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寒娟 謝悅旭 楊玉玲
小兒腹瀉是由多原因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數增多和大便性狀異常為主要表現的臨床綜合征,在我國,兒童腹瀉的發病率僅次于呼吸道疾病,居第二位[1]。微生態制劑是指從動植物、人類中分離出的有益微生物,經特殊加工制成的活性菌制劑,可維持機體腸道內菌群平衡,調節腸道黏膜免疫,能顯著提高兒童腹瀉的治療效果[2]。本文針對小兒腹瀉,在使用蒙脫石散治療的基礎上,聯合應用微生態制劑,并對治療效果進行觀察,現將觀察結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本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192例小兒腹瀉患者,年齡在6月~3歲之間;腹瀉病程在3 d內;就診前24 h大便次數≥4及糞便含水量明顯增多;大便輪狀病毒抗原陽性;就診前未經過藥物治療者。根據治療藥物不同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96例,兩組患兒在年齡、性別、體重等方面無統計學差異。
1.2方法 兩組均給予蒙脫石散治療。對照組在此基礎上加用復方嗜酸乳桿菌,根據年齡不同,給予相應劑量,6~12月給予0.25 g,3次/d;1~3歲給予0.5 g,3次/d。對兩組患兒大便形狀和次數進行觀察記錄。
1.3療效標準 根據腹瀉疾病的判定標準對兩組治療方法的治療進行判定。顯效指患兒在接受治療72 h內糞便性狀和次數均恢復正常,患兒的臨床癥狀消失;有效指患兒接受治療72 h后糞便的性狀和次數明顯得到好轉,患兒的全身癥狀得到了明顯的改善;無效指患兒經過治療后糞便的性狀和次數以及全身的癥狀都沒有得到好轉,甚至加重[3]。
1.4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1.5進行統計分析,采用χ2檢驗。
2.1兩組療效比較 經過觀察,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8.13%,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3.75%,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對比
2.2不良反應 兩組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
嬰幼兒腸胃消化系統不完善,胃部活性酶分泌較少,抵抗食物中的細菌能力較弱,因此容易導致腸道疾病的發生,尤其是在家長喂養不當,食物具有刺激性等時,會導致小兒腸道內部功能紊亂,從而引起腹瀉。
微生態制劑能增加腸道內有益菌,減少有害菌,從而促使腸道微生態正常化,減少腹瀉的發生。其作用機制包括:首先,微生態制劑在胃腸道表面生長定植,它可以阻止或拮抗致病菌和毒素對胃腸道表面的粘附作用;其次微生態制劑可以產生細菌素、類細菌素樣物質、有機酸、過氧化氫等抗菌物質,從而殺滅或阻斷致病菌和腐生菌的生長和繁殖;此外,微生態制劑還參與機體的代謝途徑,比如營養物質代謝、膽固醇代謝并參與抗腫瘤、抗衰老和免疫調節等過程。
微生態制劑調節患兒腸道菌群,改善腸道微環境,提高免疫力,抑制致病菌的生長,因而,聯合蒙脫石散治療小兒腹瀉臨床效果顯著。
[1] 川董宗祈,方鶴松,胡皓夫,等.全國腹瀉病治療學術研討會側記.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8,13(6):380-382.
[2] 徐敏源,李志敷,肖美云,等.杭州市區嬰幼兒秋冬季腹瀉的病原學初步研究.科技通報,2008,10(2):127-129.
[3] 陳希鳳.益生菌治療小兒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療效觀察.醫學理論與實踐,2011,24(13):1552-1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