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彥明
高血壓腦出血臨床發病率較高,病情危急,可導致顱內壓增加,嚴重者可引起腦疝,若不能及時處理,對患者的危害較大,嚴重者可引起死亡[1]。本研究主要探討YL-1型血腫碎吸針對于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2月~2012年2月在本院治療的32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共16例,男9例,女7例;年齡在38~76歲,平均年齡(58.6±3.7)歲;出血部位:8例為左側基底節區,5例為右側基底節區,2例為左頂枕,1例為右頂枕;GCS評分:>12分10例,8~12分4例,<8分2例。對照組:共16例,男10例,女6例;年齡在39~75歲,平均年齡(59.2±3.9)歲;出血部位:9例為左側基底節區,5例為右側基底節區,1例為左頂枕,1例為右頂枕;GCS評分:>12分9例,8~12分5例,<8分2例。對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出血部位及GCS評分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比較。
1.2方法
1.2.1實驗組 實驗組16例患者進行微創治療,所有患者進行CT定位,采用YL-1型血腫碎吸針,標記鉆顱點:為出血量最多及接近顱骨距離最少的CT層面,且應該將大血管、靜脈竇及腦部主要功能區域避開,隨后測量鉆顱點到血腫中心間的距離,根據距離選擇長度適合的穿刺針,進行常規消毒,患者進行局麻,在電鉆作用下,將穿刺針垂直于頭皮穿刺,應用無創針芯進入血腫腔,將針芯拔出,當有陳舊性血液溢出后,用注射器將其吸出,抽出量為1/3~1/2后可以接引流袋。隨后將血腫粉碎器從頂口插入,注入生理鹽水(3~5 ml,0~4℃),將血腫凝塊擊碎,根據血凝塊具體情況可重復多次,最后將生化酶(尿激酶、肝素及透明質酸酶)3~5 ml注入,引流管夾住4 h后再開放,排出血凝塊。
1.2.2對照組 對照組16例患者進行常規治療,所有患者絕對臥床3~5周,患者要避免情緒過于激動,必要時可給予鎮痛、降壓及抗感染治療,可給予脫水劑,給予6-氨基己酸及尼莫地平。
1.3療效評價[2]所有患者治療后2周進行Fugl-Meyer評分及Barthal 評分。治愈:上述兩項評分均達到正常水平;顯效:上述兩項評分可提高2個等級;有效:上述兩項評分可提高1個等級;無效:上述兩項評分均沒有變化。
1.4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對于兩組患者有效率及預后情況進行比較時,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軟件應用SPSS13.0分析。
2.1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實驗組患者的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1。
2.2兩組患者預后情況比較 實驗組患者術后恢復良好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術后死亡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預后情況比較
高血壓腦出血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其發生主要是由于腦內小動脈發生病變,血壓急劇增加,引起腦血管破裂而出血,血液流入腦組織進而形成血腫[2];血腫周邊缺血,紅細胞裂解后,血紅蛋白及凝血酶等物質滲出,后者具有細胞毒性,損害了血腦屏障,導致發生腦水腫。血腫及腦水腫兩者共同作用導致顱內壓增加,嚴重者可形成腦疝[2]。對于腦出血患者而言,腦水腫、顱內壓增加及腦疝是其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血腫清除術在減少血腫體積的同時,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由于血崩產生毒性物質對于腦組織的損傷作用,較為迅速地降低顱內壓,減少了腦疝的形成,降低了病死率。
YL-1型血腫碎吸針其主要原理為穿刺針在電動力的作用下,進入血腫,利用液體流動作用將血腫粉碎,進而使其液化而排出[2];其能夠較為全面且高效地將血腫清除,增加了血腫清除率;且治療過程中創傷較小,能夠避免損傷血腫周圍腦組織,更利于患者的康復。
本研究對于32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采用微創治療,對照組進行常規治療,結果表明,實驗組患者的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術后恢復良好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術后死亡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應用YL-1型血腫碎吸針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進行微創治療效果顯著,可明顯提高患者的治療有效率,術后明顯促進患者恢復,臨床應用價值較好。
[1] 黃寧芳,禤大文. 早期雙靶點微創顱內血腫穿刺粉碎清除術治療大量高血壓腦出血的臨床觀察. 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07,24(5):618- 619.
[2] 胡長林,呂涌濤,李志超.顱內血腫微創穿刺清除技術規范化治療指南.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06:111.