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韌達
遼寧省鞍山市第43中學
人才的競爭是21世紀社會競爭的主要表現形式,我們對人才的定位也開始側重于綜合素質的考評,音樂教育對于提高人的綜合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小學音樂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管理、師資建設等方面相對滯后,嚴重制約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小學音樂教育改革已經迫在眉睫。
我國傳統應試教育模式根深蒂固,在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下,中小學往往重視文化課的學習,音樂教育則被廣大教育工作者所忽略。很多學校將音樂課做為機動課,上課時間無保證,上課條件也是很難保證,無法很好發揮音樂教育的作用。
在很多中小學中,一些音樂教師不是專業科班出身,甚至很多學校的專職音樂教師崗位是空缺的,這樣就根本無法保證音樂的教學質量。一些學校的音樂課教學過程隨意性也比較大,被視為可有可無的存在,這就無法為學生提供一個音樂的平臺,抑制了學生音樂思維能力的形成。很多學校的音樂教學自搞一套,與國家音樂教育規劃是嚴重脫節的。
目前,很多學校的音樂教學設備短缺,小學的音樂教育投資仍然有限,音樂教學的設備購置不及時,數量小,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因此音樂教學常會因為教學設備的短缺而受到限制,不能有效的保證音樂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許多小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難以長時問集中,但部分小學音樂教師在教學課堂的設計上,卻并沒有考慮到這一點,更多采用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無法激發小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這無疑將影響到教學效果。
我國音樂育大眾化的發展趨勢.是社會與時代發展的必然.也是素質教育不斷深入推進的必然音樂教育大眾化的發展趨勢可以使音樂教育成為一種普及教育.為國家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起到不可忽略的幫助作用。
音樂教育多元化其目的是通過音樂教育使學生認識并認可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從而能在多元文化的社會中懂得音樂、欣賞音樂
綜合音樂素質教育是指學科綜合性的音樂教育.是通過構成音樂的共同性因素進行音樂教育的一種總體的、綜合性的教學方法,讓音樂與英語、語文、數學、歷史、地理等科目及知識進行連通,穿插運用多媒體技術和社會實踐.共同實現音樂教育的一種綜合教學手段。
《音樂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以學生發展為核心,營造輕忪和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可見,新課程改更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更注重環境對學生的教育影響。因此,新時期小學音樂教學教師必須注重與學生情感的溝通,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沒有任何壓力的情況下投入音樂欣賞之中,用音樂的鑰匙開啟孩子智力和創造力。
1.對話式教學方法
對話式教學是指,將“對話”做為音樂課堂的主旋律,把教師和學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師生與課本之間、課內與課外之間建立廣泛的關系,引導學生通過對話等形式,提升音樂欣賞能力,不斷提高音樂素養。
2.探究式教學方法
探究式教學方法是指,在教學中學生是積極的探索者,教師是有效的引領者,學生在一種生成性的氛圍中獲得對音樂作品獨特的感受,教師適時點撥,從而促進了教學的發展。探究式教學法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式,可以充分挖掘學生的個人潛力,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提高學生對于音樂作品欣賞的深度和廣度。
3.體驗式教學方法
顧名思義,體驗式教學就是教師引領學生一起在音樂作品中感受音韻美,體會音律美,教師通過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他們產生溝通與共鳴,達到教學的特定目的和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把握學生已有的基礎知識,加強書本世界與生活世界的溝通,為“死”的教材注入新的活力,使學生感受到教材不再是枯燥無味,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知識,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針對小學生活潑好動,無法保證長時間的精力集中,但卻有著極強的好奇心和好勝心的特點。我們小學音樂教師必須立足學生學習和發展的特定需要,采取恰當而科學的方法,促進學生音樂素養能力的提高。
由于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教材相對穩定性之間的矛盾,以及學生的個體和所在地區的差異,使得一些教材滯后于現代教育的發展,學校提供的材料不符合時代要求,不符合學生的實際。這就需要教師能根據學生的具體生活環境,及時補充富有時代氣息的相關材料,培養學生的意識和應用能力,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
教學方法作為教育教學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對教學設計也是關鍵的影響因素。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發展,傳統教學方法已不能適應今天小學音樂教育的形勢了,這樣的課堂將嚴重阻礙學生音樂素養的提高。因此,在小學音樂教學當中必須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只有這樣才能推動小學音樂教育的健康發展,有效滿足音樂教育教學的需求。
[1]郜艷花,探析農村小學音樂教育的若干問題【J】,科教導刊,2013(12)
[2]于妮,中小學音樂素質教育的發展趨勢【J】,科技向導,2014(8)
[3]楊迎賓,小學低段音樂教學方法之教學目標淺析【J】,北方文學,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