵76粒左右。幼蟲橫向移動范圍較小,上下活動力較大。春季地下10厘米地溫達10℃左右時,幼蟲由土壤深處向上移動,地溫20℃左右時主要在土壤內10厘米附近活動取食,秋季地溫下降至10℃以下時則幼蟲又向深處遷移,一般在100厘米以下越冬。在取食為害時期,一般在5~10厘米處活動,若遇到降雨或澆水則自動下移至土壤深處較適宜的地方,暫停為害。有時被水浸漬時,幼蟲在土壤內作一穴室,不食不動,如浸漬3天以上則常窒息而死,因此可利用澆水方法減輕幼蟲為害。幼蟲共分3齡,各齡幼蟲均有相互殘殺習性。低齡幼蟲對土壤條件要求嚴格,人工飼養較困難,3齡幼蟲易成活,但由于歷期長,系統飼養也較困難。據報道,通過大量飼養,幼蟲歷期為:1齡258天,頭寬1.74毫米;2齡281天,頭寬3.38毫米;3齡307天,頭寬5.39毫米。(蛹一般在土深20厘米處筑蛹室,為長橢圓形,洞壁堅硬,老熟幼蟲在內不食不動進入預蛹期)。
4 防治措施
(1)在秋翻地或作床前,將5%辛硫磷顆粒劑撒在地面上(每畝用藥量1.5~2公斤)。將藥翻入地下。
(2)施未腐熟的廄肥,或將廄肥用5%辛硫磷顆粒劑進行處理,用藥量應控制在每畝0.5~1公斤。
(3)施毒土,每畝用5%辛硫磷顆粒劑0.5~1公斤拌細土25~30公斤;播種前將藥土先撒在床上。
(4)對苗期為害的蠐螬,可用竹簽插孔,用5%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敵百蟲1000倍液灌注,應防止濃度過大時幼苗產生藥害,也可用8%氯氫菊酯微囊劑(綠色威雷)500倍液噴殺成蟲。
(5)人工捕捉成蟲,設黑光燈誘殺成蟲或利用成蟲假死性與清晨不愛活動的特點震落捕捉。
(6)在苗圃地附近種植蓖麻,用蓖麻堿在金龜子取食后,將其麻痹致死。
(7)適時灌水,控制蠐螬。在苗期發生幼蟲為害可適當灌水,使幼蟲在水分過大情況下窒死(但不要傷害苗木)。
(8)生物防治:據報道,寄生性天敵有寄生蠅、寄生蜂類。利用白僵菌、黑僵菌等菌劑對防治金龜子也有一定效果。
作者簡介:李海權,公主嶺市環嶺林業站,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營林生產和病蟲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