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雙
老年癡呆是一種腦部退行性、廣泛性病變,主要特征為慢性器質性腦變性、腦萎縮,臨床表現為進行性智能、記憶與認知障礙[1]。因為老年癡呆患者機體免疫力較差且生活不能自理,因此很容易發生院內感染。院內感染不僅會對醫療質量造成影響,導致醫療費用大幅增加,同時也是造成老年癡呆患者死亡的危險因素[2]。為進一步掌握老年癡呆患者發生院內感染的原因,降低院內感染發生率,作者分別選取發生院內感染與未發生院內感染的老年癡呆患者,對兩組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于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老年癡呆患者58例,以發生院內感染的30例為觀察組,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63~89歲,病程為1~14年。以未發生院內感染的28例為對照組,其中男17例,女11例,年齡62~87歲,病程為1~15年。兩組患者老年癡呆病情、病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展開對比。
1.2院內感染判定標準 根據衛生部醫院感染監控協調小組所制醫院感染診斷標準判斷患者是否發生院內感染:老年癡呆患者在入院時并無感染,且并非處于感染潛伏期,住院后出現感染,或在醫院內獲得感染、在出院后發生感染現象。在判定患者是否存在感染時,主要依據患者臨床表現、監測結果、實驗室檢查結果(病原體檢查、抗原體檢查與細菌分離培養等)與相應檢查結果展開綜合性判斷。
1.3方法 對兩組患者男女比例、年齡、抗生素應用合理與否、在治療與護理中是否有侵襲性操作、患者住院時間等進行統計并展開對比。

2.1觀察組院內感染情況分析 觀察組30例院內感染患者中口腔真菌感染2例(6.67%),胃腸道感染3例(10.00%),皮膚軟組織感染3例(10.00%),泌尿系統感染3例(10.00%),上呼吸道感染12例(40.00%),下呼吸道感染7例(23.33%)。其中呼吸道感染發生率最高(63.33%)。
2.2院內感染因素分析 觀察組患者年齡為(78.6±10.2)歲,住院時間為(32.5±7.2)d;對照組患者年齡為(67.3±9.7)歲,住院時間為(20.7±5.5)d;對比可知,觀察組年齡顯著高于對照組,住院時間顯著長于對照組(P<0.05)。
對兩組患者男女比例、侵襲性操作率、抗生素應用不合理發生率進行對比,兩組男女比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侵襲性操作率與抗生素應用不合理發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男女比例、侵襲性操作率、抗生素應用不合理發生率對比[n(%)]
3.1老年癡呆患者發生院內感染的因素 老年癡呆患者因智力下降、自理能力缺失、需長期臥床等原因,發生醫院感染的概率較高[3]。作者通過對存在院內感染的觀察組患者與無院內感染的對照組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對比,發現年齡、侵襲性操作率、抗生素應用不合理發生率、住院時間均是老年患者發生院內感染的因素。隨著年齡增長,老年患者抵抗力較差,更易被致病菌感染。隨著住院時間延長,患者與醫院內致病菌接觸的時間延長,故而院內感染發生率大大提高。在為老年癡呆患者基礎疾病展開治療時,當采取導尿管留置、氣管切開、胃管留置等操作時患者感染致病菌的幾率會大幅提高。而抗生素的不合理應用會導致患者體內正常菌群嚴重失調,致使本不致病的致病菌快速繁殖并引發感染,同時致病菌耐藥性的逐漸增強也可能導致真菌感染。
3.2老年癡呆患者院內感染的預防對策 對老年癡呆患者發生院內感染加以預防,需采取以下幾方面措施:①對環境加強管理。對病房進行定期消毒與通風,確保病房中溫度及濕度適宜,對探視次數與陪護人員數量予以嚴格規定,及時為患者更換衣物及床單被罩,同時應加強相應消毒與洗滌工作。②展開呼吸道護理。為患者定期清除呼吸道中分泌物,按時為其翻身、拍背,對于長期臥床患者協助其定時更換體位并給予適當按摩,以免造成壓瘡。③控制侵入性操作次數,盡量縮短患者住院時間。在治療與護理中應盡可能減少侵入性操作次數,在展開吸痰等侵入性操作時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原則,降低感染發生率。當患者病情允許出院時,應安排患者及時出院,同時做好健康宣教工作。④對抗生素予以合理應用。在治療中盡量控制抗生素應用頻率,盡可能避免多種藥物聯合應用,同時應合理縮短用藥時間;為患者展開細菌定期培養,以便對患者感染情況加以動態觀察,確保抗生素應用的合理性。⑤展開飲食護理。對于有吞咽困難者應照看并協助其進食,盡量給予易消化、易吞咽的流質食物,在進食時協助患者取半臥位或坐位,同時貫徹少食多餐原則。
[1] 陳愛菊.護理干預對老年癡呆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齊魯護理雜志,2009,15(21):164-165.
[2] 程珀,顧秀鳳,錢昌,等.護理人員手衛生對控制院內感染的效果分析.中國醫藥指南,2012,10(13):1-2.
[3] 孫理,夏國琴,周素蘭.老年癡呆患者發生醫院感染的臨床分析及控制策略.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7):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